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路线

搜索文档
桐庐 新合疙头厅堂: 红色热土上,索面正飘香
杭州日报· 2025-08-20 10:40
红色文旅产业发展 - 新合索面产业链产值从2022年500万元增至2024年1190万元 增幅达138% [5] - 2024年红色生态旅游吸引游客5万人次 直接带动索面销售800万元 [5] - 通过"共富新合乡"小程序设计3条红色研学路线 融合金萧支队后勤遗址群与现代产业体验 [5] 数字化文旅创新 - 金萧支队纪念馆运用数字冰屏再现文物纹理 通过空气介质成像技术实现电子书页交互 [4] - 红色数字墙集中展示金萧支队珍贵文物资料 实现历史资料数字化呈现 [4] - 数字化升级后的纪念馆成为红色资源转化典型案例 [4] 农产品销售体系 - "新合山宝"出山行动将雪水云绿茶/龙须/木耳/稻蟹共生米等农产品销往杭州 [5] - 松山村通过农产品销售创收420余万元 [5] - 农产品销售与红色文旅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5] 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 - 新合乡现存10余处革命旧址包括新民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历史建筑 [4] - 金萧支队后勤根据地遗址群包含被服厂/金萧报社/后方医院等设施 [3][5] - 历史旧址通过纪念碑展示和数字化手段实现双重保护 [4] 产业融合模式 - 红色研学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形成特色文旅产品 [5] - 传统非遗工艺新合索面与现代文旅产业相结合 [2][5] - 通过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实现老区经济焕新 [4][5]
鹤壁:法护古村留住乡愁
河南日报· 2025-08-19 14:30
传统村落保护立法与政策支持 - 信阳市2016年出台《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现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2] - 平顶山市2024年3月实施保护条例创新推出"五个一"机制 每个村落配县级领导 乡镇干部 专家 老工匠和村民联络员[4] - 法规明确村民委员会职责 村民可参与生产经营并享有保护开发收益 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3] 村落保护与修复实施 - 西河村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老屋 使用古法修复梁木和石板路 保留原工艺[2][4] - 郏县117栋老建筑在法规护航下完成修复 全部中国传统村落完成保护规划[4] - 采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郏县20个中国传统村落完成数字化建档[11] 旅游经济发展成效 - 西河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4] - 丁李湾村红色研学路线年引游客90多万人次 带动500多人本地就业和3000多个周边岗位[9] - 李渡口村节假日民宿全部客满 从单纯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消费[8] 商业模式与产业开发 - 西河村发展民宿餐饮20多家 典型商户月净收入达1万元[1] - 西顶村企业投资3000余万元改造100多间农房做高端民宿 保留传统结构同时加装现代设施[6] - 王家辿村保留传统生活方式 扁担挑水 驴车运输等"不表演的真实"成为旅游卖点[5][6] 区域协同与连片开发 - 鹤山区将7个村落连片保护形成"北斗七星"村落群 共享工匠 非遗和客源资源[6][7] - 光山县修复2000余米明清古街 郏县打造"百里茶道十里古寨"传统村落品牌[7] - 通过旅游环线串联景点 游客停留时间从半天延长至两三天[6] 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 - 李渡口村推出《乾隆下江南》情景剧 村民参与表演 游客可客串角色[8] - 丁李湾村开发红色研学路线 沉浸式体验伤员转运等历史场景[9] - 信阳市限定核心保护区商业面积 保留村落"烟火气"避免过度商业化[10]
法护古村 留住乡愁
河南日报· 2025-08-15 07:24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 - 西河村通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实现村民增收 张胜利家农家乐每月净收入约1万元 全村类似业态达20余家 [1] - 信阳市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现法治化保护 规定修缮需保留原工艺 村民参与决策与收益分配 [4][5] - 西河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 [6] 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 鹤壁市实施村落连片保护 将王家辿村等7个村落串联成"北斗七星"旅游环线 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3天 [7][9] - 光山县修复2000余米明清古街 郏县打造"百里茶道十里古寨"品牌 形成跨区域协同效应 [9] - 西顶村引入3000万元投资改造高端民宿 保留传统建筑元素同时增设现代设施 [9] 文化活化创新实践 - 李渡口村开发情景剧《开寨迎恩》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古渡民宿在假期全部客满 [10][11] - 丁李湾村推出红色研学路线 年吸引游客90万人次 带动500人直接就业和3000个周边岗位 [13] - 西河村咖啡书屋结合《古村记忆》书籍与生活场景 形成差异化文旅体验 [14] 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郏县完成20个传统村落数字化建档 三维模型和高清影像辅助古建筑修复 [15][16] - 数字博物馆实现手机端访问 满足异地游子的乡愁需求 临沣寨村建筑细节可在线查看 [16][17] - 《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推动技术标准化 [16]
把握“四大关系” 实施“三大工程” 推动“两大实践”
新华日报· 2025-05-13 08:03
核心观点 - 太华镇胥锦村通过红色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2023年应税销售超31亿元 集体可分配收入达1200万元 同比增长64.7% [1][2][5] 产业发展 - 统筹资金超亿元建设红色阵地群 包括新四军纪念馆/红色竹海纪念园/将军广场等核心载体 [2] - 开发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沐光而行》 以"红小竹"IP推出文创产品及研学路线 [2] - 特色农产品年度收益达50余万元 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2] - 龙珠湖与将军广场成为网红景点 纪念馆成为苏浙皖红色研学圣地 [5] - 2023年应税销售31亿元 集体可分配收入1200万元 较2022年增长64.7% [5] 人才建设 - 组建"知行合宜"青年专班 汇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国企干部等多方力量 [3] - 村干部平均年龄34岁 含4名研究生与4名本科学历人才 [5] - 培养10人高素质运营团队 成立宜兴市三洲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推动文旅产业 [3][5] 文化生态 - 出版《新四军在宜兴(太华卷)》 拍摄红色影片《亲娘》 修缮遗址遗迹 [2] - 打造党建为民服务综合体 通过19户党员中心户实现网格全域覆盖 [4] - 组建4支志愿者服务队 累计开展理论宣讲150余场次 [4] - 与浙江长兴县/安徽广德市开展省际共建 扩大文明实践"朋友圈" [4][5]
清原满族自治县:文旅深度融合 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人民网· 2025-04-27 09:18
文旅产业规划 - 清原满族自治县提前谋划2025年春夏旅游项目筹备工作 全面优化文旅产业发展机制 [2] - 重点推动文旅融合 包括红河峡谷漂流提质升级 并颁布《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条例》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 - 作为辽东绿色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 清原拥有丰富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优势 [4] 文旅融合举措 - 围绕红色研学 精品民宿 特色本地商品三大方向推动产业融合 [4] - 整合红色历史资源 开发包含抗联纪念馆等景点的研学路线 升级筐子沟红色教育基地 [4] - 提升精品民宿接待能力 强调"一宿一主题"特色 融入本地文化元素 [4] - 开发民族元素文创产品 加强"清原大米""清原鹿茸"等特色农产品宣传 [4] 景区升级计划 - 对4A级红河峡谷漂流景区全方位提质升级 该景区漂流流域全长12.8公里 [6] - 以漂流为核心 联动玉龙溪 筐子沟等景区 提供"吃住行娱购游"全链条服务 [6] - 打造夜市商圈夜间消费热点 开发"夜经济"满足多样化需求 [6] 服务保障体系 - 运用智慧旅游管理平台 开通"迎且"专线提供一站式服务 [6] - 《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条例》将于5月实施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