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产品

搜索文档
2025年ESG分析师与双碳新航向可持续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8-06 12:52
在全球化浪潮下,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已然成为衡量企业长期价值的关键维度,而"双碳"目标更是指引着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踏入2025 年,中国在ESG信息披露以及双碳政策方面展开了全新且深入的战略部署,为企业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可持续发展蓝图。这一变革不仅重塑着企业的运营模 式,更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 步入2025年,中国于ESG信息披露领域的政策架构愈发成熟稳健。回溯至2024年4月12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携手推出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 引》。依据该指引,那些持续跻身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之列的公司,还有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最迟需在2026年首次公布其2025 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时光推进到2025年1月17日,配套的编制指南重磅登场,其中涵盖"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两大详尽板块,宛如精准 导航,为上市公司呈上细化至极的操作手册。 同年3月,证监会审时度势,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予以修订升级,正式将可持续发展报告纳入法定披露范畴。倘若企业未能依规行事,监管部 门将果断亮剑,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此举无疑如同一记重锤 ...
央行、证监会重磅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20:40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旨在加强绿色金融市场流动性,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并降低识别成本 [1][2] - 目录统一适用于各类绿色金融产品,但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及股票发行、新三板挂牌及股票发行业务暂不适用 [1][2] 政策目标与实施要求 - 目录要求各相关单位结合自身绿色发展任务和金融体系建设情况,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推动绿色金融工具对环境改善、气候变化应对及资源高效利用的支持 [1][3] - 政策强调发挥绿色金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推动作用 [1][3] 新旧标准衔接安排 - 目录发布前已审批未发放的贷款及存续期债券仍按历史标准执行 [3] - 目录发布时已申报但未核准的债券,发行主体可自行选择适用历史标准或新目录 [3] - 鼓励发债主体按新目录进行信息披露 [3] 动态调整机制 - 目录将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碳达峰碳中和部署、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及技术标准更新等情况适时调整修订 [4] 生效时间 - 目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5]
中国央行等三部门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
快讯· 2025-07-14 19:43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更新 -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旨在加强绿色金融市场流动性并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1] - 新版目录将统一适用于各类绿色金融产品以降低识别成本 [1] - 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及股票发行、新三板挂牌及发行业务暂不适用该目录 [1]
保障秋粮丰收 银行业大有可为
证券日报· 2025-07-13 23:44
秋粮生产形势与金融支持需求 - 全国进入主汛期和农业灾害高发期 7-9月降水呈现"北多南少"特征 区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 [1] - 秋粮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占据大头 夺取秋粮丰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 - 农业农村部启动奋战100天行动 聚焦重点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 紧盯关键农时、技术、要素 [1] 银行金融服务具体措施 - 加大对秋粮种植户信贷支持力度 针对受灾地区推出专项贷款产品 简化审批流程降低门槛 [1] - 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 满足规模化种植需求 [1] - 结合秋粮生产季节性特点创新金融产品 针对绿色技术应用、节水灌溉等项目开发绿色金融产品 [2] 金融科技赋能秋粮生产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立农业客户数据库 实现精准营销和风险防控 [2] - 通过移动支付、线上贷款简化业务流程 提高金融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 [2] - 借助卫星遥感、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生产情况 为信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多方协同合作机制 - 与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共同制定金融服务方案 [3] - 与农业企业合作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保障产业链稳定运行 [3] - 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业金融创新研究 探索适合秋粮生产的金融支持模式 [3]
绿色金融成效显:绿色评估+碳账户为企业低碳转型“贷”来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7-07 10:50
低碳转型金融支持 - 推动传统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直接作用 [1] - 河北衡水铁塔制造企业通过自建光伏电站和引进先进设备使每吨产品碳排放量降低20% [3] - 企业绿色转型面临资金压力 节能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3]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河北推出绿色金融产品 符合"绿色认证"企业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低息贷款 [5] - 电e金服平台提供低利率贷款和减免担保费用等优惠融资服务支持企业低碳转型 [5] - 河北利用大数据技术为节能减排企业精准画像 3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超1.2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1.3% [7] 碳账户机制应用 - 浙江湖州上线"碳账户"平台 绿色信贷年均增长超40% [8] - 铝业企业因碳账户等级提升获得比市场平均低30个基点的优惠利率 [10][11] - 碳账户划分为绿色、蓝色和棕色三个等级 归集电力、燃气等核心能耗数据 [13] 转型金融成效 - 湖州绿色贷款占比达35.03% 建成21家碳中和银行星级网点 [15] - 累计提供565亿元低碳转型贷款 预计减少碳排放107万吨 [15] - 计划升级转型金融制度标准 编制企业、项目、技术三张支持清单 [17]
聚力服务国家战略 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越秀资本参展第十四届金交会
证券时报网· 2025-06-26 13:34
公司概况 - 越秀资本是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证券代码000987 SZ),国内首个地方金控上市平台,自2018年起连续获得中诚信AAA评级 [4] - 公司形成"融资租赁 不良资产管理 投资管理+战略投资中信证券"的"3+1"核心产业结构 [1] - 旗下拥有越秀租赁 广州资产 越秀产业基金等7个金融业务平台,是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 [4] 业务布局 绿色金融 - 绿色金融累计投放超1540亿元,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达14 89GW,服务农户52 8万户 [2] - 越秀租赁绿色项目累计投放超1400亿元,绿色业务收入占比超50%,户用光伏装机11 4GW [4] - 围绕光伏 风电 储能等领域打造绿色资产开发运营和投资管理双平台 [2] 科技创新投资 - 在管基金规模超325亿元,已投26家科技企业实现IPO [2] - 重点布局航天 汽车 半导体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领域 [2] - 越秀产业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1500亿元,连续六年获粤港澳大湾区最佳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6] 普惠金融 - 普惠金融累计投放895亿元,服务中小微客户55 3万户 [2] - 发展普惠租赁 户用光伏 个贷不良 保险+期货等普惠业务 [2] - 广州资产2024年新增收购不良资产包规模318 22亿元,处置规模114 23亿元 [5] 行业地位 - 越秀租赁资本实力位居全国外商系融资租赁公司前十,连续十年获"融资租赁年度公司"称号 [4] - 广州资产资本实力位居全国地方AMC前列,拥有全业务资质 [5] - 广州期货连续多年获"中国期货公司金牌管理团队",2024年获"中国最佳期货公司" [7] 战略方向 - 贯彻金融"五篇大文章",以绿色 普惠 科技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 [1] - 深化产融协同,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聚焦"碳达峰 碳中和" 科技自立自强 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 [1] 近期荣誉 - 越秀租赁获"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和数字金融优秀案例 [3] - 越秀金科获"点数成金"数字金融优秀案例 [3] - 越秀产业基金2024年获"投中中国最佳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30" [6]
深圳发布2024年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9:16
深圳低碳发展成果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3% [3] - 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到2439亿元 [3] -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80% [3]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6.9% [3] - 绿色建筑面积达2.1亿平方米 [3] - 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4家 [3] - 森林蓄积量超过469万立方米 [3] 碳市场与绿色金融 - 碳市场覆盖38个行业、708家重点排放单位 [3] - 深圳碳市场累计成交量1.08亿吨 [3] - 碳市场成交金额为24.75亿元 [3] - 绿色信贷余额首次破万亿元 [3] - 累计推出气候融资项目293个 [3] 低碳创新示范 - 累计推进113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 [4] - 遴选出20个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 [4] - 15个大型活动碳中和标杆项目 [4] 气候适应能力建设 - 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密度达到2.6×2.6公里 [6] - 完成林分优化4520亩 [6] - 新造林抚育3430亩 [6] - 森林抚育29349亩 [6] - 红树林营造17.37公顷 [6] - 红树林修复106.95公顷 [6] - 记录到维管植物2200多种 [6] - 陆生脊椎动物550多种 [6]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 - 防洪潮能力为100年—200年一遇 [7] - 内涝防治能力达到20年—50年一遇 [7] - 城市供水储备能力达85天 [7] - 全市各类步道总长度超3600公里 [7] - 全市公园总数达1320个 [7] - 全市绿地覆盖率超45% [7] 政策与科技创新 - 出台《国家碳达峰试点(深圳)实施方案》 [8] - 发布《深圳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8] - 实现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一区一站" [8] 国际合作与未来规划 - 在COP29上分享"深圳经验" [9] - 聚焦碳排放精准管控 [9] - 加快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9] - 强化科技与市场双轮驱动 [9]
聚焦2025陆家嘴论坛:与会嘉宾共话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期货日报网· 2025-06-20 04:37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 绿色贷款余额超过40万亿人民币 居全球首位 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1] -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涵盖发展目标 统计标准 产品体系 考核评价 国际合作 信息披露等方面 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政策体系加速完善 [1] - 人民银行更新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 扩大业务边界和范围 政策标准的引领作用显著 [1] 现存问题与挑战 - 现行绿色金融标准主要覆盖纯绿经济活动 对高碳行业覆盖不足 [2] - 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未充分发挥 期货 期权等碳金融产品匮乏 制约碳价格机制形成 [2] - 支持企业降碳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机制不完善 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加强 [2] 未来发展建议 - 需出台国家层面转型金融标准 覆盖重点高碳行业 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 [2] - 深化碳市场建设 扩大参与主体范围 丰富期货 期权等碳金融产品种类 [2] - 加快碳核算 碳足迹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2] 气象金融创新 - 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呈现复合叠加特点 需加强天气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应将其纳入风险管理框架 [3] - 复旦大学 气象部门 期货交易所正推进基于气象指数的金融衍生品上市 中国尚未推出天气衍生品 [3] - 天气衍生品是典型绿色金融产品 有助于分散气候变化风险 未来金融与气象合作将更紧密 [3]
刘晓春解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政:六项举措提速开放 国际化成突破口
经济观察报· 2025-06-18 23:3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政核心观点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八个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牵引,以提高金融国际化为突破口,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1] - 目标经过五至十年建设,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基本建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 [2] - 六项具体举措涵盖金融市场建设、金融机构能级提升、金融基础设施完善、金融高水平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及维护金融安全 [3][4] - 国际化成为新阶段突破口,重点解决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6][7] 深化金融市场建设 - 推动多层次股权市场高质量发展,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和包容性,支持打造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3] - 深化债券市场体系建设,稳步发展资产支持证券,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 [3] - 持续推动货币、外汇等市场发展,提高上海金融市场价格影响力 [3] 提升金融机构能级 - 集聚境内外大型金融机构的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及持牌专营机构 [3] - 培育和吸引实力强、经营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推动更多国际金融组织落户 [3] - 丰富资产管理行业主体,提升金融机构全球竞争力,深化上海金融国资国企改革 [3]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 建设国际领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建设 [3] - 研究完善信托登记流转制度体系,完善黄金市场基础设施,支持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设立出口监管仓库 [3] 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 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4] - 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深化航运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创新 [4] - 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 [4]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加快建设上海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 [4] - 加强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运用区块链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4] - 高质量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推动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4] 维护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 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风险前瞻性研究 [4] - 防范跨境金融风险,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4] - 加强央地监管协同和法治保障 [4] 政策背景与专家解读 - 2004年上海首次明确以人民币产品中心为突破口,2013年设立首个自贸试验区作为重大创新 [7] - 2019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目标,2020年政策加速推进 [8] - 专家指出六项举措聚焦国际化突破,强调人民币跨境支付、制度型开放、"一带一路"投融资等关键领域 [9]
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
第一财经· 2025-06-18 17:3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观点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目标是五至十年内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 [1] - 重点任务包括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五篇大文章" 加强"五个中心"建设协同联动 [1] 深化金融市场建设 - 推动多层次股权市场高质量发展 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和包容性 支持上海打造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支持企业并购做大做强 [2] - 深化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建设 稳步发展资产支持证券 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 推动货币外汇市场发展 提高上海金融市场价格影响力 [2] 提升金融机构能级 - 集聚境内外大型金融机构的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及持牌专营机构 培育吸引规范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2] - 推动国际金融组织落户上海 丰富资产管理行业主体 提升金融机构全球竞争力 深化上海金融国资国企改革 [2]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 建设国际领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建设 [2] - 研究完善信托登记流转制度 完善黄金市场基础设施 研究支持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设立出口监管仓库 [2] 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 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 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 [3] - 深化"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 创新航运保险和再保险业务 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 [3]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建设上海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构建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 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3] - 加强统一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 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 服务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3] 维护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 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加强风险前瞻性研究 防范化解跨境金融风险 [4] - 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加强央地监管协同 强化法治保障 [4] 协调推进机制 - 中央金融办与上海市委市政府牵头 会同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外汇局等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