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
搜索文档
圣湘生物:前三季度增收超两成 3.7亿元参设产业基金
中证网· 2025-10-31 16:32
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10月30日晚间,圣湘生物发布2025年三季报。今年1—9月,公司实现营收12.44亿 元,同比增长20.49%;归母净利润1.91亿元,扣非净利润1.57亿元。 今年以来,圣湘生物开启并持续推动"诊疗一体化"战略布局,通过外延并购与内生创新双轮驱动,进一 步强化产品矩阵与技术平台方面的协同效应,推动各业务板块实现持续突破。 公司同日披露的公告显示,圣湘生物拟斥资3.7亿元共同设立湖南金芙蓉圣湘生物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 伙)(简称"金芙蓉圣湘基金"),进一步推动公司业务拓展及产业链延伸,完善在医疗领域的综合战略布 局。 2025年1月,圣湘生物收购中山海济100%股权,正式启动"诊疗一体化"战略,快速完善公司在医疗领域 的综合战略布局。 3.7亿元参设产业基金 10月30日晚间,圣湘生物发布公告称,拟与多位合伙人共同出资设立湖南金芙蓉圣湘生物基金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投资于包括AI医疗应用领域及创新药械等医疗行业技术领先、潜在市场空间大的企业。 该基金的目标募集规模为10亿元。执行事务合伙人为长沙圣维荣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圣维荣 泉"),即戴立忠实际控制的企业。圣湘生物拟作为有限 ...
安科生物:公司生长激素新患入组同期保持了增长,生长激素水针占公司整体生长激素产品比例持续增长
证券日报网· 2025-10-29 18:11
证券日报网讯安科生物(300009)10月29日发布公告,在公司回答调研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生长激素新 患入组同期保持了增长,生长激素水针占公司整体生长激素产品比例持续增长,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 力,带来利润的增长。 ...
昔日超级大牛股,拟赴港上市!
中国基金报· 2025-10-15 18:33
【导读】长春高新拟赴港上市 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 曾经的超级大牛股长春高新,近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境外上市(H股)申请。 自2021年至今,长春高新股价持续下滑,至今跌幅超过70%。 股价大跌的背后,是长春高新核心产品生长激素在相关省份陆续被纳入集采,导致其售价大幅下滑,致使公司在2024年出现了近20年来营收与净利润首次 双双下滑,且这一态势已延续至2025年上半年。 10月15日,长春高新股价以127.16元/股收盘,最新市值为519亿元。 近20年来营收净利首次双降 新增长点表现不佳 长春高新销售药品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91.6%,持续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88.6%。 | | | | 截至12月31日止年度 | | | | | 截至6月30日止六個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年 | | 2023年 | | 2024年 | | 2024年 | | 2025年 | | | | 毛利 | 毛利率 | 毛利 | 毛利率 | 毛利 | 毛利率 | 毛利 | 毛利率 | ...
昔日超级大牛股,拟赴港上市!
中国基金报· 2025-10-15 18:27
【导读】长春高新拟赴港上市 10月15日,长春高新股价以127.16元/股收盘,最新市值为519亿元。 近20年来营收净利首次双降 2024年,长春高新营收与净利润同时出现下滑,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净利润为25.83亿元,同比下降 43.01%。 这是近20年来,长春高新营收与净利润首次同时下滑,且2025年上半年延续了这一趋势。 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 曾经的超级大牛股长春高新,近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境外上市(H股)申请。 自2021年至今,长春高新股价持续下滑,至今跌幅超过70%。 股价大跌的背后,是长春高新核心产品生长激素在相关省份陆续被纳入集采,导致其售价大幅下滑,致使公司在2024年出现了近20年来营 收与净利润首次双双下滑,且这一态势已延续至2025年上半年。 | | | | 截至12月31日止年度 | | | | | 截至6月30日止六個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年 | | 2023年 | | 2024年 | | 2024年 ...
圣湘生物(688289):生长激素业务表现亮眼 并购布局诊疗一体化
新浪财经· 2025-10-10 20:29
核心观点 2025H1 业绩符合预期,中山海济及红岸基元的并表增厚公司业绩,公司表观收入实现稳健增长,内生 业务方面,由于呼吸道发病率相比去年同期处于较低水平,叠加增值税率调整影响,公司内生增长有所 承压。25Q3 呼吸道的发病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预计25Q3 内生收入增长仍有所承压,25Q4 业绩仍需观 测呼吸道疾病发病情况,下半年表观收入同比预计仍有望实现稳定增长。公司作为分子诊断行业龙头, 产品矩阵丰富,行业认可度高,在呼吸道检测领域先发优势明显,居家检测服务的拓展进一步带来业绩 增量,同时看好公司通过并购+自研布局诊疗一体化。 对外投资与并购拓展新增长点,有望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生态的平台型企业公司积极寻找优质标的,通过 设立产业基金,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与合作。2025 年初,公司收购中山海济100%股权,布局生长激素 领域,此次收购不仅为公司在儿科领域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助于实现打造"诊断+治 疗"一体化健康方案的综合战略布局。此外,公司进一步增资真迈生物,继续深化合作,加速基因测序 国产方案的替代和推动基因技术的国际化突破。上半年,公司测序业务实现营业收入超三千万元,同比 增长三倍。同时进一 ...
2025版中国药典实施!19项技术空白填补,分析仪器检测标准全面升级
仪器信息网· 2025-10-09 17:05
2025年版《中国药典》实施概况 - 2025年版《中国药典》已于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12版药典[2][3] - 新版药典作为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药品上市的"门槛要求",对药品处方、生产工艺、原料药、药用辅料及药包材的注册申请、生产检验和监管均具有强制性[2][3] - 中国药典每五年修订一版,经过7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核心[7][8] 药典收载品种与技术要求更新 - 新版药典收载品种总数达到6385种,其中新增159种,修订1101种[2][3] - 在通用技术要求方面,新增69个,修订133个[3] - 在指导原则方面,新增33个,修订17个[3] 鼓励医药创新与国际接轨 - 新版药典注重收载中国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并在国际上率先收载,以鼓励医药创新[4] - 药典首次收载了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8个单抗抗体品种,这些均为国家自主研发并在国际上首次纳入药典的品种[4] - 新增收载品种重点关注抗肿瘤药物(如注射用三氧化二砷)、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如阿达木单抗)及儿童用药(如生长激素)等领域[4] - 药典还注重收载国际研发热点,以规范和指导相关药物研发,加快创新药研发上市[5] - 新版药典显著提高了与国际接轨的水平,旨在打破技术壁垒,畅通注册通道,为中国药品出海打造更通用可靠的"导航图"与"通行证"[7] 药品安全标准提升 - 新版药典进一步提高了药物品种安全的红线,实现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标[6] - 在中药材和饮片方面,加强了对农药残留的控制,受控品种从2020年版的33种增加至47种,并严控农药、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的残留限量[7] - 在化学药方面,取消或替代了332个品种检验方法中剧毒试剂试药的使用[7] - 药品质量控制从传统经验鉴别发展为成熟的现代分析技术,质控的专属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均逐步提高[7] 填补技术空白与体系完善 - 2025年版药典填补了19项国内外空白,主要涉及药物研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原则和通用技术要求[5][7] - 与各国药典相比,中国药典在品种收载方面已涵盖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药用辅料、药包材在内的标准,体系门类齐全[8]
生长激素风光不再的长春高新计划港股二次上市
新浪财经· 2025-10-09 17:02
公司战略与融资计划 - 公司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以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并提升国际品牌形象[1] - 本次H股发行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研发创新、在研产品的临床试验及商业化、推进业务出海、建设海外销售网络、加强营销活动、意向并购及补充运营资金[1] - 募资用途主要方向为推动创新管线(包括临床试验和临床前项目开发)以及在海外组建商业化团队,用于全球合作与市场拓展[1] - 募资用途能否形成第二增长曲线是公司上市后溢价的关键[1] 公司业务背景与转型动因 - 2024年公司交出近二十年来首次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年报,标志其生长激素业务在集采政策下面临挑战[3] - 公司旨在摆脱对生长激素的单一依赖,通过加码创新药来撕掉仅有生长激素的标签[1] 创新药研发管线概览 - 公司已布局超过40个处于临床阶段或已递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的管线项目[3] - 管线中包含11个I类创新生物制剂和4个I类创新化学药物,主要覆盖内分泌与代谢、女性健康、免疫与呼吸系统及肿瘤等领域[3] - 在治疗性药物管线中,已有5个项目同时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及美国FDA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批件[3] 内分泌代谢疾病领域核心产品(GenSci134) - 核心创新药管线GenSci134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长效生长激素(LAGH)月制剂[4] - 该药正在中国开展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AGHD)I期临床试验,并已就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和特发性身材矮小症(ISS)向国家药监局递交IND申请并获批[4] - 公司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在国内启动PGHD和ISS的I期临床试验,并计划同期向美国FDA提交IND申请[4] - 目前已有两款长效生长激素药物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另有三款候选药物已递交新药上市注册申请(NDA),且均为周制剂[4] - 根据估值模型,预计GenSci134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将从2030年的1.624(单位未明确,应为百万或十亿,原文表格未标注)增长至2040年的36.06[6] - 该产品未调整的累计净现值为12.40(单位未明确),考虑到I期临床成功率(PoS)为0.10,风险调整后净现值(rNPV)为1.24[6] 女性健康领域核心产品(GenSci074) - 核心创新药管线GenSci074是一款神经激肽3受体(NK3R)拮抗剂,目前处于Ⅱ期临床阶段,用于治疗女性更年期血管舒缩症状(VMS)[7] - 中国尚无同类药物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安斯泰来制药的Fezolinetant进展最快,已进入Ⅲ期临床[8] - GenSci074预计最早于2029年上市[8] - 根据估值模型,以中国VMS患者群体为基础,预计可及患者数量从2029年的3186万人增长至2038年的3632万人[9] - 预计GenSci074销售额将从2029年的38227万元增长至2038年的653592万元,其未调整累计净现值为257644万元,考虑到II期临床成功率(PoS)为0.3,风险调整后净现值(rNPV)为77294万元[9] 肿瘤领域核心产品 - 公司已布局多款针对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卵巢癌的创新药管线[10] - GenSci139是一款具有全球同类首创潜力的EGFR×HER2双靶点BsADC药物,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获得IND批件并启动I期临床试验[11] - GenSci140是一款靶向FRα双表位的ADC药物,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获得IND批件并启动I期临床试验,是中国唯一在研的FRα双表位ADC管线[13] - GenSci143是一款靶向B7-H3与PSMA双靶点的BsADC药物,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获得IND批件并启动I期临床试验[14] - GenSci140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在多种CDX动物模型中抗肿瘤活性优于已上市药物Elahere,且活性与FRα表达水平无显著相关性,有望将患者覆盖群体从35%-40%扩大至70%-80%甚至更高[13] - GenSci143通过双靶点设计,理论上可覆盖约97%的前列腺癌患者(至少一个抗原B7-H3或PSMA呈高水平表达)[14] 免疫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产品 - 公司布局了创新药管线GenSci098,是一款用于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ED)的TSHR拮抗剂[16]
激素茅冲击A+H上市,市值5年缩水157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4 21:06
公司战略举措 - 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开启"A+H"双平台上市征程[2] - 赴港上市被视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步,H股发行可带来三重价值:资金支持研发管线加速兑现、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和优化股东结构[2] - 公司海外收入规模仍然很小,2024年仅为1.30亿元人民币,计划通过扩大出口产品品类和拓展海外活动来发展国际化业务[13]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市值从2021年5月超过2100亿元人民币的高点,缩水至2025年9月30日的530亿元人民币,累计缩水约1570亿元人民币[4] - 2024年公司营收为134.6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55%,净利润为27.08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下滑43.01%[5]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9.32亿元人民币,同比再下降42.85%[5] 核心业务挑战 - 业绩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公司过度依赖生长激素业务,该业务面临集采政策带来的价格压力[7] - 旗下疫苗业务同样受挫,2025年第一季度子公司百克生物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9.96%至1.62亿元,净利润同比大幅减少98.24%至106.43万元[9] - 生长激素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市场总规模从2018年的40亿元人民币激增至2023年的116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达23.9%[7] 行业市场环境 - 在生长激素市场,公司旗下金赛药业占据74%的市场份额,但市场结构正在变化,长效制剂正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抢占市场[8] - 生长激素销售严重依赖院外市场,占比超过60%,构建差异化的DTP药房和互联网医疗渠道成为应对集采的关键[8] - 2024年9月,约有20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筹划赴港上市,显示A+H上市成为趋势[13][14]
长春高新赴港上市,“激素茅”加速寻求突围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9:11
公司赴港上市计划 - 长春高新于2025年9月29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开启"A+H"双平台上市征程 [1] - 公司推进赴港上市速度迅捷,2025年6月30日董事会通过相关议案,仅三个月后便递交申请 [8] - 赴港上市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8] 赴港上市的潜在价值 - 赴港上市可带来三重价值:为研发管线加速兑现提供资金支持;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以吸引跨国合作;优化股东结构,引入国际机构投资者 [2] - 港股作为全球资金配置平台,有助于公司加速海外市场拓展,截至2025年9月29日,公司A股总市值为人民币525.83亿元 [1][2] - 港股市场已有77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第18A章上市,合计首发募资约1298.22亿港元,总市值约1.70万亿港元 [8] 公司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126.2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45.66亿元,但2024年下降至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 [3] - 公司利润从2022年的42.1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7.76亿元,但2024年大幅下滑至27.08亿元,同比下降43.01%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66.03亿元,净利润为9.32亿元 [3] 核心业务挑战:生长激素 - 业绩下滑核心原因在于过度依赖生长激素业务,该业务面临集采政策压力,例如2022年广东联盟集采中粉针降价约13% [4] -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40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11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3.9%,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4] - 长春高新旗下金赛药业在生长激素市场占据74%份额,但竞争加剧,长效制剂正以超过50%的速度抢占市场 [5] 疫苗业务表现 - 公司旗下长春百克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6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70亿元减少39.96% [6] - 长春百克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06.43万元,较上年同期的6056.51万元大幅减少98.24% [6] - 疫苗业务业绩下滑主因是带状疱疹疫苗销售收入同比下降及销售费用增加 [6] 国际化现状与挑战 - 公司海外收入规模很小,2024年仅为1.30亿元,缺乏重磅产品支撑 [8] - 赴港上市面临港股流动性与估值压力,生物科技板块情绪偏谨慎,新股破发率较高,H股发行可能面临"AH折价" [9] - 创新药研发存在高风险,III期临床结果、监管审批及商业化放量节奏可能影响业绩预期 [10]
规范医药行业竞争秩序,筑牢创新发展的伦理底线
搜狐网· 2025-09-29 17:18
行业监管动态 - 美国FDA发布公告提醒消费者警惕某膳食补充剂含有未明示成分伊布莫仑[1] - 国家监管部门近期连续出台政策引导行业避免内卷式竞争推动企业转向差异化高质量创新路径[3] - 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引导与监督力度共同营造公平透明健康有秩序的市场环境[4] 行业竞争与合规风险 - 生长发育领域某龙头上市公司被传将员工社交平台发帖数量纳入绩效考核部分内容涉嫌针对竞争对手进行不当评论[1] - 根据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任何企业越过法律红线将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赔偿乃至刑事责任[1] - 企业营销推广环节存在合规风险若将员工捆绑于非常规推广任务容易扭曲内部文化侵蚀可持续发展根基[3] 行业市场规模与挑战 - 2024年国内创新型市场规模已显著增长[1] - 行业面临产品同质化加剧部分赛道竞争失序等挑战[1] - 以国内生长激素领域为例该赛道全年产业规模已达数百亿元[3] 企业发展与战略重点 - 创新型产业正处在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企业应保持战略定力将资源集中于科技研发临床验证与产品质量提升[1] - 企业应凭借扎实研发实力和经得起检验的临床价值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3] - 健康行业事关公众生命健康信任是其发展核心基石任何有损行业声誉行为将损害所有市场参与者共同利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