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捕集与封存
icon
搜索文档
如果不再依赖化石能源,人类的碳源能否从空气中获得?|科技早知道
声动活泼· 2025-08-26 17:23
文章核心观点 - 化石能源不仅是能源载体 更是现代工业的核心碳源 但地下碳资源不可再生且不可持续 必须寻找替代方案 [3][5][6] - 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通过工业级人工光合作用 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化合物 可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碳源属性 [6][7][17] - 可持续航空燃油(SAF)成为首个商业化落地产品 因欧盟ReFuelEU法规强制混合比例(2025年2%/2030年6%/2050年70%)创造明确市场需求 [9][25][26] - 商业模式突破在于将捕集二氧化碳转化为终端产品(如航空燃油)而非碳封存 通过绿色溢价实现经济价值 最终目标是不依赖溢价实现成本优势 [23][24][33] - 技术成熟度处于中试阶段 2024年底完成千吨级试验 2026年扩建至5000吨级 需攻克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能耗优化和规模化成本控制 [11][13][32] 碳源的战略价值 - 化石能源承担双重角色:70%全球发电的能源属性+化工/医药/纺织等产业的碳源属性 新能源仅解决能源替代但无法提供碳原子 [5][6] - 空气中二氧化碳是地表最大碳源(与海水碳循环联动) 年排放量达500亿吨 需实现数十亿吨级捕集才能支撑现代文明需求 [6][17] - 工业级人工光合作用原理:模仿植物光合作用 以二氧化碳/水/可再生能源为原料 通过催化剂合成淀粉/燃油/烯烃等有机分子 [7] 商业化路径设计 - 首选可持续航空燃油(ESAF技术路线)因经济价值最高:全球年消耗4亿吨(中国占1亿吨) 2%混合比例即800万吨市场规模 [9][26] - 区别于欧美碳封存模式(依赖自愿碳信用市场) 直接生产终端产品规避政策波动风险 形成可持续商业闭环 [20][21][23] - 成本核心是可再生能源电价(占主要成本)和设备折旧 需通过工艺放大降低能耗 目标使最终成本低于传统石油产品 [11][31][33] 规模化挑战与规划 - 中试阶段聚焦收率与能耗验证:2024年千吨级产线(上海临港) 2026年扩建至5000吨级(中国北部测试低温环境) [11][13][37] - 全球布局需适配不同气候:光伏资源丰富区域优先(中东/澳洲/非洲) 但需综合考虑硬件供应链成本(如美国关税影响) [13][15] - 参照特斯拉规模化逻辑:必须达到百万吨级以上产量才能改变行业格局 最终目标年处理十亿吨级二氧化碳 [17][19] 产业机遇与政策驱动 - 欧盟ReFuelEU法规具全球影响力:所有起降欧盟机场的航司均需遵守 推动跨国界碳溢价机制形成 [25][27] - 技术成熟时机已至:光伏成本过去20年下降90%+ 碳捕集技术经济性在过去1-2年达到商业化临界点 [28] - AI发展加剧能源需求:数据中心耗电激增凸显能源转型紧迫性 碳中和技术与数字经济发展形成协同效应 [35]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16省市开展绿色外债业务试点,全国首个SAF专项政策落地
信达证券· 2025-08-24 15:5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提供明确的行业投资评级 [2] 报告核心观点 -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16省市开展绿色外债业务试点,鼓励非金融企业将跨境融资资金用于绿色或低碳转型项目 [2][12] - 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联盟成立,成都东部新区发布全国首个SAF专项扶持政策,计划三年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 [14] - 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纳入CCER,项目业主可自主选择绿证交易或申请核证自愿减排量 [16] - 绿氢生产政策松绑,多省市明确绿氢生产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 [17][18] - 欧洲央行行长警告立法者不要淡化CSRD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认为可能限制管理金融体系气候风险的能力 [3][20] - 谷歌与核能源公司Kairos及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合作开发50兆瓦核电项目,为数据中心提供清洁能源 [19] - 贝莱德旗下GIP收购埃尼集团碳捕集与封存业务49.99%股份,支持其战略发展 [21] - 加州气候报告法要求大公司披露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风险,经受住法庭挑战 [22][23] 热点聚焦 国内政策与动态 - 绿色外债业务试点覆盖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四川、宁波、厦门、青岛、深圳等16省市 [2][12] - 2024年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规模达6333.02亿元,占全市场绿债发行规模的92.94% [13] - 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联盟成立,首批成员57家单位,涵盖航空燃料生产保障、航空制造、航空运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和行业协会 [14] - 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 [15] - 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纳入CCER,项目业主自主选择绿证交易或申请CCER [16] - 绿氢生产政策松绑,吉林、河北、内蒙古、新疆、四川、安徽、江西、湖北等省级行政区明确绿氢生产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 [17][18] 国际动态 - 欧洲央行行长警告立法者不要淡化CSRD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认为可能限制管理金融体系气候风险的能力 [3][20] - 谷歌与Kairos及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合作开发50兆瓦核电项目,预计2030年为数据中心供电 [19] - 贝莱德旗下GIP收购埃尼集团碳捕集与封存业务49.99%股份,涵盖英国HyNet项目、Bacton项目及荷兰L10项目 [21] - 加州气候报告法要求大公司披露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风险,经受住法庭挑战 [22][23] ESG金融产品跟踪 债券 - 截至2025年8月23日,我国已发行ESG债券3635只,存量规模达5.59万亿元人民币 [4][29] - 绿色债券余额规模占比最大,达61.81% [4][29] - 本月发行ESG债券65只,发行金额416亿元 [4][29] - 近一年发行ESG债券1066只,发行总金额12541亿元 [4][29] 公募基金 - 截至2025年8月23日,市场上存续ESG产品914只,净值总规模10222.16亿元人民币 [4][35] - ESG策略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50.32% [4][35] - 本月发行ESG产品4只,发行份额0.98亿份,主要为ESG策略和环境保护 [4][35] - 近一年发行ESG公募基金245只,发行总份额1715.09亿份 [4][35] 银行理财 - 截至2025年8月23日,市场上存续ESG产品1075只 [4][41] - 纯ESG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55.44% [4][41] - 本月发行ESG产品88只,主要为纯ESG和环境保护 [4][41] - 近一年发行ESG银行理财1081只 [4][41] 指数跟踪 - 截至2025年8月22日,本周主要ESG指数均上涨,300ESG领先(长江)涨幅最小,上涨2.57%;万得全A可持续ESG涨幅最大,上涨4.22% [5][42] - 近一年主要ESG指数均上涨,万得全A可持续ESG涨幅最大,上涨35.32%;中证300ESG领先涨幅最小,上涨24.88% [5][42] 专家观点 - 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建议推动个人参与绿色金融常态化,银行可通过碳账户、绿色消费、绿色存款等方式构建"碳资产—金融产品—消费场景"闭环生态 [6][43] - 政策性金融机构可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贷款、可持续债券和股权投资,公共部门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引导基金和货币政策激励等手段动员社会资本 [43]
评估中心耿海清:我国CCUS技术面临哪些挑战?如何保障CCUS技术良性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0 08:16
我国CCUS技术现状 - 碳捕集技术分为燃烧前、燃烧中(富氧燃烧)和燃烧后捕集3类,燃烧前捕集技术投资成本高、系统复杂,尚无工业示范项目 [2] - 燃烧中捕集采用氧气替代空气,产生高浓度二氧化碳烟气,目前处于试验阶段 [2] - 燃烧后捕集直接从燃煤烟气中分离二氧化碳,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化学吸收法是当前主流技术 [2] - 碳封存技术包括深部咸水层封存、枯竭油气藏封存和深海封存,深部咸水层封存潜力最大,工业示范项目封存能力多为10万吨/年 [2] - 枯竭油气藏封存与强化驱油技术结合,已进入商业化阶段,部分项目封存能力达100万吨/年 [2] - 我国首个海洋封存示范工程于2023年6月在广东珠江口盆地投运 [2] 二氧化碳利用途径 - 地质利用中二氧化碳强化驱油和地浸采铀技术最成熟,已建成多个示范项目并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3] - 化工利用中二氧化碳制尿素和碳酸氢铵技术较成熟,其他如制甲醇仍处于基础研究或工业示范阶段 [3] - 生物利用包括微藻养殖和大棚气肥种植,微藻养殖已商业化,大棚气肥种植仍处于研究示范阶段 [3] - 物理利用技术成熟但潜力较小,如制作灭火材料、食品保鲜剂等 [3] CCUS技术挑战 - 技术应用成本偏高,燃烧前捕集成本70-230元/吨,富氧燃烧捕集380元/吨左右,燃烧后捕集300-400元/吨 [4] - 二氧化碳利用途径中除强化驱油外,其他利用量非常有限,难以形成成熟商业模式 [4] - 碳捕集环节存在化学吸收剂气体逸出和生成气溶胶等污染风险,残留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4] - 政策支持和标准约束不足,现有政策多为科技规划类和技术引导类,缺乏强制性和激励性政策 [5] - 标准建设不完善,尚未出台能效标准、关键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5] 保障CCUS技术发展对策 - 早期阶段需对CCUS不同技术路线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关注资源环境影响 [6][7] - 制定能耗标准,明确不同技术的能耗限值和项目全生命周期净减排限值 [8] - 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吸收剂处置、运输管道布局、封存场地选址等 [8] - 制定环评技术规范和二氧化碳监测技术标准 [8] - 建立管理机制,逐步扩大碳排放总量控制覆盖面,实施碳税和补贴政策 [9] - 健全绿色金融机制,优先授信和提供优惠贷款,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 [9]
全球CCS发展重心转移
中国化工报· 2025-06-25 10:32
全球CCS发展格局 - 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 尤其对钢铁 水泥和化工等难以减排行业至关重要 [2] - 美国长期通过财政激励主导全球CCS发展 但欧洲近期政策动向可能改变领导地位格局 [2] 美国CCS发展现状 -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强化45Q税收抵免 提供地下封存每吨二氧化碳85美元抵免 直接空气碳捕集项目每吨180美元抵免 [2] - IRA推动美国清洁能源投资超3200亿美元 其中许多项目将CCS作为关键脱碳工具 [2] - 政治不确定性导致超140亿美元清洁能源投资搁置 重大CCS项目被取消或延迟 [3] 欧洲CCS政策突破 - 欧盟《净零产业法案》强制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在2030年前共同开发年5000万吨二氧化碳封存能力 按历史产量比例分配义务 [3] - 欧盟将CCS项目列为"净零战略项目" 加快审批流程并解锁创新基金等资金支持 [4] 欧美模式对比 - 美国依赖财政激励但面临政策不稳定性 欧洲转向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监管驱动模式 [4] - 欧洲政策框架提供稳定投资环境 通过强制封存能力建设确保多行业脱碳基础设施 [4] - 美国CCS市场需求旺盛但监管不稳定 欧洲正成为CCS创新新重心并可能被其他地区效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