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课程
搜索文档
【铜川】文化润民 让幸福可感可及
陕西日报· 2025-11-05 08:09
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铜川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满足群众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 [1] - 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持续推进,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1] - 文化活动开展遵循“群众在哪里,文化就要送到哪里”的原则 [1] 老年大学运营模式与成效 - 铜川市老年大学推出“基础—研习—团队”培育模式,学员可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各阶段兴趣班 [2] - 该模式为学员建立完整培训模式,并使艺术活动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 技艺成熟的学员被吸纳进各类团队,在社区文艺活动中表演节目,加深成员间友谊 [2] - 今年以来共开设91个兴趣班,涵盖剪纸、书法、朗诵、葫芦丝等32个专业 [2] - 报名学员达1700余人次,以大学为平台组成的文艺团体多次在市区县文艺活动中亮相 [2] - 未来计划继续开设更多特色课程,引进师资力量,提升老年群体文化体验 [2] 校园兴趣班发展状况 - 铜川阳光中学社团活动多样,包括围棋、国画、书法等老牌兴趣班以及纸浆画等新创兴趣班 [3] - 学校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指导老师,由学校出资提供社团活动经费 [3] - 目前学校三分之一的学生都参加了社团活动 [3] - 学校已开展多场传统节日校园社团活动,并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文艺演出 [3] “全民美育课堂”品牌活动 - 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推出“全民美育课堂”品牌活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 [4] - 活动以馆内师资为基础,遴选社会各界优秀文化志愿者作为美育导师 [4] - 根据群众需求开展“点单式”免费艺术培训,满足开班标准即配备专业指导老师 [4] - 目前铜川市已成立10余个“全民美育课堂”,涵盖戏曲、舞蹈、泥塑、书法等门类 [4] - 课堂大多设在小区附近,方便群众就近参与 [4] - 未来计划持续发挥馆内人员及志愿者作用,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合作,充实师资队伍,建设更多课堂 [5]
绘好老有所学新图景(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03
老年教育行业现状 - 截至2024年末全国老年大学约10.5万所 线上线下学员约3000万人 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 供需缺口显著[1] - 行业存在虚假宣传 课程质量参差 部分课堂沦为产品推销场所等乱象[1] - 老年人核心需求不仅是学习知识 更注重社交乐趣与自我实现[1] 市场需求特征 - 老年人偏好时间灵活 氛围宽松的分享类课程 对高强度学习接受度低[2] - 价格敏感度高 倾向公益课程 但优质付费课程仍有市场[2] - 线上教育需兼顾文化深度与时尚感 通过趣味交互提升体验[3] 供给端创新实践 - 场所整合:山东青岛将老年学校与托幼机构打包运营 实现老幼共处与成本优化[2] - 师资开发:浙江景宁建立银发师资库 返聘退休教师授课 低龄老人担任助教[2] - 商业模式:部分企业延伸为养老综合体 结合研学 康养等服务实现多元创收[3] - 教学创新:开辟社区课堂+社团交流+志愿反哺的三重课堂模式[3] 行业发展路径 - 需强化监管 完善办学规范 严审授课资质 打击坑老套路[3] - 通过短视频等媒介开展防骗普法 提升老年人风险意识[3] -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护老联盟 保障行业健康发展[3][4] 行业定位与前景 - 兼具夕阳事业与朝阳产业双重属性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需平衡[4] - 未来需持续开拓教育资源 细化适老服务 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4]
新华网财经观察丨“一课难求”的老年大学
新华网· 2025-06-27 09:50
老年大学市场需求 - 老年大学课程报名火爆,一分钟内热门课程即被抢空,反映出强烈的市场需求[1] - 65岁学员通过老年大学掌握了AI剧本创作、视频制作等技能,实现从编剧到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1] - 学员核心诉求包括"交朋友"和"学知识",社交与精神文化需求显著[1][3] - 60后"活跃老人"需求从生存保障转向生活品质提升与自我价值实现[3] - 全国老年大学注册学员超2000万,但65岁以上人口达2.1亿,供需缺口明显[8] 课程设置与教学创新 - 课程涵盖传统舞蹈、声乐及AI应用、咖啡制作等新兴领域,但传统文娱课程仍占80%以上[4] - 信息技术课程覆盖率超50%,医学/文学类课程达40%,课程向智能性、知识性拓展[6] - 广西老年大学因AI短期班反响热烈,计划2025年开设长期班并招聘专职教师[5] - 80%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56.77%设计算机教室,28.69%配备专业录播室[7] - 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如书法课增加作品讨论环节以适配老年人学习习惯[7] 行业供给结构 - 全国7.6万所老年大学中85.36%为政府办学,民营机构占比低[9] - 县域及乡村市场覆盖率不足,99%教师为兼职,财政资金限制扩张[9] - 仅山东、河北等少数省份建成省-村五级老年教育网络[9] 新兴商业模式 - 市场化机构如"夕阳妈妈"通过小班课、短期课程填补公办资源缺口[10] - "康养学游"模式融合教育、旅游、康养,已在宁夏、上海等地落地[10] - 民办机构采用"差异化+轻资产"路线,整合医疗、农业等多方资源[10] - 公办与民办合作可降低风险,尤其在游学领域能拓展市场[12]
老年学堂进社区 这样的银龄生活有点“潮”
央视网· 2025-06-04 13:58
人口结构与老年教育需求 - 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2% [1] - 老年人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增长,老年教育成为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 [1] 国家老年大学发展现状 - 国家老年大学直属学院2024年春季学期开设127个教学班,同比新增60多个班,学员新增近1200人次 [4] - 教学时段从每天2个增至3个,新增主动健康、传统文化、数字素养等特色课程 [4] - 海南分部增设11个班级,新增琼剧唱腔、儋州调声等非遗课程 [6] - 厦门分部新校区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70多间教室可容纳3000名学员,2024-2025学年开设163门课程,学员达1.3万多人次 [6] 线上教育平台与用户规模 - 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1.5万名专家师资,注册用户超1000万人 [8] 商业模式与收费体系 - 公办与民办老年大学并存,国家老年大学北京魏公村校区按课程等级收费:初级班600元/学期、中级班800元、高级班1200元 [9] - 社区课程定价远低于市场价,例如锣鼓课3节课仅收费29.9元 [16] 社区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 - 厦门老年大学与养老机构共建学堂,累计开展800课时教学,提升服务满意度并带动入住率 [12] - 烟台社区通过调研1600名老人需求,开设面点制作、AI智能应用等10多门课程,每日4节课 [14][16] 教育衍生经济价值 - 烟台社区老人通过锣鼓表演在五一假期创收500多元/人 [18] - 胶东花饽饽培训课激发老年人创业意愿,计划联合经营小店 [18] - 社区"银龄书苑"平台既满足精神需求,又激活银发经济内生动力 [20]
引诱贷款交费、无办学许可……假“老年大学”群里全是托儿
北京晚报· 2025-03-24 15:09
虚假"老年大学"运营模式 - 机构以免费体验课吸引老年人报名 随后在第四节课转为推销高价正式课程 原价12000元课程以2980元"特价"促销并声称仅限200个名额[4] - 采用录播课程冒充直播 通过固定话术制造优惠名额紧张氛围 并在微信群安排"托儿"发布虚假报名截图和付款证明诱导消费[4][5][7] - 明确鼓励老年人使用花呗或信用卡等贷款方式支付课程费用 群内"托儿"会配合强调贷款支付方式以强化诱导效果[4][7] 机构资质与监管问题 - 这些自称"老年大学"的实体实际注册为"中老年文娱俱乐部"或"退休俱乐部"等企业 缺乏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7][8][9] - 经东城区教委系统查询确认 该类机构未出现在成人培训机构名录中 属于无证经营状态[9] - 目前缺乏统一的老年大学查询平台 北京市教委官网仅公示一所民办老年教育机构 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平台也未收录老年大学信息[8][11] 正规老年教育市场参照 - 正规公立老年大学课程价格显著低于虚假机构 例如北京老年开放大学8节课程定价仅320-480元 而虚假机构单节课收费达200元[7] - 正规机构主要通过区教委主办(如西城区老年开放大学)或文化系统主办(如西城区老年大学) 招生信息发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或专属平台[12] - 国家老年大学官网提供免费在线课程资源 涵盖健康 艺术 智能手机应用等实用领域 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也开设"老年学堂"提供线下课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