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
搜索文档
记者观察:全球首个商业“碳坟场”什么样?
新华社· 2025-11-09 12:07
项目概况 - 全球首个全链条碳捕集与封存项目“长船”于今年夏末在挪威全面投入商业运营,二氧化碳被注入挪威西部北海海底储层永久封存 [1][3] - 项目总投资达340亿挪威克朗(约合33.8亿美元),是挪威迄今规模最大的气候投资项目,于今年6月中旬竣工,8月中旬开始注入第一批二氧化碳 [3] - 项目运营模式为在奥斯陆垃圾焚烧厂和布雷维克水泥厂捕集二氧化碳,经加压处理后由船舶运输至海上平台,最终注入卑尔根附近深达2600米的海底地质层 [3] 项目规模与资金 - 项目第一阶段(2028年前)每年封存能力为150万吨二氧化碳,第二阶段封存能力将提升至每年500万吨 [4] - 挪威政府提供了约220亿挪威克朗(21.9亿美元)的建设和运营补贴,欧盟将项目列入“欧洲共同利益重要计划”,提供1.31亿欧元(1.5亿美元)资金支持 [4] - 运营方北极光公司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壳牌集团和道达尔能源公司联合组建,中国造船企业参与了项目船舶建设部分 [4] 挪威的产业优势 - 挪威作为全球第11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其油气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两成以上,为碳捕集与封存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禀赋和管理经验 [6][7] - 挪威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拥有巨大的二氧化碳封存潜力,据挪威石油管理局数据,封存潜力约为700亿吨,北海盆地和挪威大陆架被认定为欧洲最适合封存二氧化碳的地区 [6] - 挪威政府于1991年引入碳排放税,并于1996年启动全球首个离岸工业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斯莱普纳”,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6][7] 商业模式与客户 - 项目启动依靠政府投入,但运营转向商业化,北极光公司已与丹麦、荷兰及瑞典企业签署协议,计划从2026年起处理来自欧洲企业的二氧化碳 [9] - 目标客户群体为担负碳配额减排指标的欧洲企业,包括水泥、钢铁、炼油、化工和化肥等行业,未来商业前景广阔 [9][10] - 项目证明了碳捕集与封存产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可行性,为后续项目树立了标杆,降低成本和完善法规是走向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关键 [11] 政府角色与管理模式 - 挪威政府专门在能源部下设立国有企业Gassnova,作为二氧化碳处理产业项目和技术发展的“整合者”,协调推进多个子项目并管控风险 [10] - 形成了“国家意志+工业执行”的高效合作模式,为全球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的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制度参考 [10] - 当前监管框架要求运营方为极低概率的突发事件提供财务担保,这提高了项目运营成本,有碍其可持续发展 [10]
挪威官员:期待与中国加强海事等领域合作
新华网· 2025-10-01 09:22
中挪海事合作 - 挪威将以主宾国身份参与今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海事展 [1] - 中国企业已成为挪威船东最重要的船舶建造商,中国也是挪威海事产业的关键市场 [1] - 双方通过海事工作组定期对话,推动合作取得成果,例如60多家中国企业参与今年6月的挪威国际海事展 [1] 中挪海产贸易 - 中国是挪威最重要的海产市场之一,去年挪威向中国出口海产品超过18万吨 [1] - 中国已成为挪威第三大海产市场 [2] - 中国批准了进口挪威鲜活雪蟹,期待未来更深入合作 [1] 绿色与高技术海事合作 - 在绿色转型对话框架下,双方今年签署了关于可持续海洋管理和低碳发展的两份谅解备忘录 [2] - 中国建造的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为挪威"长船"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提供支撑 [2] - 中国建造的钻井平台已在挪威外海油气田投入使用 [2]
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访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熊茂平
经济日报· 2025-09-17 06:32
海洋工程制造业发展现状 - 2024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产值达620亿元 同比增长12.7% 年建造能力1200万载重吨 总装建造能力居全国前列[1] - 三大指标国内占比显著提升 造船完工量从8.7%升至13.5% 新接订单量从15.7%升至18.6% 在手订单量从15.2%升至17.5%[1] - 四大总装企业(中船集团大连造船/中远海运/恒力重工/中远川崎)在手订单排期至2029年[1] - 突破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及单舱世界最大1.3万立方米B型LNG燃料舱技术[1] - 将深远海养殖装备作为新赛道 发展重力式网箱和养殖工船产品[1] 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发力LNG/LPG/超大型集装箱/豪华邮轮等高技术船舶 建设世界级制造基地[2] - 构建以长兴岛/旅顺口/大连湾/太平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布局大型远洋船舶及深海装备产业链[2] - 攻关高端船型设计/新型动力系统/关键部件等"卡脖子"技术 提升高附加值船型设计建造能力[2] - 打造研发设计/总装制造/维修改装/试验验证四大高地 实现全链条协同融合[2] - 发展LNG/甲醇/氢/氨等低碳零碳燃料船舶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 海洋经济基础优势 - 海洋产业覆盖26个细分领域(全国共28个)及13个主要产业(全国共15个)[3] - 形成"3+4+N"产业格局:海洋旅游业/渔业/化工业为主导 海洋交通运输/船舶工业/工程装备制造/水产品加工为支撑[3] - 拥有106条海运航线 连通160多个国家300多个港口 覆盖RCEP核心港口[3] - 港口配备231个生产性泊位(含118个深水泊位) 包括45万吨油品码头/40万吨矿石码头/14万吨集装箱码头[3] - 水下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海上平台拆除/海底电缆敷设/海洋科考等领域[3] 高新区建设与数字化转型 - 编制《大连高新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 建立"1+8"产业链机制(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洁净能源/生命科学/海洋科技)[4] - 组建200余个产学研联盟 挖掘500余项科技成果[4] - 推进东北三省一区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建设 开发装备制造业专用软件[5] - 依托长征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轴承和汽配行业形成N+X解决方案[5] - 发展智能座舱产业链(智能座舱+智行云网数据链+核心部件供应链)[5] - 重点研发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具身机器人 建设化工/海洋/软件开发等行业垂直大模型[5] 发展挑战 - 海洋经济存在资源整合与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制约[4] - 传统产业(海洋渔业/化工/船舶)需转型升级 海洋服务业能级偏低 新兴产业发展缓慢[4] - 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力转化成效不足 产学研协同需深化[4] -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协调性有待加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