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与封存

搜索文档
仕净科技(301030):光伏配套+制造双轮驱动,拓展多元业务板块
东吴证券· 2025-08-04 23:37
投资评级 - 增持(首次)[1] 核心观点 - 光伏配套+制造双轮驱动,拓展多元业务板块[1] - 技术壁垒巩固龙头地位,新兴需求驱动订单放量[28] - 布局先进电池片产能,强化成本优势[29] - 钢渣捕集CO2资源化,碳市场扩容催生蓝海[30] 业务板块分析 - 制程污染防控设备:2024年收入11.15亿元,占比54.31%(上年同期94.42%)[13] - 末端污染治理设备:2024年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47.49%[13] - 光伏产品:2024年收入6.44亿元,占比31.35%[13] 技术优势 - 拥有262项专利(60项发明专利和202项实用新型专利)[28] - LCR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实现95%脱硝效率[28] - 全球光伏电池出货量前五大、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大均为合作客户[28] 光伏电池片产能 - 电池转换效率≥26.5%,双面率≥80%[29] - 采用TOPCon技术路线,光电转换效率可提升0.2%[29] - 一期项目设备与工艺调试完成,效率、良品率、碎片率和成本均达到领先水平[29] 财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收入20.54亿元,同比下降40.34%[1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7.71亿元,同比由盈转亏[12] - 2025Q1营业收入7.35亿元,同比下降14.53%[12] - 2025Q1归母净利润0.53亿元,同比下降33.41%[12]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0.22/1.53/2.55亿元[31] - 对应2025-2027年PE为166/24/15倍[31] - 2025年制程污染防控设备收入预计17.85亿元,同比增长60%[32] - 2025年光伏产品收入预计10亿元,同比增长55%[32]
德国削减资金制约企业脱碳,政策变化引发讨论
环球时报· 2025-07-28 06:46
德国环保政策与绿色技术发展 - 德国联邦环境署署长梅斯纳表示气候保护议题已从政府议程中滑落 可能犯下严重错误 [1] - 德国工业受困于气候战略 高排放行业在生存线挣扎 未来碳排放成本将持续攀升 [1] - 政府重启碳捕集封存合法化草案 但清洁工业计划资金从245亿欧元削减至18亿欧元 [1]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争议 - 碳捕集封存技术是将工厂二氧化碳收集储存以避免排放的技术 在德国备受争议 [2] - 德国前副总理哈贝克提出允许碳捕集封存的提案 但默茨认为德国2%的排放量影响微乎其微 [2] - 政府虽支持碳捕集封存技术 但预算削减抵消了加速技术落地的承诺 [1][2] 德国工业面临的挑战 - 德国制造商面临管理繁琐 能源高价 技工短缺等多重压力 污染成本上升将加重负担 [2] - 撤回绿色替代技术资金支持可能加速德国去工业化进程 [2] - 安赛乐米塔尔欧洲公司停止德国两工厂脱碳计划 因氢能供应不确定 高电价及政治环境不明朗 [2] 绿色转型障碍 - 市场压力 需求疲软 欧洲政策不力 高电价导致脱碳项目停滞或失败 [3] - 缺乏可持续发展领域技术工人阻碍德国绿色转型 [3]
涉及暗能量、台风路径异常……2025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题等发布
央视新闻· 2025-07-06 10:42
前沿科学问题 - 流形的拓扑和几何分类研究 [2] - 希格斯粒子性质和质量起源探索 [2] - 准金属替代过渡金属用于精准合成与催化反应的可行性研究 [2] - 台风路径异常与强度突变机制分析 [2] - 宏观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形成机理与系统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2] - 基于密码学视角的人工智能安全新理论和防护体系构建 [2] - 多维度、可重构超分子机器组装技术 [2] - 暗能量与哈勃常数危机研究 [2] - 作物野生近缘种在提升栽培种抗逆特性的育种潜力挖掘 [2] - 人体微生态与宿主的交互调控机制研究 [2] 工程技术难题 - 复杂模型的设计-仿真-制造一体化算法与理论开发 [2] - 深海规模化采矿装备与环境扰动抑制技术 [2] - 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外调水-海水协同利用与治理技术 [2] - 面向通信与智能融合的智简网络技术体系构建 [2] - 生物制造复杂器官技术突破 [2] - 煤炭与共伴生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技术 [2] - 新一代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2] - 先进航空机载系统能量综合与智能管理 [2] - 大宗食品原料及高值配料的生物制造技术 [2] - 建立基于临床和多组学大数据的新药研发体系 [2] 产业技术问题 - 突破大型及超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高端装备进口瓶颈 [2] - 超超临界汽轮机叶片抗氧化性能提升 [2] - 面向深空资源开发的自主采矿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 [2] - 面向产业的智能无人系统自主能力评测系统建设 [2] - 芯片间高速光互连(光-I/O)技术产业落地 [2] - 衰老状态下再生生物材料开发 [3] - 实现能源电力"安全-低碳-经济"综合平衡的路径探索 [3] - 卫星遥感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产业化应用 [3] - 基于合成生物学与AI驱动的智能响应病虫害生物疫苗开发 [3] - 脑功能评估与脑机智能闭环干预技术 [3]
金之钧:宝丰能源内蒙古项目投产 书写能源安全新答卷
新浪财经· 2025-06-24 10:48
项目投产与行业意义 - 宝丰能源内蒙古煤基新材料项目投产标志着全球最大煤基新材料项目落地,是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事件 [4] - 项目通过科技自主创新实现用煤替代石油生产聚烯烃的重大工业化突破,重塑全球煤化工格局并打破高端化学品国际垄断 [4][5] - 项目一期年产300万吨烯烃产品,连续稳定生产4800小时,日均聚烯烃产量达9000吨,烯烃毛利率稳定在30%左右 [11][13] 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 - 全球首创"绿氢耦合煤制烯烃"工艺,每吨烯烃减碳1.8吨,综合能耗低于行业标杆值15% [5][6] - 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智慧化工厂等技术,23项国产化装置设备达国际领先水平,破解"卡脖子"问题 [11][13] - 通过绿氢耦合、CCUS等技术使煤化工碳排放强度降低30%以上,推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5][8] 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整合 - 构建"煤+新能源"全产业链闭环,覆盖"采煤—发电—制氢—化工—储能",光伏全产业链实现100%自给 [6] - 项目总投资673亿元,预计2025年工业产值约300亿元,纳税超30亿元,解决6000人就业 [11] - "垂直整合"模式大幅降低绿氢成本,为煤化工与新能源融合提供可行路径 [6] 社会效益与战略价值 - 项目每吨烯烃产品可减少3吨原油进口,为我国能源安全构筑"化学防线" [4][5] - 公司累计捐资44亿元用于助学,实践"矿区变景区"生态修复,体现社会责任 [7] - 项目符合国家"能源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煤化工装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领航"跨越 [11][13]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突破700℃超超临界发电、低阶煤分质利用、CO2加氢制甲醇等技术 [7][8] - 探索"风光氢储煤"一体化模式,打造全球首个"零碳煤化工园区" [8][9] - 推动制定煤化工低碳技术标准,输出"中国方案"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