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制氢技术
搜索文档
中国攻克海水制氢技术,石油或变白菜价?全球能源将迎来大变局
搜狐财经· 2025-10-26 20:23
海水制氢技术突破 - 技术核心在于直接利用海水进行电解制氢,克服了海水盐分对电极腐蚀和电解效率低的技术难题 [3] - 研发耐腐蚀涂层和新型催化剂,大幅提高电解稳定性和氢气纯度 [3] - 经过优化的电解槽与催化剂显著降低能耗,使制氢成本大幅下降 [5] 成本与产业化进展 - 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海水制氢项目的每公斤成本已降至20元以下 [5] - 截至2025年,国内绿氢项目覆盖25个省份,总规模达到1182兆瓦 [10] - 青岛示范项目每小时产氢20立方米,直接并入管网 [10] 对石油行业的影响 - 绿氢成本低,边际生产成本接近零,对石油形成直接替代 [12] - 氢能汽车、燃料电池普及将逐步减少石油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 [8] -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石油竞争力明显下降 [12] 能源安全与市场格局 - 海水制氢技术有助于中国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缓解能源安全压力 [12] - 随着绿氢大规模应用,石油可能出现供过于求,价格承压甚至可能跌至"白菜价" [14] - 沿海地区利用海水资源结合风能、太阳能制氢,实现能源自主并推动技术出口 [14] 未来发展趋势 - 政策推动与技术成熟使氢能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交通运输到工业生产 [12] - 产能扩大和成本下降形成正循环,进一步加大石油市场竞争压力 [10] - 能源结构逐步向低碳、清洁方向演进,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主动地位 [16]
世纪难题被破解!中国攻克海水制氢,外媒:石油要变“廉价货”?
搜狐财经· 2025-10-02 17:46
全球海水制氢技术背景与挑战 - 全球科研界致力于利用储量丰富的海水资源制取清洁氢气,以替代化石燃料[2] - 海水制氢面临杂质腐蚀设备及需先淡化处理等技术瓶颈,导致成本高企和商业化困难[2] - 丹麦与法国企业合作项目因淡化环节成本过高、效率低下而失败,凸显低成本是商业化关键[2] 中国技术突破与核心创新 - 谢和平院士团队创新采用相变迁移技术,通过浓氢氧化钾溶液和防水透气膜直接电解海水制氢,绕过传统淡化步骤[5] - 该技术于2022年底在《Nature》发表,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引发国际关注[5] - 技术核心是利用蒸气压差,使海水经膜层转化为纯净水蒸气后直接电解,平台可由海上风电供电[13] 中国海水制氢项目进展与规模化 - 2023年5月,团队与东方电气在福建兴化湾完成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海试,平台“东福一号”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稳定产氢10天,纯度达99.9%[7] - 海试制氢成本低至每立方米0.4元,显著低于煤制氢成本[7] - 2024年7月,团队实现10立方米每小时样机陆地试验突破;年底中石化在青岛建成首个工厂化项目,每小时产20立方米绿氢并直接利用[9] - 2025年上半年,大连化物所调试250千瓦级系统,直流电耗为3.8千瓦时每立方米,纯度达99.999%;同年8月广东启动110立方米每小时项目[11] 行业影响与全球竞争力 - 中国电解器制造产能2023年翻倍至25吉瓦每年,占全球总产能的60%[15] - 截至2025年,中国已建成136座加氢站和11个氢燃料供应中心,推动氢能在交通和工业领域应用[15] - 外媒评价中国首创兆瓦级海水电解器,每小时产氢200立方米,成本低、纯度高,可能对石油行业构成颠覆性影响[13] - 欧盟2020年估算氢需求达5600万吨,中国低成本海水制氢技术提升其全球影响力及潜在合作机会[13] 技术优势与未来发展前景 - 海水直接制氢技术优势包括不占用土地资源、不消耗淡水、可利用沿海风光余电,并能处理工业废水[13][11] - 技术推广可使沿海风电场转化为“氢矿”,海洋成为重要氢源,特别有利于中东、非洲等缺水地区[15] - 国家能源局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需求将达上千万吨,海水制氢将在新型储能中发挥重要作用[11] - 行业仍需应对海水长期腐蚀防护、规模化投资及供应链完善等挑战[15]
石油要“跌下神坛”?中国海水制氢技术能否改写全球能源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8-21 10:1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取得颠覆性突破,正在重构全球能源版图,并对石油的“不可替代性”构成挑战 [1] - 技术突破带来成本优势,预计到2025年氢能成本将降至每公斤20元人民币以下,动摇石油的能源地位 [1][5] - 中国正从能源进口国向氢能技术及设备出口国转变,预计到2035年将主导全球60%的氢能贸易 [8] 海水制氢技术突破 - 攻克耐腐蚀电极材料难题,研发可承受高盐环境的催化剂,将运行电压从2.1伏降至1.59伏,直流电耗仅3.80千瓦时/立方米氢气 [3] - 开发多孔隔膜水蒸发电法,省去海水淡化环节,使制氢流程缩短60% [3] - 2025年百千瓦级系统在青岛落地,每小时产氢20立方米,直接并入城市管网 [3] - 福建团队研发的光解海水芯片转换效率达18%,大连化物所的系统氢气纯度突破99.999%,均创世界纪录 [3] 产业发展与政策驱动 - 截至2025年二季度,中国氢能专利占全球41% [3] - 2025年中国绿氢项目规模达1182兆瓦,覆盖25个省份,目标2030年产量达10-20万吨 [5] - 国家能源法明确氢能作为“第二能源”地位,推动跨区域输氢管道建设,形成“西氢东送”新格局 [6] 成本优势与市场影响 - 当绿氢成本逼近每公斤15元人民币时,石油的“不可替代性”开始动摇 [5] - 在工业领域,绿氢替代灰氢合成氨,可使每吨成本降低300元人民币 [5] - 2025年二季度,中国石油进口量同比下降8.7%,而氢能相关产业创造就业岗位超50万个 [6] 应用领域拓展 - 交通领域,燃料电池重卡续航突破1000公里,加氢时间仅需5分钟 [5] - 内蒙古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纯氢发电厂,年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 [6] - 山西研发的极寒环境燃料电池引擎,突破-40℃启动难题,为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提供新方案 [6] 国际竞争与战略影响 - 中国技术具有“就地转化”优势,青岛项目直接利用海上光伏供电,能量转化效率比美国加州项目提升23% [5] - 中国已抢先出口电解槽设备,占据全球35%的市场份额 [5] - 预计2030年中国沿海地区绿氢自给率将达40%,改变过去70%石油依赖进口的局面 [6] - 世界银行预测,到2035年,中国主导的氢能贸易每年将创造外汇收入超800亿美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