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排放权配额
icon
搜索文档
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向绿而兴,以创新实践书写龙江生态经济新篇章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05 14:54
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 公司作为黑龙江省四家"绿色金融示范行"之一,通过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绿色龙江"建设 [1] - 落地黑龙江省首笔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盘活企业碳资产 [1] - 推出东北区域首笔"碳排放双控挂钩"贷款和全国首笔"CCER项目审定核查双挂钩贷款",将金融服务与减排成效绑定 [1] - 与哈尔滨碳普惠平台合作,用户可通过"碳惠冰城"小程序直达绿色金融产品 [1]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 公司制定明确的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2] - 在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产品体系、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特色业务模式 [2] - 绿色贷款占贷款总额38.73%,居全省首位 [2] - 重点支持绿色农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领域,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2]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赋能 - 公司加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领域投入,强化气候风险管理 [3] - 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搭建政企银合作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 [3] - 通过绿色金融课题研究为行业标准修订提供参考,多项成果获省金融学会奖项 [3] - 向全省金融机构输出"兴业经验",实现智力赋能 [3]
生态文明导刊丨周宏春:发挥碳市场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搜狐财经· 2025-04-30 13:47
核心观点 《巴黎协定》框架下的碳信用有利于更多气候资金跨国流动,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碳减排目标。 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国际碳资产在我国碳市场进行交易,并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 建设完善,将我国碳市场建设成为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碳市场,切实增强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周宏春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及缔约方一系列会议的引导和推动。我国碳市场从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获得国际资金开始实施,经过地方试点和全国市场的启动发展等阶段,现已建立起一套被广泛接受、科学有效、公开透明、 公平公正的制度和管理体系。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扩容,下一步要以信息披露为抓手推动诚信体系建设,确保碳市场安全、稳定、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发挥其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中 的积极作用。 我国碳市场发展历程及建设现状 全国碳市场,包括强制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的碳减排交易市场,二者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衔接,这 是全国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的 ...
全国碳市场扩容,要打通哪些关键堵点?
中国环境报· 2025-04-28 07:22
全国碳市场扩容 核心观点 - 全国碳市场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纳入覆盖范围,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量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覆盖比例从45%跃升至60%以上 [1] - 此次扩容标志着碳市场从单一行业试点迈向多行业协同治理新阶段,需优化制度设计并激发市场活力 [1] -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因高耗能、高排放特性成为扩容重点,合计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较大比例且减排技术路径清晰 [2] 行业选择依据 - 钢铁行业生产1吨粗钢平均排放1.8吨CO2,占全国总量15% [2] - 水泥行业工艺排放中石灰石分解产生的CO2占比超60% [2] - 铝冶炼依赖高耗能电力系统并涉及强效温室气体CF4和C2F6 [2] - 三大行业数据基础较成熟:钢铁已建立能源消耗统计体系,水泥碳排放核算方法完善,铝冶炼有国际标准参考 [3] 国际背景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覆盖钢铁、水泥、铝等商品,未建立国内碳定价机制的企业将承担最高50欧元/吨碳关税成本 [3] 扩容面临的挑战 数据质量 - 中小企业数据采集不规范,存在使用历史缺省值估算排放量问题 [4] - 化石燃料参数设定存在地区差异(如北方褐煤与南方无烟煤碳含量差异)导致核算偏差 [4] - 在线监测设备普及率不足,存在数据篡改风险 [4] 配额分配机制 - 基准值设定争议:若对标行业平均水平而非先进水平,可能削弱减排压力 [4] - 区域公平性问题:中西部企业多为高能耗长流程工艺,现行配额标准未体现地区差异 [4] 市场流动性 - 当前日均交易量波动剧烈,2024年换手率远低于欧盟市场 [5] - 企业"履约驱动型"交易策略导致市场活跃度不足,缺乏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品 [5][6] 行业差异管理 - 水泥行业替代原料碳减排量未纳入配额分配考量 [6] - 铝冶炼CF4和C2F6的全球变暖潜势核算方法需与国际接轨 [6] - 钢铁行业短流程电炉钢碳排放强度仅为长流程的30%,但绿电供应不足限制推广 [6] 建设高质量碳市场的建议 数据质量提升 - 对年排放量超百万吨企业实施月度核查,中小型企业推行季度抽检 [7] - 开发智能化核算工具,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化数据流程 [7] - 建立核查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和"交叉验证"机制 [7] 配额分配优化 - 2025-2026年采用"强度基准+弹性空间",2027年过渡至"总量控制+行业递减机制" [7] - 西部试点"碳效挂钩"补偿机制,东部先进企业实施配额奖励 [7] - 允许跨年度储存配额并试点"预借配额"机制 [7] 市场流动性激活 - 试点碳远期、碳掉期等衍生品,吸引机构投资者入市 [8] - 探索"配额+绿证""配额+CCER"捆绑交易模式 [8] - 2027年前将化工、有色等行业纳入储备库,形成滚动扩容机制 [8] 行业特色管理 - 制定水泥行业替代原料碳减排、铝冶炼绿电认证等专项核算规则 [8] - 设立行业减排基金支持氢能炼钢、低碳水泥熟料等技术研发 [8] - 整合生产、能耗、排放数据打造"行业碳画像" [8] 政策协同 - 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升格为法律,明确碳税与碳交易衔接 [8] - 设立碳市场风险准备金,对碳质押融资企业给予贴息支持 [8] - 推动中国碳标准纳入全球供应链认证体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