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长激素(短效
icon
搜索文档
20cm速递|2025年消费端有望逐步复苏,创业板医药板块盘中续涨,创业板医药ETF国泰(159377)涨超2%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3 10:57
医药生物行业展望 - 2024年医疗行业及消费低迷后2025年消费端有望逐步复苏带动生长激素板块企稳 [1] - 生长激素领域短效产品价格全国联动基本完成集采影响已出清长效产品因结构差异及未纳入医保中短期集采风险较小 [1] - 国内药企研发投入显著提升2020-2024年合计投入85亿元形成差异化管线如IL-1β单抗ADC双抗等品种进展顺利 [1] 医疗器械领域 - 替代趋势明确内窥镜微电生理等细分市场空间大且国产率低 [1] - 行业整体受益于老龄化加速医保支付体系完善及AI技术应用 [1] - 创新药械出海能力及高壁垒领域如血制品麻药成为发展主线 [1] 投资机会 - 政策边际改善叠加估值低位板块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 [1] - 创业板医药ETF国泰159377跟踪创业板医药卫生指数399275SZ具有高弹性特点单日涨跌幅可达20% [1]
太疯狂!有人“一年花10万”“房子打没一套”,只为做这一件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5 11:58
行业现状与市场动态 - 短视频平台"长高"类内容播放量超亿次,邹市明之子生长激素治疗视频点击量突破6000万次,反映家长群体对身高问题的广泛关注[2][4] - 生长激素治疗费用高昂,家长年花费可达10万元,部分家庭甚至投入相当于"奥迪A6次顶配"或"一套房子"的资金[9] - 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2024年上半年收入51.52亿元(同比+0.25%),净利润17.69亿元(同比-19.49%),母公司基因工程药品毛利率高达91.43%[11] 销售渠道与营销策略 - 长春高新生长激素销售渠道中70%以上通过民营医疗机构完成,公立医院占比不足30%[11] - 民营医疗机构采用"480元周末特惠检查"等促销手段吸引家长,部分机构暗示"骨龄偏小需干预"以诱导消费[15] - 存在灰色销售渠道,家长可通过医药代表以接近半价价格购药,部分交易通过社交平台直接转账完成[17] 技术发展与产品布局 - 国内企业加速布局成人适应症,包括抗衰老、代谢综合征(中国发病率31.1%,患病人数超4.5亿)和烧伤修复领域[13][14] - 长春高新探索生长激素与GLP-1联合疗法,通过促进肌肉生成与减少脂肪实现减重市场协同效应[14] - 长效技术路径包括PEG化、蛋白质融合和微球缓释技术,未来将聚焦给药方式革新(注射转无创)、适应症扩展和技术优化[14][21] 临床使用现状 - 专病门诊中仅不到20%儿童真正需要生长激素干预,多数案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改善[7][22] - 标准治疗需满足四项条件:身高低于同龄3个百分位、年增长<5cm(青春期前)或<6cm(青春期)、骨龄落后实际年龄2年以上、血液检测显示生长激素缺乏[20] - 治疗需严格随访,首月复诊后每3个月监测指标,青春期前敏感病例可能缩短至1-2个月复诊[20] 企业战略调整 - 面对一线城市新生人口下降,企业将销售重心转向下沉市场并扩大适应症范围[12] - 金赛药业长效生长激素(每周注射一次)通过降低注射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成为技术竞争重点[8][21]
“买买买”背后:圣湘生物能靠前阿里CEO卫哲翻身吗?
创业邦· 2025-03-14 10:59
公司战略与收购动态 - 2025年开年公司以10亿元完成三笔收购:8亿元收购生长激素企业中山济海[1]、7650万元收购红岸基元54%股权[1]、1.3亿元增持真迈生物股份至15.55%[1][10] - 2021-2025年累计完成8笔重要收购,覆盖基因测序、POCT、药敏检测、电化学发光、生长激素等领域[7][8][9][10] - 收购标的中仅中山海济明确盈利(2024年1-11月净利润1.05亿元),其余如真迈生物、红岸基元等仍处亏损状态[11] 业绩表现与转型 - 2020年新冠检测业务爆发:营收47.63亿元(+1203%)、净利润26.17亿元(+6527%),境外收入占比从4.98%跃升至53.49%[5] - 2023年业绩断崖式下滑:营收10亿元(-84%)、净利润3.6亿元(-81%),扣非净利润仅6809万元(-96%)[6] - 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营收14.97亿元(+48.6%)但营业利润2.64亿元(-38.3%),扣非净利润2.11亿元(+194%)主要依赖投资收益减少[14][15]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合作 - 引入前阿里CEO卫哲任非独立董事,强调长期战略合作而非股权投资[1][18] - 卫哲将重点赋能"严肃医疗+消费医疗"结合战略,与创始人戴立忠形成技术+商业的互补[20][21] - 公司收购逻辑侧重标的的生态构建能力与创新性,而非短期财务回报[15] 技术研发与市场定位 - 创始人戴立忠团队研发的高精度"磁珠法"乙肝检测技术灵敏度达50-60个病毒/毫升,检测效率提升120倍[25] - 提出打造"中国罗氏"目标,构建"小前台、大中台、强后台"模式[27] - 生长激素产品被视作严肃医疗消费化典型案例,兼具治疗与抗衰/增高功能[11][20] 历史危机与转型挑战 - 2011-2016年因原股东伪造文件导致承担2.44亿元债务,创始人个人承担1.76亿元[26] - 当前面临业务扩张与财务表现不匹配的"头重脚轻"问题[1][11] - 卫哲提出"来得快去得慢"的发展理念,强调严肃医疗需要长期耐心[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