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

搜索文档
苏州绘就“两山”转化锦绣长卷
苏州日报· 2025-08-18 08:3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经济转型 - 苏州通过"生态+"模式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建成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领跑全省 [1] - 冯梦龙村构建"特色文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多元产业体系,打造850亩林果基地和精细化研学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91.2万人次,带动20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6万元 [3][5] - 顾家浜村依托"昆山之链"工程盘活闲置资产,腾退13家污染企业,改建旧厂房为文旅设施,吸引20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形成农文旅融合产业链 [8][9] 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案例 - 冯梦龙村通过整治河道、打造湿地公园改善环境,农家乐和民宿项目达28个,节假日一房难求,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 [2][4][5] - 顾家浜村将零散鱼塘升级为垂钓中心,农田产出"乡恋"系列品牌农产品,并引入法国窑烤面包等新业态,节假日游客参与农耕体验和消费 [9] - 铜官山村从采石荒山转型为茶业主导的生态村,茶叶品牌溢价达2000元/斤,合作社年经营收入2860万元,"虞盛大米"获国家级奖项 [11][12] 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 - 铜官山村修复七峰山生态,种植500亩茶树并发展花卉、林果产业,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通过"新农民故事会"推广产品 [11][12] - 常熟虞盛农产品合作社整合7村资源,拥有1.2万亩种植基地和2万平方米仓储设施,2023年加工大米4250吨,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2] - 铜官山村打造综合性生态修复基地,融合科普教育、文化康养等功能,形成乡村特色旅游示范模式 [13]
习近平的民生之问丨“今后村民收入靠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25-08-17 08:51
习近平同志在听取余村发展模式转变的汇报后,一段经典论述就此诞生:"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 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那个惯于以GDP论英雄的时期,环境与发展如何兼顾,不单单是余村的困惑,也是整个中国面临的课题,破解这一难题,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论述,以拨云破雾的远见卓识为人们提供了耳目一新的思路。 余村调研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 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中新网8月15日电 "今后村民收入靠什么?" 听到时任余村党支部书记鲍新民关于村里关停矿山、水泥厂的汇报,习近平同志关切地询问道。 这一幕发生在20年前。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正处在转型十字路口的余村调研。 余村是浙江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下辖村,三面环山,自然环境优越。上世纪80年代,余村依靠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发展"石头经济",一度成为安吉首富村。 不过,钱赚到了,环境也破坏了," ...
法护古村 留住乡愁
河南日报· 2025-08-15 07:24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 - 西河村通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实现村民增收 张胜利家农家乐每月净收入约1万元 全村类似业态达20余家 [1] - 信阳市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现法治化保护 规定修缮需保留原工艺 村民参与决策与收益分配 [4][5] - 西河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 [6] 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 鹤壁市实施村落连片保护 将王家辿村等7个村落串联成"北斗七星"旅游环线 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3天 [7][9] - 光山县修复2000余米明清古街 郏县打造"百里茶道十里古寨"品牌 形成跨区域协同效应 [9] - 西顶村引入3000万元投资改造高端民宿 保留传统建筑元素同时增设现代设施 [9] 文化活化创新实践 - 李渡口村开发情景剧《开寨迎恩》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古渡民宿在假期全部客满 [10][11] - 丁李湾村推出红色研学路线 年吸引游客90万人次 带动500人直接就业和3000个周边岗位 [13] - 西河村咖啡书屋结合《古村记忆》书籍与生活场景 形成差异化文旅体验 [14] 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郏县完成20个传统村落数字化建档 三维模型和高清影像辅助古建筑修复 [15][16] - 数字博物馆实现手机端访问 满足异地游子的乡愁需求 临沣寨村建筑细节可在线查看 [16][17] - 《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推动技术标准化 [16]
夏游丽江:云南永胜万亩荷花盛开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1 20:28
文旅活动 - 永胜县举办第四届三川荷花季活动,包含"荷花仙子"评选大赛、短视频大赛、乡村大舞台天天演等系列文旅活动,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3] - 同步发布"程海研学游""片角温泉游""东山小村乡村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3] 产业发展 - 永胜县通过"农文旅"融合模式,将万亩荷塘打造为乡村振兴实践案例,提升农业附加值并带动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农家乐等关联产业发展 [5] - 荷花产业显著增加农户收入,结合历史文化底蕴举办文化节、非遗展示等活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5] 旅游推广 - 永胜县三川荷花正值最佳观赏期,当地向全国游客发出暑期旅游邀请,主打荷风夏日与田园体验 [5]
以案说法|违法占地案件中,相关当事人不配合调查怎么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09:01
案件概述 - 韦某未经批准占用集体土地9.5亩建设农家乐设施(荷花池、烧烤场、餐厅等)并经营4个月后暂停,转赴境外投资铜矿和种植园 [1] - 县自然资源执法部门通过无人机巡查发现违法占地行为,勘测确认占地范围但因韦某未到场仅由见证人签字确认 [1] - 执法部门通过挂号信通知韦某未果,村委会未能提供土地租赁合同或指认韦某为违法主体,案件因证据不足停滞 [1] 执法难点 - 韦某拒不配合问询笔录,试图逃避处罚 [4] - 村委会无法提供土地权属证明或确认韦某与农家乐的关联 [4] - 县公安局认定案件未达刑事责任标准,无法强制传唤韦某 [4] 解决方案 土地权属核查 - 通过不动产登记档案查询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承包经营权人,直接锁定违法当事人 [8][9] - 若属租赁土地,需依据租赁协议或租金记录锁定承租人 [8] 间接证据链构建 - 通过工商登记、供电/供气合同及缴费记录锁定农家乐实际控制人韦某 [13][14] - 采集施工人员及员工证言辅助证实违法占地过程 [18] - 利用卫星遥感或无人机航拍对比历史影像追溯建设行为 [13] 法律文书送达 - 采用公告送达(政府网站或公共场所公告60日)或邮政特快专递邮寄送达 [16][17] - 执法人员可留置文书于建筑显著位置并录像留存 [17] 案件结果 - 县自然资源局通过工商登记及公用事业记录锁定韦某,结合证人证言形成完整证据链 [18] - 行政处罚决定书通过公告和特快专递送达韦某,完成案件查处 [18]
产业发展有基础、群众增收有渠道 老区焕新颜“一红一绿”奏响发展华彩乐章
央视网· 2025-06-29 16:41
历史贡献与红色文化传承 - 宁夏盐池在抗战时期作为陕甘宁边区经济中心之一,为保卫边区、支援经济建设及抗日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1] - 麻黄山乡是抗战时期通往延安的物质保障基地和交通要道,保留了大量革命旧址和实物展示[3][5] - 1942年盐池县开展大生产运动,包括开荒种地、办合作社、打盐运盐、发展纺织业等,缓解边区经济困难[7] 红色旅游与文旅融合 - 麻黄山乡通过游击步道、初心路等红色景点吸引游客,年接待量达12万人次[9][12][22] - 民俗展示馆陈列抗战时期生产工具和农特产品,展现军民团结历史[5][19] - 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带动红旅融合发展,擦亮"红色"名片[22] 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 - 麻黄山乡探索"企业+支部+农户"机制,推动滩羊、小杂粮、大接杏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及民宿经济[17] - 从植被覆盖率13%的扬沙地区转型为"红绿结合"旅游乡镇,形成特色产业驱动模式[14][17] - 2024年盐池GDP达208亿元,麻黄山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76元[22]
赓续乡村文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9:33
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利用 - 赣州市白鹭村将清代祠堂景福堂改造为文化教育场所,定期举办书画教学、脸谱绘制等活动,周末提供义务课业辅导,形成文化传承新空间[1] - 白鹭村明清时期考取568名秀才、17名举人、2名进士,通过祠堂改造延续耕读文化传统[1] - 峡江县何君村利用百亩油菜花田与传统建筑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单日最高接待200人次,年营收超200万元[2] - 何君村去年吸引3万余名游客,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模式盘活乡村生态资源[2] 沉浸式文旅创新模式 - 青原区渼陂村推出6部微电影拍摄体验项目,近30万人次游客中约50%参与角色扮演[3] - 微电影《渼陂鱼水情》等剧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形成文化传播新载体[2][3] - 渼陂村被称为"庐陵文化第一村",通过影视化手段强化红色文化记忆点[3]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 江西省413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157个省级传统村落,保存2万余幢传统建筑[3] - 保护策略强调赋予传统村落新时代内涵,实现建筑形态与发展业态有机衔接[3]
(乡村行·看振兴)河南济源:因地制宜谋发展 乡村振兴有“秘诀”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00:59
乡村振兴实践 - 柿槟新村通过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成立柿槟集团公司,拥有仓储物流公司、工程公司、实业公司等多个企业 [3] - 花石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66.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7万元,形成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多元化发展模式 [5] - 大沟河村2024年旅游营业收入突破500万元,带动就业100余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9万元,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特色民宿和农家乐 [6] 集体经济发展 - 柿槟新村为村民统一缴纳城乡居民医保,每月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每年发放粮油福利和村企分红 [3] - 济源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94个,较2023年增加15个,占比17.9% [6] - 济源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445个,较2023年增加30个,占比84.76% [6] 乡村产业升级 - 花石村与周边村组成片区协同发展,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 [5] - 济源规划建设覆盖72个村的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动山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 [6] - 济源2025年将继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链升级,深化乡村建设和治理创新 [6]
潮安区归湖镇溪美村通过土地整合激活生态农旅,绿色溪岸生出经济“金果”
中国发展网· 2025-06-06 19:2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溪美村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以绿色和创新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1] - 通过《溪美村土地整合工作方案》整合76亩碎片化土地,为规模化发展铺平道路[3] - 土地整合后规划六大种植区,种植3030株果树幼苗,形成"溪岸果廊"项目[3] 生态农旅融合发展 - "溪岸果廊"项目总投资约200万元,预计年增集体收入超40万元,带动用工超200人次[3] - 沿凤凰溪构建1.2公里亲水栈道和2公里竹制景观长廊,配套18间竹屋设施[3] - 溪美桥通过结构加固和风貌提升,成为串联区域文旅动线的关键节点[3] 经济效益转化 - 16间竹屋以1.8万元/年招租,每年为村经济联合社增收逾70万元[4] - 土地亩产价值较整合前提升约36倍[4] - 收益分配采用"334"方案:30%村民分红,30%管理发展基金,40%归原土地经营者[4] 基础设施建设 - 形成功能完备的滨水休闲空间,包括亲水栈道、竹屋等设施[3] - 竹屋设施和景观长廊有效提升旅游体验和吸引力[3][4] - 基础设施改善带动游客增长,促进农家乐等配套产业发展[4]
沙漠村吃上旅游饭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12
文旅产业发展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关碾房村借文旅产业东风实现村民收入显著提升 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农家乐、承包体验项目或在景区务工等方式参与文旅产业 [1] - 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为周边农牧民提供超150个岗位 与村民合作涵盖土地承包、生态工程建设、景区运维及文旅体验项目 [1] - 达拉特旗推动乡村旅游迭代升级 通过宣介资源、对接企业、举办活动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已建成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及示范村 [2] 景区运营与规划 - 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集沙漠生态建设、休闲观光、原生态度假为一体 [1] - 景区计划推出淡季特色项目如沙漠冰雪体验活动 同时加强与文旅企业合作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1] - 达拉特旗文旅局将整合全旗文旅资源 重点打造精品民宿集聚区 加快集聚化、精品化、规范化发展 [2] 村民参与与收益 - 关碾房村村民马强作为首批民宿经营者 通过提供食宿玩乐全方位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1] - 村民从传统农牧业转向文旅产业 收入结构实现多元化转变 [1] - 文旅产业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