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
搜索文档
杭州首次开展全市层面传统建筑工匠技能竞赛
杭州日报· 2025-11-20 10:37
"传统建筑工匠是专注于历史建筑与传统建筑营造、修缮的专业人才,需精通大木作、小木作、砖 瓦作、石作等传统营造技艺,对技术功底要求极高。"裁判员孔国强介绍,"本次竞赛特意设置了手工制 作榫卯结构八叉凳的项目,就是要实打实地检验工匠的真本事,四个凳腿的榫头只要偏差几毫米,要么 装不进去,要么组装后凳腿凌空摇晃,划线、下料、加工、组装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 在木工竞赛区,来自临平的木工姚鑫火俯身在工作台前,一手按紧钢尺定位,一手握着铅笔,在木 条上轻轻画出一道细细的黑线,不时转头看向图纸反复比对。"大家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比的就是 精细度,榫卯缝隙允许偏差仅1毫米,超过这个数就会被扣分。"姚鑫火说。 比赛现场。 手起锯落,木料精准裁切;匀铺砂浆,砖块层层堆砌……日前,2025年杭州市传统建筑工匠技能竞 赛在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举行,来自萧山、桐庐、淳安等9个区县(市)的37名工匠选手同台"大比 武",较量"真功夫"。据悉,这是杭州首次开展全市层面传统建筑工匠技能竞赛。 划线、下料、加工、组装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 高难度比武竞逐"手艺王" 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参赛工匠快速进入竞技状态,就砌筑工和木工两个项目展开了持续4 ...
行走传统村落丨古村酿新“酒” 醉了乡愁
人民网· 2025-11-01 10:39
传统村落保护措施 - 陕西省共有17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484个省级传统村落 [1] - 合阳县组织培训古屋修复匠人并成立专班 制定农房风貌整治方案以保留关中风格 [3] - 延川县成立30人的土专家工作组 组建500人的传统工匠库并配套奖励激励制度 [5] - 从2020年开始 陕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 先后实施保护项目88个 完成投资6.48亿元 修缮保护2943栋传统建筑 [15]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 汉滨区探索社会+政府+公益基金的融资模式 整合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 支持村集体采取租赁置换、合作入股等形式拓宽群众致富路 [8] - 佳县赤牛坬村深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 让老窑洞变客房发展民宿产业 并打造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 全村150余名老农民参与演出 每人每场获25元报酬 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 [9] 乡风文明建设 - 眉县横渠村开设道德大讲堂和农民讲习所 实行村支部书记亲自讲、先进模范带头讲的学习模式 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 [13] - 蓝田县挖掘《吕氏乡约》中的传统文化因子 在各个村常态化开设乡约讲堂 并将其融入新婚礼环节 [15]
建德新叶村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之路
人民日报· 2025-10-29 13:49
新叶村概况与文化遗产价值 - 新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拥有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 [2] - 该村于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于2025年6月入选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 [2] - 村落具有“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整体格局和“文峰蘸墨”等标志性景观 [4][8] 古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2000年前后,因村民改善居住需求,从2002年至2007年间新建了100多幢房屋,其中30余幢位于古村中心区域,对整体格局造成破坏 [4] - 2007年前后启动新叶古村落保护工程,成立专门管理委员会并聘请专家担任顾问 [7] -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拆除中心区域5幢新房、20余幢房屋降层等措施,历时3年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和风貌保护 [8] 保护与发展的核心策略 - 寻求“最大公约数”:规划村民新区,形成“一户一策”改造方案,平衡古村落保护与村民居住环境改善需求 [8][9] - 挖掘“最强内驱力”: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如开办木雕坊传承工艺、发掘整理昆曲剧本恢复演出 [10] - 找到“最佳平衡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杜绝过度商业化,通过“三月三”等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保持乡土文化活力,2025年活动单日吸引游客1.2万人次 [10]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创新传承 - 引入数字化技术,如设置数字讲解牌、利用无人机进行建筑风貌数字化监测,提升保护水平和效率 [13] - 在政策支持下,数百名持证乡村建筑工匠活跃于保护一线,传承弘扬传统营造技艺 [13] - 探索活化利用方向,目标是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并参与到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中 [12]
浙江建德新叶村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之路
环球网· 2025-10-28 10:03
村落概况与历史价值 - 新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拥有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 [3] - 该村于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于2025年6月入选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 [3] - 村落整体格局为“山起西北,水聚东南”,拥有抟云塔、文昌阁、南塘等标志性景观 [4][9] 保护挑战与启动 - 2000年前后,因村民改善居住条件需求,从2002年至2007年间新建了100多幢房屋,其中30余幢位于古村中心区域,破坏了整体格局和“文峰蘸墨”景观 [5][9] - 2007年前后,新叶古村落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成立新叶古村管理委员会,并聘请专家担任总顾问 [8] -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拆除中心区域5幢新房、20余幢房屋降层等措施,历时3年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和风貌保护 [9] 保护理念与核心策略 - 保护工作被视为文化工程、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核心理念是寻求“最大公约数”、挖掘“最强内驱力”、找到“最佳平衡点” [7][8][11] - 寻求“最大公约数”体现在规划村民新区,并为古建筑内村民制定“一户一策”改造方案,实现保护与改善民生双赢 [11] - 挖掘“最强内驱力”体现在村民主动参与保护,如开办木雕坊传承工艺、发掘整理昆曲剧本恢复演出 [12] 活化利用与创新实践 - 通过举办“三月三”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农耕文化体验和民俗活动保持乡土文化活力,2025年活动单日吸引游客1.2万人次 [12] - 引入数字化技术,如设置数字讲解牌供游客扫码聆听讲解,并利用无人机对建筑风貌进行数字化监测,实现全天候监护 [14][15] - 在政策支持下,数百名持证乡村建筑工匠活跃于保护一线,传承传统营造技艺 [15]
四川这座千年村落何以吸引世界目光?
四川日报· 2025-10-19 09:26
核心观点 -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基卡依村凭借其独特的千年古碉楼群和嘉绒文化遗存,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成为甘孜州首个、四川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村落 [3] 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 基卡依村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区,是嘉绒文化和东女文化遗存地,拥有5000年人类居住历史 [3] - 村落内点缀着数十座千年古碉楼,其建造采用独特的“错缝砌筑法”和“过江石”加固技术,使碉楼兼具抗震性和保温性 [3] - 古碉楼功能多样,曾用于瞭望御敌、作为界碑或象征家族地位,如今成为村落的文化名片和热门旅游打卡点 [3][4] - 通过将老藏房改建为集咖啡厅、文创商店、研学基地为一体的综合体,使传统建筑得以活化利用,吸引了更多游客 [5] 民宿产业发展 - 基卡依村民宿数量从2020年的20多家快速增长至目前的60多家 [6] - 该村民宿产业95%以上由本地人开办,与一些由外部资本主导的热门古镇古村形成鲜明对比 [6] - 当地政府通过开设电商、民宿管家、厨师等培训班,对评上星级的民宿给予现金奖励,以及提供免抵押贷款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村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6] - 一位返乡民宿老板在2020年回乡创业时轻松获得银行贷款,并已全部还清贷款 [6] 政策支持与保护措施 - 当地政府采取措施避免急功近利的投资破坏传统建筑,鼓励村民自主经营以保护传统风貌 [6] - 丹巴县印发《丹巴古碉群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将全县所有碉连房与古碉一并纳入保护主体,并规定在临近区域新建房屋需严格按程序上报审批 [7] - 政策鼓励按照传统风貌改建民宿,民宿老板表示游客是冲着特色藏房而来,修建钢筋水泥建筑会失去吸引力 [7] - 传统石砌技艺仍被广泛应用,村民自建房屋时多邀请村里匠人参与,一位70多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仍会指导徒弟 [7]
沂河灵秀处 古村展新颜(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10-08 05:51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现状 - 沂水县拥有6个中国传统村落、12个省级传统村落、43处省级传统民居保护利用试点,并于2024年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6] 王庄村保护与旅游开发 - 王庄村通过修缮传统民居发展旅游业,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修缮近100处传统民居,并硬化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改造污水管道以提升基础设施 [9] - 王庄村在2024年将闲置民居改造成民宿,聘请专家团队设计,由100余名平均年龄超60岁的工人采用传统工艺施工,实现“修旧如旧” [10] - 村内特色建筑为“干插石头房”和“鱼鳞瓦”屋顶,改造后的民宿包含6个院子、10间客房,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 [7][9][10] 关顶村文化遗产保护 - 关顶村保存有约5公里长的齐长城遗址,该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2000多年,其特点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11] - 2023年,沂水县依据省级方案对关顶村境内的齐长城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安装监控系统,并在缓冲区栽植矮子松加强保护 [12] - 村里设有齐长城巡护员,如63岁的村民王志明负责近一公里遗址的日常巡护工作 [11] 崮崖村旅游资源活化 - 崮崖村坐落于纪王崮脚下,2012年在崮顶发现一座距今2600年的大型春秋古墓,出土大量文物并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3] - 村庄依托纪王崮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活化利用崮顶传统民居,开发沉浸式演出、小吃店等旅游项目 [14] - 崮顶现存巨石垒成的古城墙遗迹,平坦开阔,古建筑遗迹清晰可见 [4][13]
连片保护激活古村动能(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 - 玉龙县以“突出重点、集群保护、连片发展”为理念,推动传统村落的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3] - 2024年玉龙县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并出台了相应示范工作方案[3][12] - 全县有2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划分为中部、西部和东部3个集中连片区,形成“三片多点”发展模式[2][12] 石头城村案例 - 石头城村是元明时期古宝山州治所所在地,已屹立1300余年,因其陡峭地形导致交通闭塞,传统石头建筑风貌得以完好保存[4] - 该村于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通过村规民约保护建筑风貌[4] - 目前正以虎跳峡、石头城为引擎,加速形成集户外徒步、文化体验、建筑研学为一体的文旅融合体验区,游客量快速增加[4] 白沙村非遗传承 - 白沙村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白沙古建筑群[5] -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在此传承,代表性传承人和善均通过政策支持的研学体验活动,为技艺找到新的传承路径和市场空间[5][7][8] - 玉龙县加强非遗技艺传习所建设,每年对8类传统文化进行普查并建立数据库,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8] 南尧村民宿经济 - 南尧村利用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风貌和闲置院落(近40个)发展乡野旅居民宿,满足游客长期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11] - 该村与拉市海周边村落(如打渔村的观景咖啡、美泉村的玫瑰花庄园)联动资源、优势互补,并利用森林环境打造徒步路线以丰富旅游业态[11] - 连片发展模式通过资源联动,围绕生态康养、高原特色农业、乡村旅居等方面整体提升村落风貌[12] 旅游业发展成效 - 2024年玉龙县接待海内外游客22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3%[12] - 2024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62%[12]
云南玉龙推动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连片保护激活古村动能(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10-07 05:56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 - 玉龙县以“突出重点、集群保护、连片发展”为理念,推动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2024年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1] - 全县有2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划分为中部、西部和东部3个集中连片区,形成“三片多点”模式,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1][11] - 2024年玉龙县接待海内外游客2299万人次,同比增长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62% [11] 石头城村文旅发展 - 石头城村是元明时期古宝山州治所,屹立1300余年,因地形陡峭交通闭塞,传统石头建筑风貌保存完好,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 - 村落将“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写入村规民约,整合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道路、停车场和完善电力系统等 [3][4] - 以虎跳峡、石头城为引擎,正加速形成集户外徒步、文化体验、建筑研学为一体的文旅融合体验区,年接待游客量快速增加 [3][4] 白沙村非遗技艺传承 - 白沙村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组成部分,拥有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 [4][7] - 政策支持非遗技艺传习所建设,开展普查建立数据库,并通过非遗进校园、研学体验活动为技艺传承提供新路径和市场空间 [7] - 非遗传承人和善均的小院成为游客体验点,来自成都的家庭年年带孩子学习打制铜器,实现活态传承 [7] 南尧村民宿与连片发展 - 南尧村利用闲置传统民居发展乡野旅居民宿,满足游客长期体验纯粹乡村生活的需求,其优势在于与周边村落业态互补联动 [9][10] - 村庄利用良好森林生态环境打造多条徒步路线,丰富拉市海片区旅游业态,游客停留为周边村落带来消费潜力 [10] - 玉龙县形成以拉市海为中心,各村突出特色,围绕生态康养、高原特色农业、乡村旅居等方面整体提升的连片发展模式 [11]
枕山环水处 精巧篱笆楼(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10-03 06:13
村落概况与地理格局 - 孟达大庄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峡腹心地段,地处黄河沿岸狐跳峡附近[8] - 村落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拥有800多年历史,是撒拉族聚居村落[9][10] - 村落形成“水、田、村、山”的空间格局,背靠山麓,东高西低,面向黄河,依山而建,呈现古朴宁静气韵[9] 核心建筑特色与价值 - 村内特色建筑为撒拉族民居篱笆楼,其营造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 - 篱笆楼为典型三合庭院式建筑,坐北朝南,楼体框架由松木构成,墙体用灌木枝条编织并两面抹泥,形成中空篱笆状结构[11][12] - 建筑功能适应过去农牧兼作生活方式,上层住人,下层圈牲口,其设计适应当地坡陡平地少、林木多的环境,取材方便且墙体透气性强[13] - 篱笆楼是撒拉族文化的实物资料,丰富了我国民居建筑文化[13] 保护现状与传承创新 - 村内现存年代久远的篱笆楼不足10座,例如传承人马进明家的古楼有约500年历史,是当地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楼之一[11][13] - 传承工作强调在承袭传统的同时创新编制技艺,例如将笆条露尖形式改为不露尖头式,将粗糙砌石改为精细花纹做法以更适应现代审美[13] - 当地文旅部门全面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致力于让这项古老技艺绽放光彩[13]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忘不了的“乡愁”,如何成乡村振兴“流量担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9 15:41
行业规模与市场表现 - 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共13183个 吸引游客2.93亿人次[1] - 传统村落旅游带动消费342.13亿元[1] - 保护名录涵盖55.6万栋传统建筑及近6000项非遗项目[3] 保护与开发模式 - 贵州郎德上寨实施民宿改建风格审批机制 保留500多年苗寨风貌[3] - 福建培田古村采用"拆建修传绿"组合策略打造耕读小镇品牌[3] - 安徽宏村建立古建筑电子档案系统[3] - 安徽黄山市首创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4] - 福建推出全国首部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法规 允许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4] - 山西通过村集体统一回收产权后租赁筹资[4] 创新运营案例 - 陕西袁家村打造关中民俗美食博物馆 客流量比肩西安兵马俑[6] - 江西流坑通过村跑赛事推广千年古村及古樟林群落[6] - 浙江松阳平田村改造闲置老屋为"云上平田"民宿 举办写生摄影农耕沙龙活动[6] 发展理念与趋势 - 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相结合 赋予农耕文明新时代内涵[3] - 采用政府投入 市场运作 社会资本参与等多渠道融资机制[4] - 传统村落从文化载体转型为兼具经济效益的富矿资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