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与封存
搜索文档
2025年10月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行业新图景:电气SAF篇
RMI· 2025-11-17 20: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如买入、持有、卖出),但通过全面分析,指出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具有巨大的长期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尤其是在中国 [4][5][48] 报告核心观点 - 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因其更高的减排潜力和近乎无限的原料供应,被视为实现航空业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路径,是生物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必要补充和长期支撑 [4][8][9] - 当前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成本远高于传统航煤和生物质可持续航空燃料,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但其成本优势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随着技术进步和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而显现 [5][11][12] - 中国凭借其世界领先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基础、绿氢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成本优势以及完善的化工体系,在生产成本和潜在产业规模上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5][48][55] - 全球主要经济体已通过强制掺混目标、财政补贴、税收抵免等政策工具推动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但各国政策力度和产业进展差异显著 [14][15][20][48] 研究背景及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概览 - 航空业碳排放增速快(2010-2018年均增速4.0%),被视为"难减排"领域,国际民航组织预测若不减排,2050年其碳排放占比可能飙升至25% [7] - 可持续航空燃料因其与传统航煤兼容且具备显著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最高可使航空碳排减少65%),被视为航空业绿色转型最有效的方式 [7] - 2024年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产量达12.5亿升(约100万吨),较2023年翻倍;全球有超过468个可持续航空燃料项目处于不同阶段,覆盖60个国家 [11] 全球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主要政策梳理及影响分析 - **欧盟**:通过《ReFuelEU Aviation》设定强制性可持续航空燃料掺混目标,并特别要求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自2030年起掺混不低于1.2%,至2050年提升至35% [14] - **德国**:政策更为积极,《德国联邦排放控制法案》要求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掺混比例自2026年起为0.5%,2028年升至1%,2030年达2%,并设定了2030年20万吨/年的产量目标 [15][64] - **美国**:政策重心在生产侧激励,《大而美法案》对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链各环节(如可再生电力投资48E/45Y、碳捕集45Q、清洁氢生产45V、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45Z)提供税收减免,但部分政策优惠程度较之前的《通胀削减法案》出现退坡且有效期缩短 [15][18][19] - **中国**:尚处于技术探索和早期布局阶段,缺乏明确的强制掺混目标或大规模专项财政补贴计划,但产业优势显著,相关支持政策有望逐步出台 [18][20] 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路线分析 - **与生物质可持续航空燃料对比**: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原料为可再生电力、水和二氧化碳,不依赖生物质,理论产能更大,减排潜力更高(最高可达100%),但当前成本高昂(2600-9500美元/吨,约为化石航煤的4-15倍),技术成熟度低(全球市场份额<1%)[33][40][42][43] - **主要技术路线**:包括费托合成(相对成熟,已获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认证)、甲醇制航煤(设备投资较低)、二氧化碳直接合成航煤馏分(中国清华大学研发,反应路径短)以及液态阳光航煤技术(中国科学院大学研发)[44][45] - **技术模块成熟度**:绿氢制取中碱性电解槽与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已商业化,但应对可再生电力波动性是难点;二氧化碳捕集中传统工业点源捕集技术成熟,直接空气捕集技术处于早期研发;燃料合成环节中,费托合成基于煤制油经验相对成熟,其他路径多处于示范或中试阶段 [46] 全球主要国家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潜力分析 - **中国**:绿氢规划产能庞大(截至2024年底可再生氢规划项目超600个,总产能850万吨/年),电解槽产能占全球约60%(约32吉瓦),成本持续下降(2024年碱性电解槽成本降20%,质子交换膜电解槽降32%),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规划年产能超70万吨 [50][54][55] - **美国**:已有商业化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项目(如Infinium公司的Project Pathfinder,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价格约15美元/加仑),规划项目较多,但政策退坡和项目推进不确定性导致2035年前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可能性较低 [57][60][62][63] - **德国**:设定了积极的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目标,但截至2024年9月欧盟内部尚无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厂商通过最终投资决策,预计2035年实际产能有限,难以实现既定目标 [64][68][69] - **沙特**:拥有优越的风光资源(年有效光照1700–2000小时,风电年利用2500-2700小时)和宏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2030年达130吉瓦),理论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潜力巨大(约300万吨/年),但当前产业化进展与目标差距显著 [70][73][74][78][79] 未来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 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在2035年之前成本仍偏高,难以与生物质可持续航空燃料有效竞争,但长期(2035-2050年)随着可再生电力成本下降有望成为主流 [5][39] - 中国在成熟的上下游产业和丰富的风光资源支撑下,其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成本在未来10年将呈现显著优势,具备主导全球供给市场的潜力 [5][48] - 生物质气化技术是生物质可持续航空燃料和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及平稳过渡的基石 [5]
全球首个商业“碳坟场”什么样?
新华社· 2025-11-11 17:01
项目概况 - 全球首个全链条碳捕集与封存项目“长船”在挪威全面投入商业运营,将二氧化碳注入北海海底储层永久封存,被称为“碳坟场” [1] - 项目于今年6月中旬竣工,8月中旬开始注入第一批捕集的二氧化碳,总投资达340亿挪威克朗(约合33.8亿美元) [2] - 项目第一阶段(2028年前)每年封存能力为150万吨二氧化碳,第二阶段将提升至每年500万吨 [2] 技术流程与运营模式 - 项目在奥斯陆垃圾焚烧厂和布雷维克水泥厂捕集二氧化碳,经加压后由船舶运至海上平台,注入卑尔根附近深达2600米的海底地质层 [2] - 运营方北极光公司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壳牌集团和道达尔能源公司联合组建,中国造船企业参与了项目船舶建设 [3] - 项目运营正转向商业化,已与丹麦、荷兰、瑞典等国企业签署协议,目标客户为水泥、钢铁、炼油、化工等担负碳配额减排指标的欧洲企业 [7] 政府支持与资金构成 - 挪威政府为项目提供了约220亿挪威克朗(21.9亿美元)的建设和运营补贴,欧盟也提供了1.31亿欧元(1.5亿美元)资金支持 [3] - 挪威政府专门在能源部下设立国有企业Gassnova,作为二氧化碳处理产业项目和技术发展的“整合者”,协调推进子项目并管控风险 [8] 挪威的竞争优势 - 挪威作为全球第11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拥有丰富的油气生产经验和大型项目管理经验 [4][6] - 挪威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拥有巨大的二氧化碳封存潜力,据估计约为700亿吨,北海盆地和挪威大陆架被认定为欧洲最适合封存的地区 [4] - 挪威早在1991年就引入碳排放税,并于1996年启动全球首个离岸工业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斯莱普纳”,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5] 行业挑战与前景 - 当前监管框架要求运营方为极低概率的突发事件提供财务担保,提高了项目运营成本,有碍可持续发展 [8] - 全球市场通货膨胀加剧和监管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了投资者对碳捕集与封存领域的信心 [8] - 项目的建成投运证明了该产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可行性,为后续项目树立标杆,未来商业前景广阔 [7][8]
记者观察:全球首个商业“碳坟场”什么样?
新华社· 2025-11-09 12:07
项目概况 - 全球首个全链条碳捕集与封存项目“长船”于今年夏末在挪威全面投入商业运营,二氧化碳被注入挪威西部北海海底储层永久封存 [1][3] - 项目总投资达340亿挪威克朗(约合33.8亿美元),是挪威迄今规模最大的气候投资项目,于今年6月中旬竣工,8月中旬开始注入第一批二氧化碳 [3] - 项目运营模式为在奥斯陆垃圾焚烧厂和布雷维克水泥厂捕集二氧化碳,经加压处理后由船舶运输至海上平台,最终注入卑尔根附近深达2600米的海底地质层 [3] 项目规模与资金 - 项目第一阶段(2028年前)每年封存能力为150万吨二氧化碳,第二阶段封存能力将提升至每年500万吨 [4] - 挪威政府提供了约220亿挪威克朗(21.9亿美元)的建设和运营补贴,欧盟将项目列入“欧洲共同利益重要计划”,提供1.31亿欧元(1.5亿美元)资金支持 [4] - 运营方北极光公司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壳牌集团和道达尔能源公司联合组建,中国造船企业参与了项目船舶建设部分 [4] 挪威的产业优势 - 挪威作为全球第11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其油气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两成以上,为碳捕集与封存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禀赋和管理经验 [6][7] - 挪威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拥有巨大的二氧化碳封存潜力,据挪威石油管理局数据,封存潜力约为700亿吨,北海盆地和挪威大陆架被认定为欧洲最适合封存二氧化碳的地区 [6] - 挪威政府于1991年引入碳排放税,并于1996年启动全球首个离岸工业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斯莱普纳”,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6][7] 商业模式与客户 - 项目启动依靠政府投入,但运营转向商业化,北极光公司已与丹麦、荷兰及瑞典企业签署协议,计划从2026年起处理来自欧洲企业的二氧化碳 [9] - 目标客户群体为担负碳配额减排指标的欧洲企业,包括水泥、钢铁、炼油、化工和化肥等行业,未来商业前景广阔 [9][10] - 项目证明了碳捕集与封存产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可行性,为后续项目树立了标杆,降低成本和完善法规是走向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关键 [11] 政府角色与管理模式 - 挪威政府专门在能源部下设立国有企业Gassnova,作为二氧化碳处理产业项目和技术发展的“整合者”,协调推进多个子项目并管控风险 [10] - 形成了“国家意志+工业执行”的高效合作模式,为全球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的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制度参考 [10] - 当前监管框架要求运营方为极低概率的突发事件提供财务担保,这提高了项目运营成本,有碍其可持续发展 [10]
碳捕集与封存2025年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09:40
行业活动与报告发布 - 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CCS全产业链发展大会于10月24日在天津举行 [1] - 会上发布了《碳捕集与封存(CCS)产业发展报告(2025)》 [1] - 大会为政产学研各界加强合作共谋CCS产业未来发展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 [2] 报告核心内容与特点 - 报告系统梳理总结了中国碳捕集与封存全产业链的理论、实践探索及进展 [1] - 报告首次根据市场需要全面阐述了碳捕集与封存产业链各个环节 [1] - 报告结合了理论探索与实践案例、国外经验与国内状况、专业知识与科普创作 [1] 报告目标与展望 - 报告展望了中国碳捕集与封存产业发展和所需政策支持 [1] - 报告提出推动中国加快发展碳捕集与封存产业的对策建议 [1] - 报告旨在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 [1]
中国首个海上碳封存项目累计碳封存量超1亿立方米
中国新闻网· 2025-09-10 16:27
项目进展 - 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 相当于植树220万棵 [1] - 项目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达10余万吨 未来10年将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1] - 中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恩平15-1油田平台投用 实现装备、技术和工程全链条升级 [1] 技术发展 - 中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 [1] - 通过CCUS技术手段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 [1] - 海上CCUS产业正从单点示范走向集群化发展 [1] 产业布局 - 中国海油在广东惠州启动中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 将捕集大亚湾区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并输送至珠江口盆地海域封存 [2] - 计划以渤中19-6气田为中心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心 [2] - 依托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心 [2]
仕净科技(301030):光伏配套+制造双轮驱动,拓展多元业务板块
东吴证券· 2025-08-04 23:37
投资评级 - 增持(首次)[1] 核心观点 - 光伏配套+制造双轮驱动,拓展多元业务板块[1] - 技术壁垒巩固龙头地位,新兴需求驱动订单放量[28] - 布局先进电池片产能,强化成本优势[29] - 钢渣捕集CO2资源化,碳市场扩容催生蓝海[30] 业务板块分析 - 制程污染防控设备:2024年收入11.15亿元,占比54.31%(上年同期94.42%)[13] - 末端污染治理设备:2024年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47.49%[13] - 光伏产品:2024年收入6.44亿元,占比31.35%[13] 技术优势 - 拥有262项专利(60项发明专利和202项实用新型专利)[28] - LCR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实现95%脱硝效率[28] - 全球光伏电池出货量前五大、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大均为合作客户[28] 光伏电池片产能 - 电池转换效率≥26.5%,双面率≥80%[29] - 采用TOPCon技术路线,光电转换效率可提升0.2%[29] - 一期项目设备与工艺调试完成,效率、良品率、碎片率和成本均达到领先水平[29] 财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收入20.54亿元,同比下降40.34%[1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7.71亿元,同比由盈转亏[12] - 2025Q1营业收入7.35亿元,同比下降14.53%[12] - 2025Q1归母净利润0.53亿元,同比下降33.41%[12]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0.22/1.53/2.55亿元[31] - 对应2025-2027年PE为166/24/15倍[31] - 2025年制程污染防控设备收入预计17.85亿元,同比增长60%[32] - 2025年光伏产品收入预计10亿元,同比增长55%[32]
德国削减资金制约企业脱碳,政策变化引发讨论
环球时报· 2025-07-28 06:46
德国环保政策与绿色技术发展 - 德国联邦环境署署长梅斯纳表示气候保护议题已从政府议程中滑落 可能犯下严重错误 [1] - 德国工业受困于气候战略 高排放行业在生存线挣扎 未来碳排放成本将持续攀升 [1] - 政府重启碳捕集封存合法化草案 但清洁工业计划资金从245亿欧元削减至18亿欧元 [1]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争议 - 碳捕集封存技术是将工厂二氧化碳收集储存以避免排放的技术 在德国备受争议 [2] - 德国前副总理哈贝克提出允许碳捕集封存的提案 但默茨认为德国2%的排放量影响微乎其微 [2] - 政府虽支持碳捕集封存技术 但预算削减抵消了加速技术落地的承诺 [1][2] 德国工业面临的挑战 - 德国制造商面临管理繁琐 能源高价 技工短缺等多重压力 污染成本上升将加重负担 [2] - 撤回绿色替代技术资金支持可能加速德国去工业化进程 [2] - 安赛乐米塔尔欧洲公司停止德国两工厂脱碳计划 因氢能供应不确定 高电价及政治环境不明朗 [2] 绿色转型障碍 - 市场压力 需求疲软 欧洲政策不力 高电价导致脱碳项目停滞或失败 [3] - 缺乏可持续发展领域技术工人阻碍德国绿色转型 [3]
涉及暗能量、台风路径异常……2025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题等发布
央视新闻· 2025-07-06 10:42
前沿科学问题 - 流形的拓扑和几何分类研究 [2] - 希格斯粒子性质和质量起源探索 [2] - 准金属替代过渡金属用于精准合成与催化反应的可行性研究 [2] - 台风路径异常与强度突变机制分析 [2] - 宏观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形成机理与系统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2] - 基于密码学视角的人工智能安全新理论和防护体系构建 [2] - 多维度、可重构超分子机器组装技术 [2] - 暗能量与哈勃常数危机研究 [2] - 作物野生近缘种在提升栽培种抗逆特性的育种潜力挖掘 [2] - 人体微生态与宿主的交互调控机制研究 [2] 工程技术难题 - 复杂模型的设计-仿真-制造一体化算法与理论开发 [2] - 深海规模化采矿装备与环境扰动抑制技术 [2] - 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外调水-海水协同利用与治理技术 [2] - 面向通信与智能融合的智简网络技术体系构建 [2] - 生物制造复杂器官技术突破 [2] - 煤炭与共伴生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技术 [2] - 新一代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2] - 先进航空机载系统能量综合与智能管理 [2] - 大宗食品原料及高值配料的生物制造技术 [2] - 建立基于临床和多组学大数据的新药研发体系 [2] 产业技术问题 - 突破大型及超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高端装备进口瓶颈 [2] - 超超临界汽轮机叶片抗氧化性能提升 [2] - 面向深空资源开发的自主采矿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 [2] - 面向产业的智能无人系统自主能力评测系统建设 [2] - 芯片间高速光互连(光-I/O)技术产业落地 [2] - 衰老状态下再生生物材料开发 [3] - 实现能源电力"安全-低碳-经济"综合平衡的路径探索 [3] - 卫星遥感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产业化应用 [3] - 基于合成生物学与AI驱动的智能响应病虫害生物疫苗开发 [3] - 脑功能评估与脑机智能闭环干预技术 [3]
金之钧:宝丰能源内蒙古项目投产 书写能源安全新答卷
新浪财经· 2025-06-24 10:48
项目投产与行业意义 - 宝丰能源内蒙古煤基新材料项目投产标志着全球最大煤基新材料项目落地,是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事件 [4] - 项目通过科技自主创新实现用煤替代石油生产聚烯烃的重大工业化突破,重塑全球煤化工格局并打破高端化学品国际垄断 [4][5] - 项目一期年产300万吨烯烃产品,连续稳定生产4800小时,日均聚烯烃产量达9000吨,烯烃毛利率稳定在30%左右 [11][13] 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 - 全球首创"绿氢耦合煤制烯烃"工艺,每吨烯烃减碳1.8吨,综合能耗低于行业标杆值15% [5][6] - 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智慧化工厂等技术,23项国产化装置设备达国际领先水平,破解"卡脖子"问题 [11][13] - 通过绿氢耦合、CCUS等技术使煤化工碳排放强度降低30%以上,推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5][8] 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整合 - 构建"煤+新能源"全产业链闭环,覆盖"采煤—发电—制氢—化工—储能",光伏全产业链实现100%自给 [6] - 项目总投资673亿元,预计2025年工业产值约300亿元,纳税超30亿元,解决6000人就业 [11] - "垂直整合"模式大幅降低绿氢成本,为煤化工与新能源融合提供可行路径 [6] 社会效益与战略价值 - 项目每吨烯烃产品可减少3吨原油进口,为我国能源安全构筑"化学防线" [4][5] - 公司累计捐资44亿元用于助学,实践"矿区变景区"生态修复,体现社会责任 [7] - 项目符合国家"能源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煤化工装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领航"跨越 [11][13]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突破700℃超超临界发电、低阶煤分质利用、CO2加氢制甲醇等技术 [7][8] - 探索"风光氢储煤"一体化模式,打造全球首个"零碳煤化工园区" [8][9] - 推动制定煤化工低碳技术标准,输出"中国方案"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