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天猫平台

搜索文档
天猫总裁刘博的 618 汇报:剔除退款后的 GMV,三年来最大幅度增长
晚点LatePost· 2025-06-19 23:43
核心观点 - 天猫618剔除退款后的GMV同比增长10%,为三年来最大增幅,超过社零5%和网零8.5%的增速 [6] - 平台购买用户数实现双位数增长,品牌会员数量同比增长15%,日均购买人数增长8.6% [6][10] - 公司首次将北极星指标调整为剔除退款后的商家真实成交,改变以往以下单GMV为核心的统计口径 [4][7] - 营销玩法简化,采用"立减"促销方式替代满减,发货前退货率显著下降 [11][14][15] - 国补商品成交总额同比增长115%,参与国补的商品数量增幅超40% [6] 统计口径调整 - 新统计口径仅计算支付后未退款的金额,例如1000元订单中未支付200元、退货300元,则真实GMV为500元 [2] - 调整旨在解决平台与商家目标不一致问题,以往满减规则导致高GMV但高退货率 [4] - 新口径让平台与商家方向一致,反映商家实际收入 [4][7][9] 用户增长与运营 - 品牌会员客单价达行业水平两倍,核心用户跨品类购买特征明显 [10] - 一季度90%参与激励计划的优质品牌实现双位数增长 [18] - 店铺评价体系升级为"店铺真实体验分",包含消费者反馈、订单、口碑等维度 [18] 营销策略变革 - "立减"促销直接降价替代满减,降低发货前退货率 [11][14] - 消费券改为9折无门槛优惠,投诉率明显下降 [15] - 营销简化带来消费者体验提升,88VIP群体退货率优于行业 [14] 行业竞争与创新 - 与饿了么联合上线闪购业务,提升平台用户活跃度 [5][19] - 扶优策略防止低价竞争导致市场混乱,消费者对优质品牌接受度高 [16][17] - 全域获客与微博、微信等多平台合作,"红猫计划"提升商家投放转化率 [18]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报告出炉 宁波上榜数位列全国第七
搜狐财经· 2025-05-26 17:28
品牌榜单排名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2023-2025年》,基于淘宝天猫平台销售、价格、搜索、好评等维度对品牌质量进行综合性评分,推出"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 [3] - 苹果、华为、小米位列榜单前三名,成为最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消费品牌 [3] 上榜品牌城市分布 - 宁波品牌上榜数位列全国第七,共有雅戈尔、GXG等20个品牌评分位列前1000 [3] - 佛山、泉州、金华与宁波共同位居上榜品牌数排名前十的城市,这四座城市具有明显的产业带特征,被称为"中国品牌四小龙" [3] 电商平台对品牌化的影响 - 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兴起加速了品牌化过程,天猫平台的数字化需求洞察、新品孵化计划、会员体系为品牌创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4] - 中国市场电商渗透率高,电商是过去二十余年中国消费品牌创牌的最大引擎,对商家创牌影响巨大 [4] - 中国产业迈向新阶段,成熟的产业带长出大量消费品牌,电商的驱动作用不容忽视 [4]
重磅利好!淘宝天猫与小红书达成战略合作
第一财经· 2025-05-07 19:57
淘宝天猫与小红书战略合作 - 淘宝天猫与小红书达成战略合作,首次实现"从小红书种草到淘宝下单转化"的全链路打通,商家可通过三方账号观测投流转化效果,提升营销效率[1][7] - 合作新增UD效果广告功能,试点品牌可在小红书笔记下方添加"广告挂链",实现一键跳转淘宝,联合投放聚焦单品转化[1][6] - 德龙品牌案例显示,通过淘宝×小红书投放60%预算实现1700万曝光,吸引10万店铺访问,成交480万,ROI达8.07[4] 电商行业趋势分析 - 中国电商进入需求侧升级阶段,"全网种草、淘宝成交"成为主流模式,内容平台解决"为何买",货架电商完成"买什么"[10][17] - 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52万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8万亿元,海量SKU需精准匹配消费者需求[9] - 淘宝已与微信、微博、B站等超200家平台互联互通,形成"站外获客-站内留存-全域复购"增长螺旋[4][12] 商家经营模式变革 - 传统投流存在"漫灌式困境",广告浪费率达50%,新合作通过全链路数据可视化实现"滴灌式"精准投放[5][7] - 淘宝提供星物种、星伴计划等多样化种草工具,并加热优质笔记提升互动,帮助商家科学决策[5] - 全域经营为商家带来三大价值:挖掘个性化需求增量、沉淀品牌心智、积累隐形资产[13] 平台生态竞争优势 - 淘宝作为集中度最高的货架电商,能承接不同定位商品,形成爆款+新款+平替款的完整商业空间[16] - 平台包容性生态覆盖大中小商家,用户资产沉淀在商家端而非平台,支持长期品牌化经营[16] - 内容与货架协同构成闭环,既满足即看即买需求,又提供长线经营土壤,形成不可替代的底层逻辑[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