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水制氢
icon
搜索文档
ST热电分析师会议-20250827
洞见研报· 2025-08-27 20: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未提及 调研基本情况 - 调研对象为ST热电,所属行业是电力行业 [17] - 接待时间为2025年8月27日,接待人员有公司总经理张永军、独立董事张婷、董事会秘书郭晶、财务负责人孙红梅等 [17] 详细调研机构 - 接待对象类型为投资者和其它 [20] 主要内容资料 - 关于控股股东“一企一策”改革进展,今年5月末,控股股东调整为大连市国资运营公司管理的二级企业,由其开展重组,未来若有计划将依规实施并披露 [24] - 为实现营收转亏为盈,公司将做好经营管理规划实施,寻求新利润增长点,采取优化热源及管网运行、加强原材料采购管理、探索市场化手段等措施 [24][25][26] - 关于依托国资平台整合资源,未来若有计划将依规实施并披露 [26] - 大连恒流储能电站和海水制氢项目由控股股东主导,是否注入上市公司尚需研究论证,目前无明确计划,后续若有安排将依规披露 [26][27]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资产负债率85.43%,公司通过优化运营流程、降低采购成本、降低财务费用等措施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以降低负债率 [27] - 探索市场化手段增强盈利能力尚处前期论证阶段,未形成具体方案或实质进展,后续有计划将依规披露 [28] - 截至目前,公司与融科储能不存在业务或资本合作 [28]
世界领先!石油时代将被终结?中国黑科技让能源价格跌成白菜价!
搜狐财经· 2025-08-20 13:22
技术突破 - 中国团队在直接海水电解制氢技术上取得全球领先突破 成功解决海水腐蚀性和杂质干扰问题 [3] - 采用耐腐蚀电极材料和新型催化剂 将运行电压降至1.59伏 电耗仅3.8度电/立方米氢气 [5] - 实现每公斤20元人民币以下的制氢成本 大幅低于传统制氢方式 [5] 工艺创新 - 突破传统"先淡化后制氢"的工艺路线 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氢 [7] - 设备具备抗腐蚀特性 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避免设备快速锈蚀问题 [3][7] - 技术已进入商业化示范阶段 青岛项目成功对接城市氢气管网 [14] 资源潜力 - 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域 海水资源可转化为无限量氢能供应 [1][10] - 技术突破使海洋成为"无限氢矿" 大幅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 [10] - 海水制氢成本低于瓶装饮料 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景 [1][5] 环保特性 - 生产过程实现零碳排放 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绿氢" [12] - 燃烧产物仅为水 完全符合碳中和目标要求 [12] - 相比传统天然气或煤炭制氢(灰氢/黑氢)具有显著环保优势 [12] 产业影响 - 中国氢能专利数量全球第一 掌握行业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 [18][19] - 形成从电解槽制造到储运、加注、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 [16] - 2025年氢能车预计达5万辆 产业链生态圈已初步成型 [16] 战略意义 - 将改变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超50%的能源安全格局 [10][23] - 使中国从能源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技术输出国和标准制定国 [18] - 具备向全球输出设备、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影响力潜力 [21] 全球竞争 - 中国在氢能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8] - 技术突破打破西方巨头在氢能领域的专利壁垒 [1] - 相比欧洲风电、北美页岩气、日本核能等路线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12]
2025年中国海水制氢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海上制氢重点项目及发展趋势研判:技术突破赋能,海水制氢开启场景拓展与集群发展新篇章[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03 07:11
行业概述 - 海上制氢利用海洋资源通过电解海水或海上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绿色氢气 旨在解决陆地淡水资源紧张和绿电不稳定问题 [2] - 技术路径包括直接电解海水制氢 海水淡化后电解制氢及生物/热化学制氢 能源耦合形式涵盖海上风电 光伏及多能互补制氢 场景应用分为近海试验型 深远海规模化制氢及海上氢基能源生产 [3] - 中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与300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 近海风能开发潜力超5亿千瓦 为规模化制氢提供天然条件 [6] 技术发展 - 直接电解海水技术无需淡化 成本较传统淡水电解降低20% 但需解决氯离子腐蚀与副反应问题 [5] - "海氢1号"采用自主抗氯腐蚀专利技术 为全球首个深远海制氢平台 离岸50公里 年产2000吨氢 [16] - 多孔隔膜水蒸发电法及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等前沿技术使海上制氢成本降至25元/公斤 在0.4元/千瓦时电价条件下可压缩至22元/公斤 [18] 商业化进展 - 舟山氢能岛作为国内首个LOHC储运商业化项目稳定运行 年产5000吨氢 [1][15] - 粤港澳氢走廊规划年产10万吨 打造全球首个海上风电-制氢-管网全产业链示范工程 [1][16] - 渤海绿氢基地将建成全球最大海上光伏制氢项目 一期产能1.2万吨/年 [16] 市场规模 - 中国氢能年产量突破3500万吨 煤制氢占比60% 天然气制氢与工业副产氢各占20% [13] - 2023年制氢产业产值规模达5425亿元 预计2026年跃升至7825亿元 [13] - 到2030年氢能年需求量预计达3700-4200万吨 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提升至12%-15% 年产量500-700万吨 [11] 竞争格局 - 行业形成"国家队-地方集团-专精企业"三层竞争格局 央企国家队主导大型示范项目占近50%份额 [19]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联合中国海油推动直接海水电解技术 碧水源通过"海水淡化+电解"组合降低制氢成本25% [22] - 明阳智能探索海上风电直供制氢 平准化成本有望突破0.8元/kWh [22] 发展趋势 - 技术向大功率 智能化 低成本方向发展 重点突破20MW级电解槽系统 90MPa高压储运装备 模块化设计降低部署成本30%以上 [23] - 空间布局呈现近海-远海-深海梯度发展 近海服务高耗能行业脱碳 远海打造一体化能源枢纽 深海拓展风电-制氢-采矿新模式 [24] - 构建"技术-产业-生态"完整价值网络 纵向延伸全产业链 横向耦合多应用场景 预计2030年建成全球领先产业体系 年减排超5000万吨 [25] 项目动态 - 琼州海峡氢能渡轮试航成功 开创船舶氢燃料应用先河 日供氢2吨 [16] - 东海综合能源岛集成风电-制氢-海水淡化-养殖综合体 示范规模3000吨/年 [16] - 北部湾氢能枢纽规划5万吨/年 为东盟首个跨境氢能项目 [16] 全球对比 - 挪威Yara公司与壳牌合作"Hywind Tampen"项目通过8.8MW风机为电解槽供电实现绿氢生产 [5] - 澳大利亚"HyGATE"项目规划年产能超20万吨绿氢 [5] - 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氢能占比将从不足1%跃升至1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