G1机器人

搜索文档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惠及全球南方(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 2025-08-02 03:0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案例 - 智能化养殖技术在柬埔寨茶胶省应用,使罗氏沼虾苗种成活率和质量大幅提高,劳动强度和养殖风险显著降低[5] - 华为在南非铁路系统部署光视联通系统及集成管理平台,解决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并提升安全性[2] - "愚公YUKON"大模型实现矿山"零伤亡、高效率、低排放"目标[1] 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 - 中国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总部拟设上海,旨在弥合数字鸿沟[1][7] - 中国气象局向吉布提、蒙古国捐赠"MAZU—Urban"城市多灾种预警智能体,构建全球预警网络[3] -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覆盖巴西电网、泰国矿区、缅甸地震救援等场景,涉及智慧城市、医疗等十多个领域[2][3] 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 - 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的AI模型性能对标美国产品但成本更低[4] - 宇树科技G1机器人展示高精度动作控制能力,如踢腿、旋转和平衡[4] - 中国AI产品因高性价比、技术领先、本地化能力强受到全球南方国家欢迎[6] 全球治理与政策倡议 - 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和《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包含"五大愿景"和"十项行动"[7][8] - 中国通过数字丝绸之路、金砖机制等多边合作推动AI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建设[8] - 中国主张技术共享、安全可控的治理框架,合作不附加政治条件[8]
WAIC直击机器人热点:机器人商业化,先干活还是先表演?
第一财经· 2025-07-26 22:30
公司动态 - 宇树在WAIC展台展示G1机器人与人类搏击选手打斗的场景,吸引大量观众围观[1] - 宇树新品R1未在展台出现,但已开放预订,起售价3.99万元[5] - 魔法原子展示MagicBot Z1机器人,具备24个自由度,能完成高爆发动作,有7个SKU[5] - 傅利叶首次公开展示GR-3人形机器人,采用米白色柔软材质,主打陪伴和交互功能[7][11] - 傅利叶"智能康复港"已在全国落地超300家案例科室,累计服务患者百万余人[11] 产品与技术 - 宇树R1体重25千克,比G1减轻10千克,可能采用成本更低材料[7] - 魔法原子Z1配备发达视觉和触觉感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构型[5] - 傅利叶GR-3使用意大利进口超跑级别环保覆材,高度设计为1.65米以减少压迫感[11] - 傅利叶针对康养场景开发五个训练交互模块,包括认知康复和运动功能重建等[11] - 宇树在产品视频中强调"先运动再干活",回应"表演型机器人"质疑[11] 行业趋势 -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需要共同推动市场扩大而非价格战[7] - 魔法原子已布局双足、四足全形态机器人产品,瞄准商演、导览等商业化场景[7] - 技术创新需结合应用场景,表演是公众容易理解的技术呈现方式[1][12] - 傅利叶计划今年实现300台人形机器人交付,探索真实场景应用[12] 市场表现 - 宇树G1机器人售价较高,R1起售价大幅降低至3.99万元[5][7] - 魔法原子表示不会受到行业内低价机型影响[5] - 傅利叶机器人产品累计出货量已达10000台[11]
中国人形机器人爆发:资本、技术与商业化三重突破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6:30
行业概况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应用 资本密集涌入、技术迭代加速与商业化订单落地形成三重驱动 [1] - 2025年被称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比亚迪、吉利等12家车企已在流水线部署应用 [1] - 政策推动下 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成都等地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 [1][6] 资本动态 - 2025年前5个月行业融资额达232亿元 超过2024年全年209亿元总和 投资事件114起超去年全年77起 [4] - 7月初出现融资高潮 3天内星动纪元、星海图、云深处科技、它石智航4家公司累计融资超25亿元 [4] - 产业资本加速布局 海尔资本领投星动纪元 美团领投它石智航和星海图 [4] - 政府引导基金入场 北京机器人基金、前海母基金等参与云深处融资 上海临港投资它石智航 [5] - 不完全统计显示地方政府基金投向人形机器人规模已超700亿元 [6] 技术进展 - 运动控制技术实现突破 宇树科技G1机器人完成720°凌空回旋踢 智元机器人灵犀X2具备28自由度柔性躯干 [8] - 灵巧手形成百亿级市场 2024年全球规模17亿美元 预计2030年突破30亿美元 [8] - "大脑-小脑"协同架构成熟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慧思开物"平台实现任务规划到执行的智能化 [9] - 银河通用推出Galbot机器人 实现"手眼脑"协同 已在北京近十家药店投入运营 [9] 商业化进程 - 中国移动1.24亿元采购订单落地 智元机器人中标7800万元 宇树科技斩获4605万元 [11][12] - 汽车厂加速应用 优必选获十余家车厂超500台订单 乐聚机器人向北汽交付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12] - 工业场景遵循"实训—小批量—产线级"递进模式 商业服务场景已有药店、零售等试点应用 [12] 行业挑战 - 技术可靠性存疑 北京半程马拉松20台陪跑机器人仅6台完赛 完赛率30% [2] - 成本居高不下 中国移动采购全尺寸机器人同时 家庭用户面对超十万元价格望而却步 [3] - 商业化订单结构失衡 约50%集中于表演展示与数据采集 而非实际应用 [3][13] - 家庭场景渗透面临技术可靠性不足、价格过高、法律法规缺失三重障碍 [13]
年薪50万招不到人?人形机器人行业有多火?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2 13:41
行业人才需求与薪资水平 - 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需求同比暴涨409%,算法工程师平均月薪2.5万,5年经验者年薪轻松破40万 [2] - 具身智能专家年薪150-300万,但全国年培养量不足2000人 [2] - 全球人形机器人研发人员缺口超50万,中国占60%需求份额,技术岗位供需比达1:5 [5] - 算法工程师分三级:初级25K-30K,中级35K-45K,高级50K+并配股票 [10] - 机械结构工程师招聘需求同比增长239%,平均月薪22264元,5年经验者可达30K+ [11] - 导航与定位工程师平均月薪21066元,自动驾驶背景跳槽者薪资可翻倍 [12] 企业招聘与竞争现状 - 头部企业算法岗仅录取985硕士,机械岗至少本科且需项目经验 [7] - 初创公司为资深算法工程师开出"年薪80万+1%股权"条件 [5] - 985院校计算机硕士应届生offer达20K-40K月薪,比互联网大厂高50% [5] - 机器人算法工程师竞争指数12.5,仿真工程师10.5,测试工程师50.2 [16] - 某头部机器人企业HR称算法岗月薪可谈5万以上,但3个月仅招到5名合格者 [5] 技术发展与岗位特性 - 运动控制算法和强化学习算法是机器人核心,直接决定产品竞争力 [11] - 机械结构设计需0.1mm精度且轻量化,否则影响机器人续航 [11] - 导航算法需求暴增,因家庭服务机器人需避障和路径规划能力 [13] - 技术迭代极快,工程师每年需投入300小时学习新知识如具身智能 [18] 行业结构与就业趋势 - 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达45.17万家,较2020年激增206.73% [2] - 行业团队年轻化,35岁以下从业者占比72%,平均年龄28岁 [7] - 技术岗占比超62%,但相关专业毕业生不足10万/年 [5] - 初创公司占比80%,建议优先选择大厂背景或高融资轮次企业 [19] 教育与转型路径 - 66%求职者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技术岗51%要求本科,11%要求硕博 [7] - 非科班可通过自学Python、GitHub项目、竞赛经验转型,案例显示月薪从6K升至20K [16] - 汽车行业转型者半年学习ROS和运动规划后薪资达原2.5倍 [16] 行业前景与资本动态 - 机构预测2030年家庭服务、医疗护理、工业协作机器人将普及,创造千万级岗位 [21] - 资本密集投入,如蚂蚁集团以80万年薪保留核心工程师 [2] - 科学家创业和海外归国学者受热捧,团队无百万年薪专家则难获融资 [5]
能干活才是未来!五大先锋公司激辩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式突破
机器人圈· 2025-06-11 19:43
具身智能技术突破 - 宇树科技G1机器人凭借自主决策算法与高动态运动控制,在机甲格斗中击败多国劲旅夺冠,验证了全身协调性和毫秒级反应能力 [2]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2.0完成半程马拉松仅需2小时40分钟,具备多地形适应能力,上肢灵巧手系统自由度更高、负重能力更强 [3] - 银河通用Galbot轮式机器人在商超复杂环境中实现"所见即所得"抓取能力,自研VLA模型在货架密集场景中品识别与抓取成功率超高 [6] - 穹彻智能机器人通过力觉-位置双重反馈完成刮胡子、挖冰淇淋等精细操作,力反馈技术已在食品加工行业规模化落地 [7] - Physical Intelligence的π-0.5模型通过100个家庭场景训练实现第101个陌生家庭任务高效泛化,证明算法架构优化比数据堆砌更重要 [8] 产业落地进展 - 银河通用在北京部署7家24小时无人药店,由人形机器人承担夜间接单配送任务,计划年底前扩展至北上广深并进军工厂料库管理 [9] - 机器人赛事被视为产业化催化剂,既能展示技术能力又能连接产业界与潜在客户,未来需要更多体现生产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技能型"比赛 [8] - 行业共识认为机器人稳定运行2000小时无故障是产业爆发临界点,当前重点是从"炫技"转向"干活"的范式转变 [9] 技术形态争议 - 针对人形机器人是否最优解的争议,有观点认为家庭环境天然适配人形设计,长远看仍是推动具身智能落地的最理想选择之一 [9] - 宇树科技提出"形态解耦"理念,认为机器人下半身可采用轮式或四足,上半身保留类人结构以利用现有动作数据 [10] - 未来进入AGI阶段后机器人外形将极大多样化,根据不同任务出现各种更高效的设计 [10] 模型技术瓶颈 - VLA模型虽在简单任务中表现优异,但在复杂、高不确定性任务空间中仍有明显局限 [11] - 当前模型在长序列任务中的成功率达不到实际应用所需水平,即便有无限数据也难以在精细操作任务上接近100%成功率 [11]
为何钟情于机器人炫技?王兴兴:展示技术现状 释放商业价值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16:26
6月6日的2025北京智源大会上,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回应了公司频频进行机器人炫技的考量:在人形机 器人真正去到工厂或家庭干活的终极目标尚未到来前,通过表演和赛事等形式,不仅向外界展示技术发 展现状,也可以产生初步的商业价值。 王兴兴再度回应称,春晚后领域内出现诸多人形机器人赛事,确实为行业提供了面向公众的展示机会。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有意愿参与所有赛事,因为每家企业有自身的侧重点。 当日的智源大会上,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否必须是"人形"的话题再度引发讨论。人形机器人只是具身智能 机器人诸多形态之一,但业内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大部分物理环境是为人类设计的,人形机器人更能 适应现有的人类环境。 王兴兴提供了另一层视角:"人形"之所以在当下具有优势,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具身智能模型主要采集人 类行为的数据进行训练,保留类似人的上半身结构,便于数据采集和模型训练;另一方面,像跳舞和格 斗这类活动,如果不以"人形"结构呈现,将难以实现。不过,从长远来看,当AGI(通用人工智能)真 正到来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形态或将千奇百怪。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王兴兴认为,无论是跳舞、搏击,还是端茶倒水、洗衣做饭等家务操作,本质上都属于 ...
划龙舟、吃粽子、爬香山……海淀机器人陪您过端午
环球网资讯· 2025-06-01 07:26
科技与传统融合 - 银河通用首代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作为首位机器人嘉宾亮相端午特别直播,展示幽默互动能力并参与端午习俗讨论 [1][3] - 宇树科技北京子公司的G1机器人在香山5G智慧步道担任"登山搭子",与游客互动并记录运动数据 [3] - 海淀稻香湖景区大学生龙舟赛中引入"智能双面无人救援艇",兼具安全保障与竞技功能 [5] 文化遗产活化 - 圆明园复刻清代端午传统活动,包括花神巡游(12位汉服花神形象源自《胤禛美人图》)和艾草祈福 [3] - 香山公园结合端午驱邪习俗与现代健康理念,游客可通过智慧步道打卡机记录运动数据,同时体验艾草制作活动 [5] - 海淀区以"三山五园"为舞台,将清代皇家龙舟赛(《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记载)与现代大学生赛艇结合 [5] 饮食文化演变 - 江西德安县博物馆收藏的700多年前南宋古粽显示早期粽子形态相似但馅料更简单 [7] - 清代宫廷粽子用料精细,御膳房使用松仁、核桃等特殊馅料 [7] - 机器人Galbot对人类粽子甜咸之争表现出数据建模兴趣,引发网友关于味觉传感器的调侃 [8]
港媒:从机器人格斗赛看中企技术进步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7:18
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进入人类竞技场,参与现实世界的体育赛事。高盛分析师团队在研究报告中指 出:"中国在硬件与供应链方面保持着显著优势的同时,初创企业已开始着力开发人形机器人的'大 脑'。"在中美科技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两国企业正争相提振市场信心。分析师表示,近期中国的机器人 拟人化运动的震撼场景不仅仅是作秀,更是为了采集现实数据,加速提升机器人的敏捷性、协调性与适 应性,这场吸引投资的竞赛背后是迫近的商业化前景。 美国威拉姆特大学经济学教授梁燕表示,体育赛事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技术验证平台。以格斗赛为例, 对平衡性、关节协调、动力系统构成考验,快速强力动作产生的高冲击要求动力系统持续稳定输出。业 内人士透露,(中国的)部分人形机器人表现已超预期,技术进步与实际制造能力间仍存差距,但投资 者正从概念炒作转向早期产业投资,提前布局商业化爆发前的增长机遇。 据报道,包括宇树科技、智元等在内的11家中国本土人形机器人厂商中,有6家计划今年量产超千台。 更多机器人赛事正在酝酿中,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拟于8月在京举办。北京迈博瑞咨询公司总 经理马克说,此类竞赛通过开发者之间的良性竞争加速技术进步。机器人对决既能激发竞 ...
港股概念追踪|国际机器人技能大赛将于5月29日举行 核心零部件厂商有望受益产业发展(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5-28 14:03
国际机器人技能大赛 - 国际机器人技能大赛将于5月29日在上海召开 主题为"劳动最光荣" [1] - 大赛旨在激活上海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聚焦技术落地与生态构建 [1] - 关注焦点包括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家庭应用及创新场景应用 [1]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第三阶段 具备初步智能及交互功能 "机器替人"趋势明确 [2] - 特斯拉Optimus发布推动行业降本提速 采用仿生关节设计和空心杯电机技术 [2] - 运动控制大模型迭代与仿真数据训练性能升级有望加速机器人商业化进度 [1] - 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用工成本提升刺激机器人在工业、商业、医疗等场景落地 [3] 核心零部件与技术 - 动力总成、智能感应等高价值量部件需求增长 核心零部件厂商有望深度受益 [2] - 空心杯电机及智能传感器领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2] - 激光雷达、摄像头与IMU三大核心传感器融合成为技术发展方向 [3] - 车床和磨床为人形机器人量产核心设备 增量空间有望达到235.43亿元(100万台量产背景下) [4] 相关企业动态 - 德昌电机控股具备无刷直流电机、齿轮及金属加工领域技术积累 进军人形机器人产业 [3] - 速腾聚创2024年激光雷达总销量54.4万台 同比增长109.6% 市场份额26%全球第一 [3] - 速腾聚创推出机器人上半身操作解决方案及下半身移动解决方案 [3] - 越疆为全球协作机器人龙头 人形机器人DobotAtom2025年有望小批量落地 [3] - 津上机床中国拟建造新生产工厂 满足人形机器人及人工智能行业对数控高精密机床需求 [4]
拳拳到铁!机器人打拳击,背后藏着多少高科技?
环球网资讯· 2025-05-27 06:53
"从机器人在格斗赛中的实际表现来看,有喜有忧。"上述人工智能专家说,喜的是,机器人能够完成出 拳、踢腿等标志性的格斗动作,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展现了不错的平衡维持能力,甚至在倒地后能够自主 站立起来。能够进行回合制对抗,本身就说明机器人的基础运动能力和系统稳定性达到了一定水平。忧 的是,与人类选手相比,机器人的动作速度、力量、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还存在显著差距。动作显得较为 迟缓,协调性有待提高。比赛中机器人多次倒地,甚至出现长时间无法起身的情况,暴露出其动态平衡 25日,人形机器人格斗赛现场画面 控制在极限对抗下的脆弱性。感知系统的能力,特别是对快速变化的对手动态捕捉和预判能力,也显得 不足。 如何补上这些短板?专家建议说,一是强化核心硬件。研发更高功率密度、更快响应速度的关节伺服电 机和驱动器,探索更轻、更坚固的新材料,提升机器人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性。二是升级感知系统。融 合更高精度的视觉、力觉、惯性测量单元(IMU)等多传感器信息,提升机器人对自身姿态和外部环境 的感知速度与精度。特别是要发展类似人类的触觉感知,以便在近身接触时进行更精细的力控制。三是 迭代控制算法。大力发展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强化学习等先进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