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成型钢
搜索文档
华菱钢铁(000932) - 2025年10月2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二)
2025-10-30 09:22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50.48亿元、利润总额42.29亿元、净利润33.64亿元、归母净利润25.10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1.72% [3] - 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利润总额12.46亿元、净利润10.54亿元、归母净利润7.6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3.22% [3] - 公司前三季度财务费用同比下降89.56%,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0.48个百分点 [4] - 2025年第三季度利润总额环比第二季度下降30.06% [13] 产品结构升级 - 宽厚板领域在造船、海工、工程机械、压力容器等领域保持领先优势,高强高耐磨旋耕刀用钢实现国内首次应用 [3] - 薄板领域第二条无取向硅钢成品线在三季度投产,新增20万吨年生产能力,无取向硅钢首卷厚度0.10mm的“手撕钢”成功下线 [3] - 取向硅钢产线在三个月内完成从普通到高牌号的快速拓展,最好牌号达20QH075、23QH080 [3] - VAMA汽车板推出热成形Usibor®2000与Ductibor®1500组合新方案 [3] - 无缝钢管领域非API油套管占市场主导地位,首次签订坦桑尼亚市场被覆线管订单 [3] - 工业线棒材已开发160多个优质品种,实现5项产品国内首发 [3] 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 - 公司前三季度自发电量达75.64亿度,同比增加2.12亿度 [3] - 华菱衡钢高炉利用系数、华菱湘钢和阳春新钢的钢铁料消耗等指标排名行业前三 [3] - 公司持续拓宽采购渠道,优化配煤结构,采购成本对比行业平均持续进步 [3]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 华菱衡钢559机组连轧生产线项目预计明年年初投产,华菱湘钢高三线改造项目预计12月底投运,可控制公差在±0.1mm以内 [5] - 前三季度新增39个智能应用场景,华菱湘钢AI项目获2025年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特等奖 [5] - 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华菱湘钢、华菱涟钢已通过专家核查验收,预计11月完成公示 [5] - 华菱衡钢和VAMA成功发布无缝钢管及热成型钢等产品的EPD报告 [5] 硅钢项目进展 - 取向硅钢首条年产10万吨产线已于2025年4月全线贯通并开始热负荷调试 [8] - 无取向硅钢第一条20万吨生产线已于2024年四季度完成核心客户认证,2025年1月起向新能源汽车客户批量供应高牌号无取向硅钢 [8] - 第二条20万吨无取向硅钢产线2025年8月已顺利投产 [8] - 硅钢子公司去年年度亏损1.7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仍处产量爬坡期亏损,但全年有望实现同比大幅减亏或扭亏 [8] VAMA汽车板项目进展 - 中外股东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正推进VAMA三期建设可行性研究 [9] - 除已签署协议的24项先进钢种外,其余钢种也在积极对接 [9] - VAMA将在三期项目规划中引入全价值链绿色发展路径 [9] - 安赛乐米塔尔计划在中国设立全球汽车用钢研发中心,选址落地湖南长沙 [9] 产销与行业展望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完成钢材销量1,110万吨,同比下降12.6%(若不含钢坯直接销售则同比下降约10%) [11] - 公司预计全年产销节奏基本匹配,将根据下游订单需求和盈利情况调整生产节奏 [11] - 新版钢铁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强调减量置换,通过购买外部产能实现扩张的窗口期仅剩两年 [12] - 行业供给侧变革预计将利好具备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 [12] 股东回报与资本开支 - 2021-2024年度公司现金分红比例分别为21%、26%、31%、34%,实现逐年提升 [14] - 2024年度现金分红和回购注销合计比例达44%-54% [14] - 随着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完工,明年起资本开支规模将下降,分红比例具备进一步提升基础 [14] 超低排放与规范申报 - 公司已按照《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进行“引领型规范企业”申报 [14]
华菱钢铁(000932) - 2025年10月2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一)
2025-10-30 09:18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950.48亿元,利润总额42.29亿元,净利润33.64亿元,归母净利润25.10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1.72% [3] - 2025年第三季度利润总额12.46亿元,净利润10.54亿元,归母净利润7.62亿元,归母净利润环比下滑但同比增长73.22% [3] - 2025年前三季度财务费用同比下降89.56%,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0.48个百分点 [3] - 2025年第三季度利润总额环比下降30.06%,主要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钢材价格未明显起色 [12] - 2024年度现金分红和回购注销合计比例达44%-54%,股息率在A股及钢铁板块中靠前 [11] 生产运营与成本控制 - 2025年上半年钢材销量1,110万吨,同比下降12.6% [6] - 2025年前三季度自发电量达75.64亿度,同比增加2.12亿度 [3] - 铁矿石库存周期22-25天,煤、焦库存10-15天,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 [15] - 焦煤长协比例约60%,三季度焦煤长协环比上涨约50元/吨,市场煤环比上涨约100-200元/吨 [15] - 公司支持配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落实国家铁矿石资源战略 [15] 高端化与智能化转型 - 华菱涟钢第二条无取向硅钢成品线在三季度投产,新增20万吨无取向硅钢年生产能力 [3] - 取向硅钢产线在三个月内完成从普通到高牌号拓展,最好牌号达20QH075、23QH080 [3] - 无取向硅钢首卷厚度0.10mm的"手撕钢"成功下线 [3] - VAMA推出热成形Usibor®2000与Ductibor®1500组合新方案 [3] - 华菱衡钢特大口径无缝钢管559机组项目预计明年年初投产 [4] - 华菱湘钢高三线减定径项目预计12月底投运,可控制公差在±0.1mm以内 [4] - 前三季度新增39个智能应用场景,华菱湘钢AI项目获2025年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特等奖 [4] 绿色发展与超低排放 - 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华菱湘钢、华菱涟钢已通过专家现场核查验收,预计11月完成公示 [4][11] - 华菱衡钢和VAMA成功发布无缝钢管及热成型钢等产品的EPD报告 [4] - VAMA将在三期项目规划中引入全价值链绿色发展路径,湖南省将提供绿电项目资源支持 [9][10] 重点项目进展 - 硅钢子公司去年亏损1.73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仍亏损但预计全年大幅减亏或扭亏 [8] - 取向硅钢首条10万吨产线于2025年4月全线贯通并开始热负荷调试 [8] - 无取向硅钢第一条20万吨生产线已于2024年四季度完成核心客户认证,2025年1月起向新能源汽车客户批量供货 [8] - VAMA正推进三期建设可行性研究,并加快新钢种引入 [9] - 安赛乐米塔尔计划在中国设立全球汽车用钢研发中心,选址湖南长沙 [10] 行业政策与展望 - 产业政策严控粗钢产能,2025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将推动行业优化供给和淘汰落后产能 [7] - 公司将继续推动降本增效,力争铁水成本行业对标持续进步,维持品种钢同比普材多盈利200-300元/吨水平 [5] - 随着资本开支强度降低,公司分红比例具备进一步提升基础 [11]
华菱钢铁(000932) - 2025年6月1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20 16:20
财务与税收 - 2025年一季度受利润同比提升和所得税汇算清缴影响,公司所得税费用同比增加,下属各钢厂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2] - 其他收益主要是先进制造业企业可享受的增值税进项税加计抵扣金额,2025年一季度同比减少,预计二季度所得税费用和增值税加计抵减金额将处正常水平区间 [2] - 2024年度,公司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现金分红比例为2024年度公司归母净利润的34%,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5] - 已公告拟实施的股份回购金额和2024年度现金分红金额的合计比例达到公司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的44%-54% [5] 战略与业务 - 阳春新钢坚持低成本和经济运行策略,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居行业前列,目前暂无战略调整计划 [2][3] - 公司产品优先满足国内需求,海外营业收入占比仅7%左右,2024年中国钢材产品对美国出口量占出口总量比例仅为0.8%,公司无产品出口美国,海外贸易政策变化对公司影响有限 [4] - 公司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预计6月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启动监测评估工作,力争今年底实现环境绩效创A [5] - 2025年预计新开工项目54.67亿元,2026年以后环保领域资本性开支预计下降,分红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5] 生产与销售 - 今年一季度公司出口稳定,出口产品均为高附加值的品种钢 [4] - 硅钢一期一步无取向硅钢20万吨已于2024年达产并实现满产,今年一季度通过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认证并批量供货 [6] - 2025年4月初,10万吨取向硅钢投产进入调试和试生产阶段,8月第二个20万吨无取向硅钢将投产,年末将形成40万吨无取向硅钢和10万吨取向硅钢的生产能力 [7] - 新建高速线材项目今年一季度达季度满产状态,生产钢丝绳、子午线等高附加值产品 [7] - 汽车板合资公司一期、二期已满产,销量同比增长,未来安赛乐米塔尔将转让24个先进钢种,三期正有序推进可行性研究工作 [7] - 2024年以来钢铁行业深度调整,8月钢企盈利面比率连续三周跌破7%,部分区域螺纹钢价格最低跌破3000元/吨,VAMA上半年专利产品基价下调,下半年持平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