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通消费指数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通消费指数工具选择:中证关注“造车新势力”,国证聚焦“悦己新消费”
新浪财经· 2025-08-06 17:31
核心定位差异 - 中证港股通消费指数侧重高流动性大盘消费股 覆盖互联网及汽车产业链 按市值选取前50名个股 要求日均成交额不低于1000万港元[2] - 国证港股通消费指数聚焦纯消费标的 显著降低互联网与汽车配置权重 放大泡泡玛特 老铺黄金等新消费权重[2] - 两者均从港股通范围选股 但中证覆盖主要消费及剔除特定行业的可选消费 国证精选个人用品 家庭用品等消费领域[2] 行业配置对比 - 中证前五大行业:传媒18.89% 社会服务16.80% 电子16.67% 商贸零售14.71% 汽车13.96%[3][6] - 国证前五大行业:食品饮料32.32% 纺织服饰23.57% 社会服务11.80% 轻工制造10.27% 家用电器8.69%[4][6] - 中证行业分布更分散 国证更集中於传统消费领域[3][4] 成份股特征 - 中证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76.41% 以小米16.17% 腾讯14.99% 阿里14.44%为代表[3][6] - 国证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54.94% 以泡泡玛特8.53% 百胜中国8.07% 安踏体育7.84%为核心[4][6] - 中证重仓互联网与汽车股 国证侧重消费品龙头[3][4] 财务表现对比 - 中证2023年净利润增速104.8% 2024年13.6% 国证2023年6.4% 2024年11.9%[8] - 估值水平相近:中证PE-TTM 19.73 PS 2.21 国证PE-TTM 18.54 PS 1.53[8] - 中证2015年以来累计收益110.40% 年化夏普比0.37 国证累计收益76.69% 年化夏普比0.29[8][11] 市场适应性 - 中证在政策刺激窗口期爆发力强 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大涨51.2%[12] - 2025年上半年中证涨幅主要来自互联网与车市复苏:小米贡献20% 阿里18.5% 比亚迪13.3%[14][15] - 国证受益新消费崛起:泡泡玛特贡献36.6% 老铺黄金13.4% 小米12%[14][15] 配置策略 - 中证适配宏观政策宽松期 互联网监管缓和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周期[16] - 国证适合Z世代驱动的新消费升级 国货品牌出海 消费细分赛道创新爆发阶段[16] - 跟踪中证的ETF有4只 综合费率0.20%-0.60% 跟踪国证的ETF有1只 综合费率0.60%[16]
新消费领域蓄势待发 鹏华港股通消费主题ETF 6月9日正式发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6-05 09:06
政策红利与消费增长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覆盖汽车、家电、家居等多个领域,刺激相关行业消费增长 [1] - 创新消费场景政策鼓励培育六大类消费新场景,推动文旅、餐饮等行业发展 [1] - 2025年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资金额较去年增加1倍,首批810亿元已经于1月初下达到地方 [1] 资本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5月26日,可选消费以6.00%的年内涨幅在11个Wind一级行业指数中排名第一,同期上证指数微跌0.15% [1] - 国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同期涨幅达17.04%,表现突出 [1] 港股通消费指数特征 - 港股通消费指数汇聚了相对A股较为稀缺的优质新消费标的,前十大成分股包括小米集团、泡泡玛特、安踏体育、百胜中国等 [2] - 截至2025年4月30日,港股通消费指数总市值约为4.58万亿元,成分股为50只,中位数为362.74亿元 [2] - 指数在中小市值段(100-250亿、250-500亿)覆盖面更广,也有一定数量的龙头公司(500-1000亿与>1000亿档位) [2] 成分股盈利与营收分布 - 成分股净利润主要集中在10-50亿元区间,体现出指数在盈利能力较强的中型消费企业上的集中配置 [2] - 包含一部分盈利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增强了整体盈利稳定性 [2] - 营收分布方面,成分股在不同营收区间中分布均衡,500亿元以上的企业为主力 [2] 未来展望 - 预计后续伴随更多促消费政策落地,消费者信心和相关需求有望进一步复苏 [3] - 消费板块的投资价值也将持续提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