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测
搜索文档
向海图强、深地突破、星际远航!奋进“十四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跑出“加速度”
央视网· 2025-10-15 10:54
央视网消息:在人类探索自然的征途上,深海、深地、深空一度是三大空白地带。把目光投向海洋,"十四五"期间,中国从"认识深海"到"利 用深海",一步步向着"海洋强国"建设迈进。 万米海底 "奋斗者"号突破认知边界 不久前,"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西北部深达9533米的海沟中,发现了一个绵延2500公里的巨大"生命绿洲"。五年来,从南海海沟到太 平洋洋底,"奋斗者"号带着科研团队勘测足迹覆盖全球多个关键深海区域,为我国探索深海、利用深海打下坚实基础。 流花油田: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油气产量创新高 在深海开发中,能源开发的表现尤其突出。前不久,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流花油田"油气产量再创新高。 在渤海,垦利6-1亿吨级大油田上部组块完成安装,成为我国海上智能无人井口平台数量最多的开发项目。 在珠江口盆地,我国首个深海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已经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的碳减排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北部湾海域,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成功投用,为深海智能化作业提供技术支撑。 五年来,中国海油国内原油产量增长至5861万吨,国内海上原油增产量超160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比例超过七成,深海油气已成我国 ...
创纪录!我国首次→
中国能源报· 2025-10-04 17:35
蛟龙号北极科考核心成就 - 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1][3] - 首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 [3] - 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3] 科考航段基本信息 -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船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3] -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进行作业 [3] - 作业内容包括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 [3] 科学发现与认知 - 通过AI识别高清影像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多样性、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范围内差异显著,可能与海底地形地貌及水深有关 [5]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冷泉喷发 [5] - 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科学认知 [5]
我国在北极冰区首次实现载人深潜
新华社· 2025-09-26 16:59
北冰洋科考期间,"雪龙2"号为"深海一号"破冰引航。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执行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9月26日回到上海。在"雪龙2"号保障 支持下,"深海一号"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我国载人深潜北极冰区首次下潜,标志着我国深 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 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 呈显著差异,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 了有力支撑。(记者刘诗平、魏弘毅) "蛟龙"号在北冰洋进行首次下潜,"雪龙2"号提供保障支持。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
中大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
南方都市报· 2025-08-24 20:57
深海科考装备技术突破 - 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 最大下潜深度达4140米 全面验证整机系统功能与性能指标 [1][3] - 装备通过陆上6000米压力测试 4000米级实际海试验证满足全深度指标要求 实现科考船对深海科研目标的精确定位观察和样品获取 [3] - 由中山大学专项支持 委托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生产 加装于"中山大学"号科考实习船船体 [3] 科考船综合能力提升 - "中山大学"号正式跨入国内少数拥有6000米级深海ROV的科考船行列 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1][10] - 截至2025年7月 该船已执行23个科考航次(段) 持续深耕深海探测领域 [10] - 本航次于8月13日从珠海起航 计划航期25天 同时执行全海深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海斗一号"的深海科学应用任务 [7] 深海科学研究应用 - "海琴"号能近海底长期开展海洋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新物种发现、基因获取等深海科考工作 助力立体化深海科学研究取得更大进展 [3] - 近期将结合海洋气象无人机观测、海洋地质过程探测、深海生物生态观测、30米重力柱采样任务等科学需求在南海多个工区继续开展试验性应用 [8] - 开展多学科的海底采样 包括多项科考试验 实况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及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3][7]
央视报道!哈工程最新研制成果“机器鱼”,4000米深海行动自如!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20 10:14
深海软体机器人技术突破 - 创新电液驱动方案解决深海高压环境适应性难题 通过电静液作动器系统实现无外部泵依赖的推进和压力自平衡[4] - 采用液-固塑化机制与电液介质一体化策略 通过低粘度液体介电增塑剂维持材料柔软性并提升力传递效率[14] - 驱动单元将电场力高效转化为驱动力 实现精确控制柔性单元变形并具备全海深压力自适应能力[10][14] 机器人设计与性能 - 原型机长32厘米翼展18厘米重670克 集成波浪形尾部胸鳍式浮力模块及电磁背鳍实现灵活转向[7] - 微型光学感知系统嵌入3D打印软电子舱 消除气隙确保在4070米水深极端静水压力下正常工作[9] - 分散式电子元件排列减轻界面剪切应力 光学传感器置于液体填充外壳保障高压环境稳定运行[9] 深海实地测试成果 - 在南海3176米深度完成复杂轨迹运动与近底探测 证实极端压力下机动性与感知可靠性[17] - 海马冷泉区1369米深度实现低扰动探测 展现对环境的最小干扰特性[19] - 4070米海山区与6000米级ROV协同作业验证 开辟深海潜水器与软体机器人协同新路径[21] 技术应用与行业意义 - 软体机器人突破传统刚性结构限制 为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勘探及环境监测提供低扰动探测工具[22] - 电液驱动技术实现直行转弯等多轨迹路径 标志深海探测向更灵活适应性更强方向演进[15][22] - 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Robotics并获得央视专题报道 体现技术突破的国际学术认可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