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
搜索文档
太行山上,通村路产业路越走越宽(迈向“十五五”的发展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1-21 06:21
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山西和顺县南天池村坐落于太行山上。1条主干道、3条连接线,直达海拔1500米的村口,出山进村畅通 无阻。 曾经,通村路不好走,坡陡弯急路窄、破损严重。"村民买砖建房,运费每块贵5分钱。"南天池村党支 部书记陈宝珠回忆,想搞旅游,游客的车也开不进来,"修路是发展所需。" 2018年起,为连接县乡村道路,打造全域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山西开始建设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 旅游公路。2022年,圈马坪村至南天池村路段被纳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和顺县争取到省市县三级资金 5200万元,对道路进行提升改造:拓宽路面,从不足4米的单行道变成6.5米的双车道;增加弯道、降低 坡度,350米高差间设计45道弯;增设安全防护栏、旅游导览标识和服务驿站…… 今年6月,圈马坪村至南天池村路段改造完成,村民进城从两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上下山更快了, 村里发展驶上快车道。 南天池村主导产业是小杂粮、核桃种植和家庭养殖。"以前秋收时最怕开拖拉机,拉个玉米,常常陷进 路里,四五个人才能推出来。"村民冯良玉说,"今年不一样,拉得又多又快。" 2024年, ...
浙江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新华社· 2025-11-19 14:57
文章核心观点 - 浙江通过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以缩小“三大差距”为路径,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1] - “千万工程”历经20多年实践,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范式,并通过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打开城乡融合新通道 [1][3] - 该工程在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和美乡村、实现城乡服务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探索共同富裕体制机制提供实践经验 [1][4][8][10] 优化空间布局与城乡融合 - 借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闲置宅基地,例如湖州德清县仙潭村引入城市资本打造50余家精品民宿,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6万元 [2] - 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通过空间优化、产业联动推进县域内产业集群和资源集聚 [3] - 浙江已公布两批次87条省级发展轴,覆盖146个中心镇、581个重点村,轴域面积覆盖县域面积的46.4%,人口占县域常住人口的73.7% [5] - 发展轴作为产业轴,例如嘉兴海盐县通过黑猪特色品类打造联农机制,每头黑猪带动农民增收200元至300元,“共富工坊”吸纳劳动力1000余人,人均月增收4000余元 [4] - 发展轴作为带动轴,例如绍兴新昌县3个村组团发展,2023年片区经营性收入达260万元,较2021年增长150% [4] 打造和美乡村与产业振兴 - 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业+休闲康养”、“农业+文化”等新业态,乡宿、乡购等乡村文旅加速发展 [6] - 例如金华磐安县乌石村依托古村落资源发展近80家农家乐,提供2000多张床位 [6] - 嘉兴桐乡市崇福农创园吸引新农人创业,例如“90后”陈思冲培育的鹿角蕨一株曾卖出7万元高价 [6] - 宁波余姚市五车堰村由村集体统一整治闲置宅院,以“村中菜园”再造绿色景观,实现经济效益与乡村特色融合 [7] - 衢州龙游县溪口村通过打造幸福河湖提升村景,带动民宿、咖啡馆等业态发展,促进农户就地增收 [7] - 浙江创新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7] 城乡服务均等与民生改善 - 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例如嘉兴101路公交线路单程仅需4元,便捷城乡交通 [8] - 2024年浙江学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普及率达99%以上,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82.5岁,国民体质合格率94.3%以上 [9] - 杭州淳安县构建梯度化教育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以吸引人口集聚 [9] - 嘉兴海宁市桃园村通过组团发展升级公共服务,落地足球场、网球场等设施,三甲医院诊疗车进村,316个自然村落共享公共服务 [9]
三江口畔岁月长 花木葱茏布依村(寻找最美乡村·中寨村)
人民日报· 2025-11-19 07:11
南盘江蜿蜒奔涌,来到滇、桂、黔三省份交界处的三江口。多依河、黄泥河、南盘江在此汇入万峰湖, 这里便是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中寨村。轻舟载着晨曦驶入青山绿水的画卷,这个只有几十 户人家的布依族村寨,在悠悠岁月中,始终静谧依偎在江畔。 走进中寨村,村寨中心的大树郁郁葱葱,一幢幢装饰着民族花纹的小楼错落有致,楼前屋后花木葱茏。 中寨村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布依族文化习俗,2019年,被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村民制作彩色米饭。 朱辰松摄(人民视觉) 村民在刺绣。 毛 虹摄(人民视觉) 山水之间中寨村。 毛 虹摄(人民视觉) 三面环水的中寨村,曾经以渔为生。近年来,中寨村发展特色种植,同时以万峰湖的自然风光为底色, 以布依族文化为笔墨,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村民们撤除捕鱼网箱,转而种植油茶果、沃柑、 砂糖橘等特色农产品,发展起休闲垂钓、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如今,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日子 越过越红火。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9日 04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
聚焦三大赛道,中山市乡村青年创业大赛即将启动
南方都市报· 2025-11-15 20:57
大赛核心信息 - 大赛主题为“创享百千万·筑梦新乡村”,旨在通过赛、展、会、创四维联动搭建多维舞台 [1] - 大赛计划于2025年11月中下旬开始,2026年1月结束 [1] - 目标为树立乡村青年创业先进标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汇聚力量 [1] 赛道设置 - 设置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乡村休闲旅游三大赛道 [3][4] - 现代农业赛道鼓励围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创新,传承发展脆肉鲩、神湾菠萝、石岐鸽等土特产 [3] - 新质生产力赛道重点面向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涉及智能家电、灯饰照明等行业 [4] - 乡村休闲旅游赛道鼓励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民宿、农家乐、科普研学等新业态 [4] 激励与支持措施 - 设立“十大乡村青年创业先锋奖”10个,“网络人气奖”及“优秀视频奖”若干个 [6] - 入围复赛项目可参加创业技能培训、展示交流、投融资对接等活动 [6] - 获奖项目可获得运营诊断、战略优化、金融扶持、系统研学等赛后服务及政策支持 [6] - 获奖项目可优先推荐参加“中国创翼”“众创杯”“创青春”等主题创业比赛 [6] 参赛对象与要求 - 参赛对象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包括返乡创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 [8] - 参赛项目经营场所或工商注册地须在中山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时间应在5年内 [8] - 参赛项目须在产业示范、就业发展、人才兴乡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8] 相关青年工作基础 - 已组织超3000名大学生入镇下村,2025年提供“展翅计划”实习岗位超6000个 [7] - 组建兴乡青年联盟,凝聚超百名兴乡青年,挖掘创业案例200余个 [7] - 推出“美丽中山青春小店”品牌计划,挖掘百余个乡村青年小店 [7]
美丽河湖绘就广西荔浦乡村新画卷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3:08
河流治理战略与投资 - 公司确立“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成为造福人民的美丽幸福河湖”的目标任务,开启治河攻坚战 [1] - 公司建立“项目储备库+国债申报”机制,优先将防洪需求迫切的项目纳入国债支持范围,2024年成功争取增发国债资金8120万元,集中用于6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河流总长46.02公里 [2] - 公司累计投入3700万元,打造14公里“生态护岸”工程,采用“格宾石笼+植被固坡”的生态工艺 [1] 生态工程与防洪效益 - 生态护岸工程在加固河岸、提升防洪能力的同时,保留了河流的自然形态与生态功能 [1] - 6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保护农田6.08万亩,惠及人口3.64万人 [2] - 过去因河道淤积、岸坡坍塌导致行洪不畅,通过治理将昔日“水患之困”转化为“发展之利” [1] 文旅融合与产业发展 - 公司将荔江湾河道治理定位为综合效益工程,统筹防洪固堤、风景旅游、生态修复等多重目标,形成“一湾拥多景”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2] - 公司依托荔江国家湿地公园、滨江公园,实施“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工程,一条长约15公里的骑行绿道将多个景点串联,形成特色旅游带 [3] - 得益于河流治理,荔江湾景区、荔江国家湿地公园先后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多个河段入选“广西美丽幸福河湖” [3] 旅游经济与乡村收入 - 今年上半年,公司游客接待量达504.33万人次,同比增长11.5%;旅游总收入达67.96亿元,同比增长12.5% [3] - 一批村庄依托水美环境成为热门乡村旅游目的地,有农家乐在旺季时每月收入超过10万元 [5] - 河流治理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村民自发组织护河队,沿河学校常态化开展“保护母亲河”主题实践活动 [5]
小乡村变身“网红打卡地” 超级工程成为当地文旅新名片
央视网· 2025-10-20 19:04
项目核心数据 - 大桥全长2890米 主桥跨径1420米 桥面高度625米 在同类桥梁中位居世界第一 [3] - 通车后两岸车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左右 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5] 区域经济影响 - 大桥极大便利两岸群众 为当地带来新商机 [1][5] - 沿岸村民利用大桥景观优势 将农家乐升级为民宿 例如小花江村村民称天天有订餐 当前有10桌次日有8桌 并计划进一步扩大经营 [5] 旅游新业态发展 - 当地引入低空跳伞等新经济业态 从空中领略峡谷风光和大桥壮丽景色 [7] - 美国低空跳伞运动员表示对世界最高桥感到兴奋 计划用独特跳伞动作向世界展示贵州之美 [7]
“两山”理念是破解两个“中心主义”困境的“金钥匙”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10:13
文章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功破解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5] - 浙江余村的转型实践是“两山”理念的生动证明,展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的有效路径 [5][6] - “两山”理念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范式革命,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2] 两个“中心主义”的困境 - 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尺度,导致环境安全受威胁和生存危机 [3] - 生态中心主义主张全面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但单方削弱人类合理发展能力会导致社会发展延缓或停滞 [3] - 两种主义均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置于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中,使社会发展陷入“两难”困境 [4] “两山”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 “两山”理念提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思路,终结了两个“中心主义”的对立 [5] - 余村坚决关停石矿和水泥厂,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卖文化”,实现产业转型 [5][8] - 生态环境恢复后,余村发展漂流、农家乐等项目,带动农产品销售,村民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实惠 [6] 余村转型的启示:生态根基 -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前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8] - 政府的引导是关键前提,余村把握“天时”(浙江省“千万工程”政策)、“地利”(自然条件)和“人和”(村民民主决策)实现转型 [8] 余村转型的启示:生态转化 - 通过产业融合、业态创新、科技赋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动能 [9] - 余村关停矿山后,通过封山育林、开发竹海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和漂流等产业实现经济转化 [9] - 余村升级打造未来社区,构建全域生活圈、绿色生活态,加大产业、风貌、文化与智慧融合力度 [9] 余村转型的启示:治理保障 - 探索出“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等乡村善治模式 [10] - 建立“五议法”决策机制(党员群众建议、村党组织提议等)确保重大事项民主决策 [10] - 编制全国首个《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实现基层治理标准化 [10] 余村转型的启示:共享目标 - 让全体村民成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1] - 联动天荒坪镇及周边24个村组团发展“大余村”,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形成生态经济共同体 [11] - 实施“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新乡人”“云村民”投身乡村建设,为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11] “两山”理念的深远影响 - “两山”理念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融合中华“天人合一”智慧 [12] - 该理念既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掠夺性,又超越生态中心主义的空想性 [12] - 在承认自然内在价值的同时肯定人类合理利用自然的权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2]
南太行上风景新
人民日报· 2025-09-27 06:17
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 河南南太行地区以文旅融合为发展核心,将自然风光、红色基因与乡村资源进行整合开发[1] - 开发模式强调在保护中进行开发,使静态山水成为动态体验的载体[1] - 通过修复传统民居和引入新业态,推动游客从打卡式旅游转向深度漫游[2] 旅游产品与服务创新 - 引入滑翔伞、蹦极、亲水项目等动态体验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供给[1] - 红旗渠精神营地设计体验项目如挑扁担、抬箩筐、抡锤打钎,使红色精神可感可触[1] - 实景课堂运用330张历史图片和70件文物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度提升并自发整理出3万字修渠人口述史[2] - 红色文旅通过实景与创意在新乡郭亮村、焦作赵庄村、济源文化场馆等多地以新形式表达[2] 市场表现与游客增长 - 林州今年已吸引研学游客近百万人次,同比增长11.3%[2] - 济源南坪古村的民宿在假日期间顾客盈门[2] 乡村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 - 村民通过农家乐在旺季一天能接待20多桌客人,月收入超过2万元[3] - 手工艺人工坊订单饱满,上半年收入增加4万多元[3] - 老房改造为民宿后,村民作为管理员每月工资3800元并有年底分红[3] - 村民年人均文旅收入达到3.6万元,比改造前增长3倍多[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济源自2019年起修复70多座传统民居,打造十八院民宿并引入陶艺、茶艺等业态[2]
河南整合太行山文旅资源 南太行上风景新
人民日报· 2025-09-27 05:43
南太行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 河南以文旅融合为钥匙 串起自然风光 红色基因与乡村资源 在保护中开发南太行[1] - 立足南太行雄 奇 秀 险 幽的资源特质 让静态山水成为动态体验的载体 例如滑翔伞 蹦极 亲水项目等[1] 红色旅游与研学市场发展 - 红旗渠精神营地通过设计挑扁担 抬箩筐 抡锤打钎等体验项目让红色精神可感可触[1] - 实景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 有学生体验后自发整理出3万字修渠人口述史[2] - 今年以来林州已吸引研学游客近百万人次 同比增长11.3%[2] - 南太行红色文旅通过实景与创意在新乡郭亮村 焦作赵庄村 济源文化场馆等地进行新表达[2] 乡村资源开发与民宿经济 - 济源走好保护+开发之路 修复70多座传统民居 打造十八院民宿 引入陶艺 茶艺等 使游客从打卡即走变为深度漫游[2] - 村民年人均文旅收入达到3.6万元 比改造前增长3倍多[3] - 村民酒艳香的农家乐旺季一天接待20多桌 月收入超2万元 手艺人高华飞的陶艺工坊上半年多挣4万多元 村民刘燕作为民宿管理员月工资3800元并有分红[3] 项目与景点具体案例 - 安阳林州市魏家庄村发展滑翔伞项目[1] - 新乡宝泉崖天下有蹦极和太行山蓝眼泪亲水项目 鹤壁云梦山 焦作云台山丹霞地貌与云海辉映[1]
茂名高州率先探索投建运一体化模式 小地块拼出产业发展全景图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15 15:44
文章核心观点 - 高州市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创新供地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乡村经济振兴 [1][2][6] 土地整合与现代农业产业园 - 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分散土地整合为辐射4个镇、带动7000多户农户的核心产区 [1] - 园区内建起全自动加工中心,稻米经过18道工序后热销粤港澳大湾区,身价翻了几番 [1] - 推广水稻种植全托管模式,使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快车 [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未来社区建设 - 高州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在全省率先探索投建运一体化新模式,案例入选全省基层改革典型案例 [1] - 二期整治规划覆盖7个镇,建设1个万亩方、10个千亩方、16个百亩方项目,总投资超35亿元 [2][3] - 在石鼓镇南茂坡村打造粤西首个农村未来社区,3条自然村85户村民迁入新居,社区占地96.79亩并配套数字化服务中心 [2] 创新投融资与运营模式 - 采用"F+EPC+O"模式,即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由政府资金撬动,国企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实现风险共担和全程合作 [3] - 该模式避免政府投资项目"建完就走"导致的设施闲置问题,保障项目可持续推进 [3] - 一期镇江镇"万亩方"项目已见成效,187栋民房外立面翻新,2.3公里碧道建成,未来将引入游船、民宿等业态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 [3] 点状供地政策与特色产业发展 - 通过"点状供地"政策挂牌出让柏桥村29.37亩土地,打造荔枝产业集聚区 [5] - 集聚区建设甜蜜蜜酒店、知青饭堂等设施,提供超100个就业岗位,年营业收入约3000万元,助力柏桥村成为"亿元村" [5] - 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开业后首月吸引游客超130万人次,带动村平日客流增长超六成,节假日激增三四倍 [5] - 点状供地模式针对30亩以下零星地块,适合乡村产业分散多元的特点,正在其他镇复制推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