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
搜索文档
国家老年大学开展学员健康主题研学行
中国经济网· 2025-10-30 14:35
活动概述 - 国家老年大学组织学员在桂林开展健康主题的“研学游”活动,由资深太极教师带队,共有20余名新老学员参与 [1] - 活动内容包括在漓江畔练习太极、泛舟漓江以及在侗天宫演艺厅进行汇报演出 [1] - 此次活动是公司在桂林首次开展的健康主题活动,也是首次系统性开展研学游活动 [1] 活动影响与意义 - 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银龄人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养老生活方式 [1] - 此类活动未来将引领多元化老年教育的实践路线 [1] - 活动拉动了银龄文旅消费的新热潮 [1]
扩容增量、提质增效,多地推进老年教育
新华网· 2025-10-28 10:55
文章核心观点 - 多地正通过法治保障、供给建设和数字赋能等多措并举推进老年教育扩容增量、提质增效 [1] - 行业下一步将继续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完善网络、丰富供给、创新模式以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2] 法治保障 - 安徽省人大开展老年教育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以探索规范发展的法规依据 [1] - 上海印发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江苏常州执行"十四五"老年教育发展规划以探索制度保障 [1] - 行业尝试建立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1] 供给建设 - 上海形成市—区—街镇—居村四级老年教育机构为主体 多方参与为补充的供给体系 [1] - 安徽在89所高校成立老年大学 各级各类18000余所老年学校实现市县全覆盖 [1] - 浙江湖州多部门成立老年教育联盟 整合利用村社公共场地拓展办学空间以满足基层农村需求 [1] 数字赋能 - 福建开放大学开展全省老年教育大数据实时采集、监测、挖掘与分析 每年发布发展报告 [1] - 一些地区开设内容丰富的老年"云课堂" 搭建健康、艺术等主题线上组班课程 [1] - 行业提供PC端、移动端、大屏端(TV端)多终端访问服务以支持高质量发展 [1]
2025年广州市银龄学堂启动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09:00
活动启动与模式 - 2025年广州市银龄学堂于15日正式启动并举行“开学第一课”活动 [1] - 该学堂采用全方位、广覆盖、多联动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1] - 平台定位为开放共享、公益普惠的老年学习平台,旨在助力老年群体随时随地可学可体验 [1] 核心课程与讲座内容 - “开学第一课”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主讲,主题为“重视听觉关怀,改善人居声环境” [2] - 课程阐释声音与听觉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并剖析噪声危害及改善措施 [2] -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汪国平分享“天使之吻番茄苗”研究成果,并提供阳台种植简化指南 [2] 互动体验与集市活动 - 华南理工大学长者乐园内的银龄集市设有智能健康体验站、智慧安居展示、银龄健康义诊等特色摊位 [2] - 活动提供健康监测仪器试用、适老化家居方案咨询、医疗问诊等服务 [2] - 现场设有书香流转传承站的闲置书籍交换活动,并有国家老年大学学员代表进行文艺表演 [2] 未来规划与发展方向 - 未来将持续优化健康养生、智能技术、文化艺术、生活技能等多元化课程体系 [3] - 目标是将该学堂打造成为长者欢迎、民众满意、社会认可的民生品牌 [3] - 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为老年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3]
经费紧张、师资短缺、场地受限,社区老年大学如何持续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2 12:14
社区老年大学需求与现状 - 老年人对"老有所学"需求日益增长,社区老年大学成为银发群体点亮晚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人气颇高[1] - 南新园社区老年大学新学期报名人数超过180人,甚至有居民跨越数公里赶来上课[7] - 社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21%,老年人渴望通过学习丰富精神世界,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13] 社区老年大学运营模式 - 课程设置丰富,每周二至周五开设国画、合唱、书法、西画、京剧、工笔、舞蹈等课程[7] - 学费极具吸引力,书法、国画、西画等课程一学期仅收60元,京剧、舞蹈、合唱等课程免费[8] - 自2004年开办以来已默默耕耘21年,累计培养了4000余名学员[8] 社区老年大学面临困境 - 普遍面临经费紧张、师资短缺、场地受限等现实困境[1] - 每年运营成本约七八万元,学费收入仅能覆盖材料费,运营开支全靠社区党群服务经费补贴[9] - 教师每月仅获400元补贴,课时费约100元/次,远低于市场培训机构数百元的报酬水平[9][10] - 缺乏独立教学场地,只能借用居委会会议室开展教学,导致部分课程因场地有限而停办[12] 社区老年大学创新探索 - 通过"向内挖掘能人"方式缓解师资不足,邀请社区内具备专业特长的居民走上讲台[14][15][18] - 通过"向外链接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延庆区职业学院签订共建协议,选派教师"送学上门"[17][22] - 建立居民自治模式,设立班委让有经验的学员担任班长,负责课堂管理和组织工作[20] - 搭建成果展示平台,与首都图书馆等合作举办书画展,组织学员参与文艺演出[22] 社区老年大学社会价值 - 不仅是老年人培养兴趣的课堂,更是社区凝聚人心、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纽带"[23] - 培养了一批社区文艺骨干,积极投身社区活动、促进邻里和谐,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14] - 学员通过学习实现了艺术梦,作品多次参展并成功售出,个人审美和心态得到提升[7][14]
开学季“银发学员”来报到
杭州日报· 2025-09-11 10:15
社区老年教育服务 - 大运河老年学堂秋季班正式开课,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学员开启一周七天不重样的课程生活 [1] - 秋季班共推出17门特色课程,覆盖健康养生、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内容 [1] - 课程招收学员超220人次,开展教学达200余课次,满足不同老人的兴趣需求 [1] 课程体系与运营模式 - 学堂开设“运舞飞扬”、“泽艺书画”、“锦乐天籁”、“盛合手作”、“宸悦家康”五大课程类别,涵盖健康养生、书法摄影、器乐戏曲、手工编织、舞蹈声乐等多个方向 [2] - 课程按春、秋两季开班,每年3月与9月开班授课,方便老人长期学习 [2] - 通过整合老年大学、社区学院及民间艺人等多方师资,构建覆盖广泛、品类清晰的课程体系 [2] 服务特色与用户反馈 - 秋季班新增曳步舞、非洲鼓、电吹管等“新潮课程” [1] - 学员可通过上课攒“享学积分”,凭积分存折兑换实用奖品,提升上课积极性 [1] - 学堂为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平台,解决了老年社团“散养”的问题 [2]
常州出台十条新政激发老年教育市场活力
江南时报· 2025-08-19 16:50
政策框架 - 通过10项创新举措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 [1] - 从准入机制、资源整合、数字赋能三个维度破解供给不足问题 [1] 准入机制创新 - 推行一窗通办审批服务简化机构设立流程 [2] - 允许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通过资金投入、场地置换方式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 [2] - 首次明确支持营利性机构实施股权激励以增强办学内生动力 [2] 资源整合措施 - 系统性整合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开展嵌入式教学 [3] - 鼓励改造闲置办公场所和商业综合体形成15分钟银龄学习圈 [3] - 预计2025年底前释放5万平方米存量空间用于老年教育 [3] 数字化生态建设 - 要求公办机构向民办开放课程资源库并联合开发适老化数字课程 [4] - 建立全市统一师资池实现优秀教师跨机构流动 [4] - 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校企合作开发智能康养、数字反诈等特色课程 [4] - 所有优质课程接入常州终身学习云平台 [4]
新加坡、意大利、德国探索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发展老年教育 丰富银发生活(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7-25 06:18
新加坡老年教育发展 -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2014年12.4%增长至2024年19.9%,预计2030年达24.1% [1] - 政府2015年投资30亿新加坡元推出"幸福老龄化行动计划",2023年更新计划,重点支持老年人学习 [1] - 全国乐龄学苑与多所大学及机构合作,提供1000多种课程,涵盖信息科技、商业金融、艺术设计等传统学科及生活技能科目 [2] - 活跃乐龄理事会2023年推出教学指导方针,与100所学校和志愿者组织合作开展跨代学习计划 [2] - 案例显示老年人通过课程掌握新技能并创业,如68岁学员开设网店取得业绩 [2] - 研究指出老年教育可减少孤独感,激发潜能参与社会创新 [3] 意大利老年教育模式 - 65岁以上人口占比24.3%,80岁以上占7.8%,平均年龄46.5岁 [4] - 老年大学协会拥有330家会员单位,8万名会员,课程以语言文化为主,含人工智能等前沿内容 [4] - 社区中心及社会组织提供考古、环保等志愿活动,新法案鼓励高校开展老年教育课程 [5] 德国老年教育体系 - 65岁以上人口占比22.4%,2022-2023学年德国大学60岁以上旁听生达1.25万人 [5] - 法兰克福大学"第三年龄学院"服务2700名60岁以上学员,提供数百门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 [6] - 高校提供正式学位教育,其他机构如老人学院侧重实用技能,政府推出"数字天使"项目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 [6]
绘好老有所学新图景(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03
老年教育行业现状 - 截至2024年末全国老年大学约10.5万所 线上线下学员约3000万人 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 供需缺口显著[1] - 行业存在虚假宣传 课程质量参差 部分课堂沦为产品推销场所等乱象[1] - 老年人核心需求不仅是学习知识 更注重社交乐趣与自我实现[1] 市场需求特征 - 老年人偏好时间灵活 氛围宽松的分享类课程 对高强度学习接受度低[2] - 价格敏感度高 倾向公益课程 但优质付费课程仍有市场[2] - 线上教育需兼顾文化深度与时尚感 通过趣味交互提升体验[3] 供给端创新实践 - 场所整合:山东青岛将老年学校与托幼机构打包运营 实现老幼共处与成本优化[2] - 师资开发:浙江景宁建立银发师资库 返聘退休教师授课 低龄老人担任助教[2] - 商业模式:部分企业延伸为养老综合体 结合研学 康养等服务实现多元创收[3] - 教学创新:开辟社区课堂+社团交流+志愿反哺的三重课堂模式[3] 行业发展路径 - 需强化监管 完善办学规范 严审授课资质 打击坑老套路[3] - 通过短视频等媒介开展防骗普法 提升老年人风险意识[3] -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护老联盟 保障行业健康发展[3][4] 行业定位与前景 - 兼具夕阳事业与朝阳产业双重属性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需平衡[4] - 未来需持续开拓教育资源 细化适老服务 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4]
新华网财经观察丨“一课难求”的老年大学
新华网· 2025-06-27 09:50
老年大学市场需求 - 老年大学课程报名火爆,一分钟内热门课程即被抢空,反映出强烈的市场需求[1] - 65岁学员通过老年大学掌握了AI剧本创作、视频制作等技能,实现从编剧到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1] - 学员核心诉求包括"交朋友"和"学知识",社交与精神文化需求显著[1][3] - 60后"活跃老人"需求从生存保障转向生活品质提升与自我价值实现[3] - 全国老年大学注册学员超2000万,但65岁以上人口达2.1亿,供需缺口明显[8] 课程设置与教学创新 - 课程涵盖传统舞蹈、声乐及AI应用、咖啡制作等新兴领域,但传统文娱课程仍占80%以上[4] - 信息技术课程覆盖率超50%,医学/文学类课程达40%,课程向智能性、知识性拓展[6] - 广西老年大学因AI短期班反响热烈,计划2025年开设长期班并招聘专职教师[5] - 80%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56.77%设计算机教室,28.69%配备专业录播室[7] - 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如书法课增加作品讨论环节以适配老年人学习习惯[7] 行业供给结构 - 全国7.6万所老年大学中85.36%为政府办学,民营机构占比低[9] - 县域及乡村市场覆盖率不足,99%教师为兼职,财政资金限制扩张[9] - 仅山东、河北等少数省份建成省-村五级老年教育网络[9] 新兴商业模式 - 市场化机构如"夕阳妈妈"通过小班课、短期课程填补公办资源缺口[10] - "康养学游"模式融合教育、旅游、康养,已在宁夏、上海等地落地[10] - 民办机构采用"差异化+轻资产"路线,整合医疗、农业等多方资源[10] - 公办与民办合作可降低风险,尤其在游学领域能拓展市场[12]
全市近213万老人!广州老年人口数据出炉,这个区最多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15:20
人口老龄化数据 - 广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92万人,占户籍人口19.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2.2个百分点 [3] -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0.24万人,占户籍人口2.81%,较2023年上升0.04个百分点 [4] - 60~69周岁低龄老年人口占比53.58%,老年抚养系数33.2%(60岁+/劳动人口),65岁+抚养比21.6% [3] - 60岁及以上流动人口74.87万人,集中分布于番禺(14.06万)、白云(13.37万)、天河(9.08万)三区 [3] 养老服务设施 -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养老机构297个,床位60144张(护理型占比93%) [5][6] - 建成4402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年服务40.85万人次,包含1386个长者饭堂、177个颐康中心、2725个村居服务站 [6] - 医养结合机构147家,老年护理院21所(同比+16.67%),长期护理保险覆盖200.63万老年人 [6] - 39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老年病科(占比81%),226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100% [6] 银发经济生态 - 银发经济企业超1万家,建成首个产业园及多个智慧康装体验中心 [9] - 政策支持最高1亿元科技创新补贴,老博会等展会促成意向合作3.6亿元 [9] - "银发集市"覆盖11个区,成为新品牌 [9] 老年教育与福利 - 老年学校145所(区级33所、街道级112所),老年大学53所开设AI等新课程,学员14.12万 [7][8] - 98万70岁+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249万张优待卡年刷卡4.97亿人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