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液驱动深海软体机器人

搜索文档
央视报道!哈工程最新研制成果“机器鱼”,4000米深海行动自如!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20 10:14
在 4070米水深的幽暗海山区,一条长约32厘米、翼展约18厘米、重量仅670克、通体洁白的"鱼"正在灵活 游弋。其全身质地柔软,展现出非凡的深海适应性。 相较于陆地上已屡见不鲜的空翻、越野机器人,在深邃高压、环境极端复杂的深海,传统刚性机器人往往举步 维艰。 深海探测的特殊需求,使得软体机器人技术因其柔顺的机身、极小的环境干扰以及出色的环境压力适 应能力,成为更理想的深海探索解决方案。 然而,现有的深海软体驱动方案仍面临技术瓶颈:液压系统虽能量密度高且能实现多模态变形,但其依赖笨重 的泵和调压部件,难以实现紧凑灵活的设计;形状记忆合金( SMA)驱动幅度大,但能效低、速度慢;介电 弹性体(DE)驱动器可在无缆环境下工作,但材料需预拉伸,变形模式简单,难以支撑深海的复杂任务。 因此, 电静液作动器( Electro-Hydraulic Actuator, EHA)系统——它通过内部电介质液体的重分布实现 推进和压力自平衡,无需依赖外部泵——成为深海移动软体机器人极具前景的驱动方案 。 2022年,哈尔滨 工程大学李国瑞教授牵头的研究团队从经典物理现象"电致流动"中获得灵感,开创性地启动了 电液驱动深海 软体机 ...
《Science Robotics》发表哈工程新成果:电液驱动软体机器人解锁深海探测新路线!
机器人圈· 2025-08-14 19:05
深海软体机器人技术突破 - 哈尔滨工程大学李国瑞课题组在《Science Robotics》发表"塑化电液软体机器人深海自主翱翔"研究成果,同步登上《Science》官网首页专题报道 [3][5] - 该机器人长约32厘米,翼展18厘米,重量仅670克,无需耐压外壳即可承受全海深静水压力,控制电路、传感器、电池等元件集成在软体机身中 [7] - 技术原理基于"电致流动"物理现象,通过电液单元(薄膜壳体+柔性电极+介电液)在麦克斯韦应力作用下产生可控变形,实现与深海压力的自适应平衡 [11] 核心技术突破 - 提出"电液、塑化介质一体化"策略,整合液体介电塑化剂维持聚合物外壳柔软性,同时利用海水作为交替电极避免电荷滞留 [13] - 通过小型化能源控制系统实现电液单元协同驱动,在高压电信号激励下完成直行、转弯等轨迹运动,并集成微型光学感知系统实现深海近底感知 [13] - 在南海3176米深度完成复杂轨迹运动,在1369米冷泉区实现低扰动探测,在4070米海山区验证与深海潜水器协同作业可行性 [15] 应用前景与未来方向 - 为极端环境下软体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驱动设计提供新路径,有望推动深海生态观测技术革新 [17] - 未来将聚焦驱动/感知/通讯一体化集成及群体智能,突破材料耐久性、系统可靠性等挑战,拓展群体化原位探测、脆弱样本无损采集等应用场景 [20]
快讯|哈工程新成果登国际顶刊;Figure人形机器人首秀灵巧手叠衣服;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促产业发展销售额超2亿元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4 12:11
深海软体机器人技术突破 - 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多机构研制出电液驱动深海软体机器人 可在1369米至4070米深海完成直行、转弯等动作 并集成微型光学感知系统实现环境实时监测[2] - 机器人通过柔性电液单元在高压电信号下产生类流体静力骨骼变形 实现深海环境自主运动[2] 人形机器人功能升级 - Figure公司人形机器人Figure 02实现全自主叠衣功能 采用Helix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直接转化指令为动作 不依赖几何模型[5] - 通过新数据集训练 机器人具备衣物拾取、动态调整、失误恢复等能力 展示纯数据驱动的能力迁移[5] 机器人产业动态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促成1.9万台机器人销售 销售额超2亿元 220家企业参展 1569件产品亮相[9] - 大会发布《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趋势》等报告 启动6项人才计划 融资金额达14.81亿元[9] 机器人操作技术革新 - 仿生轨迹模块BPSC框架结合神经网络与模型预测控制 通过非直观轨迹调整实现滑移抑制效率提升82%[12] - 该技术引入动作条件触觉前向模型和六维球形坐标优化 适用于复杂搬运任务[12] 九号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17.42亿元(同比+76.14%) 净利润12.42亿元(同比+108.45%) 扣非净利润13.12亿元(同比+125.32%)[15] - 公司累计获3790项专利 自研无传感驱动、三电系统平台化等技术实现模块化整合[15] 机器人行业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领域涵盖埃斯顿自动化、非夕科技等16家企业[22]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包括亿嘉和、九号机器人等8家企业[22] - 医疗机器人领域列示元化智能、天智航等12家企业[24] - 人形机器人涉及优必选科技、宇树等18家企业[25]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含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等27家企业[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