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继电保护装置
icon
搜索文档
四方股份(601126):二次设备领军者,源网荷储筑空间
华泰证券· 2025-06-30 20:4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四方股份并给予“买入”评级,给予2025年20XPE,目标价20.2元 [1][6][9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为国内电网二次设备行业领军者,技术积淀深厚,网内基本盘业务稳定增长,网外业务有望打开市场空间 [15] - 近年来ROE持续攀升,现金流表现亮眼,股息率连续3年维持在4.2%以上,预计2025年股息率有望达5.0% [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二次设备领军企业,行稳致远技术相承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由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杨奇逊创办于1994年,长期深耕智慧发电及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0多个省区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21] - 2018 - 2024年营收CAGR达到11.8%,显著快于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增速的1.9%;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9.51亿元,同比增长20.86%;2025年Q1实现营业收入18.28亿元,同比增长18.34% [22] - 截至2025年Q1,第一大股东为四方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2.06%;实控人为杨奇逊院士和王绪昭教授;管理团队电力行业经验丰富,学术背景深厚 [26] 主网二次基本盘稳固,份额呈现提升趋势 - 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加速推进,预计2024 - 2026年主网整体投资CAGR有望达10.1%,“十五五”期间年均订单规模有望达约460亿元,相比2020 - 2024年年均中标金额提升182% [29] - 二次设备技术壁垒较高,国内输变电市场份额集中,主要供应商合计占比超8成,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近年来份额稳中有升,2025年1 - 2批国网输变电设备招标中,二次设备累计中标金额同比增速35.0%,超整体招标金额增速的17.5%,中标份额达16.2%,位列国内第二 [31] - 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四方AI大模型矩阵,已应用于特高压智能巡视等场景,巩固和加强技术优势及行业地位 [34] 配网投资有望提速,智能化带动二次设备需求提升 - 全国多地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网受阻,配网扩容与智能化需求急迫,预计配网投资2024 - 2030年期间CAGR有望达6.4% [35][36] - 当前配网自动化覆盖率较高,主站、子站市场相对集中,配电终端市场格局分散;配网需向智能配电网迈进,“四可”要求带动二次设备需求提升 [39][40] - 国网集采带来国网区域市占份额提升机会,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持续扩大一次装备产品规模,2024年配网业务订单增速约10%,实际中标增速更高 [43] 海风与大基地领域稳居前列,传统能源保持稳增 - 看好风电结构性受益于新型电力系统推进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25年陆风/海风新增装机同比+23%/+114% [44]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在海上风电、风光大基地等细分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2025年以来新能源领域订单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48] - 火电、水电作为传统能源主力保持平稳增长,向灵活性电源转型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调节能力支撑;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在火电、水电、核电领域均有布局,业务收入有望稳步增长 [49][53] 源网荷储有望打开用户侧空间,全栈能力优势显著 - 源网荷储成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支撑,政策推动其从示范性项目向系统性配置转型,延伸至微电网等 [56] - 随着源网荷储渗透到更多应用场景,监测调控系统规模或将呈指数级增长,其高效运行技术要求全面且难度较大 [59][60]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覆盖产业链全栈技术,能提供全系列二次产品及解决方案,项目经验丰富,应用场景多样化 [66] 电力电子技术领先,新品类新策略顺利出海 - 电力电子产品涵盖电能质量治理等多类产品,电能质量治理方面SVG产品优势明显,2024年中标单体容量最大项目,海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 [68] - 构网型产品丰富,技术行业领先,需求有望伴随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快速提升,已在多个工程项目中实现应用 [69] - 2024年开始坚定拓展海外业务,海外订单规模高增,预计伴随资源投入增加,海外收入与订单规模有望快速增长 [72] 现金流与股息率优异,ROE持续高升 - 股利支付率自2019年开始均超70%,股息率连续3年维持在4.2%以上,预计2025年股息率可达5.0% [77] - 现金流管理良好,截至2025Q1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39.22亿元;2019 - 2024年人均创利、人均创收、人均薪资提升幅度分别达72.6%、49.3%、48.2%,期间费用率大幅下降 [77][80] - 2019 - 2024年ROE从4.76%稳步提升至16.25%,主要得益于销售净利率和权益乘数的显著提升,预计2025 - 2027年ROE水平有望进一步攀升 [8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3.16、98.10、114.56亿元,同比增长19.64%、17.97%、16.78%;归母净利润为8.45、9.88、11.50亿元,同比增长18.09%、16.93%、16.40% [88] - 业务主要分为电网自动化、电厂及工业自动化等四项,预计2025 - 2027年电网自动化板块收入增速为13.1%、12.6%、12.6%,电厂及工业自动化板块收入增速达24.2%、22.0%、20.0% [89][94][95] - 选取国电南瑞等作为可比公司,截至2025年6月27日,可比公司2025年一致性预期平均PE为19.3倍,考虑到公司用电侧业务增长空间及股息率较高,给予2025年20倍PE,目标价20.2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97]
全国道德模范国家电网黄新民:敬业奉献匠心创效
中国能源网· 2025-06-09 15:28
人物背景 - 黄新民是国网新疆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变电二次运检一班技术员,扎根继电保护一线29年[1] - 他组织实施87项创新课题研究,8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管理创新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 - 拥有"仅凭人眼扫视保护屏接线就能找出变电站保护屏接线错误"的专业技能[1] 专业成就 - 1998年带领团队翻译2000多页全英文继电保护装置说明书,编写中文版安装操作手册并标注80多处易错点[2][4] - 2006年在220千伏钢东变电站改造中,优化保护逻辑使单体调试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5小时,整体工期缩短37.5%[4] - 2024年在220千伏三宫变电站改造中创新"可视化电缆清册图"工作法,使二次回路接线正确率从75%提升至100%[6][7] - 累计实施3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专利1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5篇[7] 技术创新 - 发现110千伏南门变电站远动装置IP地址配置错误,解决异常告警问题并形成教学案例[5] - 开发随身记录工作法,详细记录设备故障原因及消缺过程[5] - 提出"工培一体""劳模讲堂""工程大练兵"等新型培训模式[10] 人才培养 - 2011年成立"黄新民创新工作室",开展百余项技术创新项目[8] - 带领的QC小组连续三年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8] - 培养出6名国网新疆电力"雏鹰"人才、32名行业专家、2名公司"首席员工"[10] - 采用"望闻问切"实践教学法传授继电保护操作技能[10]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央地发力解决“不会转”等难点
第一财经· 2025-04-27 20:16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1] - 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1] - 一季度数字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制造业企业采购数字技术金额同比增长8.7% [1]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由概念普及向规模化推广演进,企业"不愿转"问题初步解决 [1] - 大部分企业面临转型需求不明确、路径不清晰、解决方案不成熟等问题,"不会转"成为关键堵点 [1] 数字化转型成效 - 国网电科院智能制造车间16条全自动板件生产线高效运转,每分钟可下线1块高精度板件 [3] - 沈铸所熔模精密铸造型壳制备数字化生产车间实现机械臂精准操作 [3] - 哈电集团去年建成4个数字化车间、1条数字化产线和8个数字化单元,数字化投入同比增长63% [3] - 哈电集团实现产能平均提升1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3] - 水轮机转轮水力研发周期缩减一半,成本降低一半 [4] 企业转型差异 - 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强烈,积极打造平台连接上下游企业 [4] - 中小企业被数字化技术门槛较高、成本较高等困扰 [4] - 中小企业硬件设备改造有限、软件应用覆盖率不高,技术基础薄弱 [4] - 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投入回报不确定性高,存在顾虑 [4] 政策支持 - 工信部出台《"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等多个行动计划 [6] - 去年5月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分行业分领域挖掘典型场景 [6] - 12月发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引导企业制定转型规划 [6] - 印发电力装备、轻工、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6] - 广东省计划到2025年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 [6] 地方实践 - 广东省探索"单点突破"和"链式改造"模式,培育300多个标杆示范企业 [7] - 安徽省推出"免申即享"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涵盖生产制造等多项功能 [7] - 安徽省对3万家中小企业每家免费发放1万元数字化消费券 [7] - 建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重点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改造 [7] - 建议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细分领域大模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