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辅助驾驶系统
搜索文档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昨开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22:41
行业共识与核心观点 - 机器驾驶相比人类具有严格遵循法规、不受生理情绪影响、数据驱动与持续进化等优势,但也存在应对长尾场景能力不足、感知认知局限及黑箱效应等固有局限 [1] - 智能化浪潮重构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人工智能已从技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 [3] - 安全是智能驾驶发展的首要前提,需通过技术进步充分证明机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 [3] - 行业共识是将智能驾驶安全性放在首位,安全是重中之重,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 [4] 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 国家层面在智能辅助驾驶强制标准的制定上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标准将有力规范市场发展 [4] - 若强制标准落地并有效执行,中国的智能辅助标准可能成为全球最先进,引领全球安全发展 [4] -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L3级自动驾驶准入管理试点范围扩大,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 [9] 企业战略与投入 - 小米集团在组合辅助驾驶方面第一期总投入57.9亿元,智能驾驶专属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 [6] - 蔚来公司认为自动驾驶的终极使命是解放精力和减少事故,当前阶段应将减少事故作为第一优先事项 [6] - 地平线公司已交付超过1000万辆车的辅助驾驶系统,强调在自动驾驶领域需有敬畏之心,逐步搭建量产经验并积累数据 [7][8] - 吉利控股集团认为智能网联技术必须以保障用户安全利益为前提,应解决用户真实场景痛点,让用户感受到便利与安全 [4]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进程 - 当前组合辅助驾驶系统是行业焦点,发展迅速,体验和安全性大幅提升 [5] - 随着新政策法规落地,L3、L4级自动驾驶试点将增多,大众出行将变得更便利和安全 [5] - 2025年以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迎来关键转折点,车企正加速推进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落地与应用 [3][9] - 技术的进步需确保安全底线,但不能因噎废食停止发展,安全与创新之间可以平衡 [9]
安全是重中之重!行业大咖热议智驾未来发展趋势:不能“因噎废食”,停止智驾技术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20:49
机器驾驶的优势与局限 - 机器驾驶具有严格遵循法规、不受生理情绪影响、数据驱动与持续进化三大优势[1] - 机器驾驶存在应对长尾场景能力不足、感知与认知有局限、黑箱效应带来不可控风险等固有局限[1] 智能化对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人工智能已从技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1] - 智能化浪潮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1] - 中国汽车产业应在保障安全前提下科学有序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落地[1] 安全的核心地位 - 安全是智能驾驶的重中之重,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2] - 技术进步需证明机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才可行[1] - 技术的进步要确保安全作为底线,但不能因噎废食停止发展[5] 行业标准与政策进展 - 国家层面在智能辅助驾驶强标制定上做了很多工作,强标落地后中国标准可能全球最先进[2] -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实施与L3级自动驾驶准入管理试点范围扩大[5] - 随着新政策法规落地,L3、L4试点会越来越多[2] 企业战略与投入 - 小米在组合辅助驾驶方面第一期总投入57.9亿元,智能驾驶专属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3] - 地平线已交付超过1000万辆车的辅助驾驶系统,强调要有敬畏之心[4] - 蔚来将减少事故作为自动驾驶的第一优先事项,在此基础上解放精力[3] 技术发展理念 - 智能网联技术不应停留在概念和参数上,而应解决用户真实场景痛点[2] - 组合辅助驾驶系统是行业共同关注焦点,体验和安全性在大幅提升[2] - 创新与安全之间可以平衡,扎实向前做则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不会遥远[5] 商业化落地进展 - 2025年以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迎来关键转折点[1] - 车企加速推进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落地与应用[5] - 自动驾驶的终极使命在于解放精力和减少事故[3]
小米集团雷军:组合辅助驾驶安全性正大幅提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8:46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上半场的电动化已初步完成,下半场的智能化正在逐步深入 [1] - 智能化创新技术正在重塑汽车的产品定义、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 [1] - 组合辅助驾驶系统是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发展非常快,体验和安全性正在大幅度提升 [1] - 随着新政策法规逐步落地,L3、L4试点将越来越多,大众出行将变得更便利和安全 [1] 公司战略与投入 - 小米在组合辅助驾驶方面坚持不断加大投入,第一期总投入57.9亿元 [1] - 小米智能驾驶专属的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 [1]
600平方公里“车路云”勾画“智慧之城”
金融时报· 2025-06-25 11:16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 - 自动驾驶技术达到L4级的接驳车可实现车端、云端、路侧信息实时交互,配备硬件冗余系统确保安全 [2] - 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67.8%,较2023年提升12.5个百分点 [2] - 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预计接近万亿元,2030年L3及以上ADAS渗透率或达35% [3] 北京市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 - 北京市实现600平方公里路侧基础设施智能化部署,覆盖1600个全息路口,建成"车路云一体化"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 [4] - 示范区从1.0阶段双向10公里道路扩展至3.0阶段600平方公里,落地八大应用场景包括自动驾驶乘用车、无人配送等 [5] - 大兴国际机场2024年初开放常态化自动驾驶接驳服务 [5] 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应用 -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精确的图、可靠的网、实时的云"五大体系融合多元数据,支撑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7] - 示范区定义"多感合一"智能网联标准路口,部署1000余套车载单元,测试里程超3800万公里 [7] - 电子地图突破传统导航边界,以高精度空间底座支撑多场景协同需求 [7] 产业政策与研发投入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3] - 创新中心年均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50%,聚焦车规级开源开放"车路云一体化"共性技术平台 [8] - 智能网联汽车在顶层设计、技术研发等领域形成与国际并跑趋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