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实验装置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合肥有望点亮全球首盏“核聚变灯”
环球网资讯· 2025-07-07 21:43
核聚变技术发展 - 合肥已成为全球核聚变领域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城市,拥有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 - BEST装置总重量约6000吨,正加速组装,有望成为全球首盏"核聚变灯",预计2027年建成并实现世界首次聚变能发电演示 [3] - 核聚变反应原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1升海水中的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且不产生核废料、辐射尘埃或碳排放,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 [5] 商业化战略与规划 - 聚变新能采用"BEST—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首个商业聚变堆"三步走战略,BEST装置为第一步,计划2040年前后联合产业链建设更高功率商业堆以实现低成本发电 [5][6] - 未来规模化应用后,聚变能或占全球能源八成,石油和煤将回归化工原料用途 [5] - BEST技术通过国际评估,可验证关键工程技术和部件,为示范电站奠定基础 [6] 产业链与成果转化 - 合肥实施"沿途下蛋"模式,推动聚变技术跨界赋能医疗、航天、环保等领域,例如基于EAST技术研发的安检设备已用于合肥地铁,超导质子治疗系统可高效治疗肿瘤并即将临床 [8] - 合肥汇集聚变能源产业链企业近60户,覆盖超导线材生产、主机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及设计运营全链条 [8]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强化其在ITER运行及未来技术研发中的地位 [8]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安徽 | 安徽合肥核聚变能加速冲刺:用一杯海水点亮万家灯火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5:51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 - 可控核聚变技术借鉴太阳发光发热原理,利用氢同位素氘和氚结合释放巨大能量,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通过氘和锂反应产生 [5] -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发生核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5] - 核聚变具有原料丰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特点,反应条件失效时会瞬间停止,不存在核泄漏风险 [6] 中国核聚变研究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多项突破:先后达到60秒、100秒、403秒长脉冲运行,2023年1月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6]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于2023年5月启动总装,采用全超导技术路线,体积缩小但功率密度提升,聚焦能量输出超过输入的核心目标 [8]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预计2023年底建成,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研究测试平台 [9][11] 核聚变产业链布局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作为BEST装置实施主体,已孵化30余家核聚变相关企业,部分已上市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8][9] - 合肥汇集近60家核聚变企业覆盖超导线材生产、主机设备制造、设计运营等全产业链,2023年成立的聚变产业联合会已有200余家会员企业 [9] - 衍生技术应用广泛:太赫兹偏振干涉仪技术用于地铁安检,超导磁体等技术用于医疗产业 [8] 商业化发展路线图 - BEST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5年建成工程示范堆,205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11] - 核聚变商业化将推动能源结构变革:石油煤炭回归化工原料属性,风光电力退居补充角色 [11] - 核聚变装置本身构成巨大商业场景,仅BEST装置就可能包含数百万个零部件 [8]
合肥,为人类“种太阳”
AI研究所· 2025-06-20 17:17
人造太阳最新进展 - 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4] - 采用200多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包括主动冷却技术解决内壁材料熔化难题[4][7] - 已完成超15万次实验,推动核聚变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跨越[7][8] - 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聚变三乘积达10^20量级[9] 核聚变产业链影响 - 上游原材料需求激增:氘(1升海水=300升汽油能量)、锂(增殖氚)、铍(屏蔽辐射)、超导材料(磁体制造)[11][12] - 中游设备制造升级:加热/真空/磁体系统等高端装备推动精密加工技术突破[13] - 下游能源格局颠覆:商业化后将替代化石能源,提升能源安全(减少进口依赖)[14] 合肥科研与产业布局 - 拥有EAST、CRAFT等重大设施,聚变产业联盟汇聚1000多家单位攻关核心技术[16][18] - 建设BEST装置(2027年建成),使用真实氘氚燃料进行聚变发电演示[9] - 政府强力资金支持+安徽创新馆等转化平台,加速实验室成果产业化[19] 国家战略规划 - 实施"三步走"战略:2035年目标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能量输出>输入20倍)[9] - 中国环流三号标志聚变研究快速挺进燃烧实验阶段[9] - 核聚变技术领先将重塑全球能源竞争格局[14]
布局无尽能源:这7家能源公司正在革自己的命?
搜狐财经· 2025-06-03 22:47
中核集团透露,近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即同时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高约束模式 运行,创下中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图源:新华社 5月1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启动。BEST装置 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的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中国聚变能的发展做出前瞻性和开创性贡献。 可控核聚变作为"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其燃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理论储量可供人类使用数百亿年。尽管核聚变能领域长期被冠以"永远还差五十年"的 标签,但近年来更多企业的入局表明,人类对这一终极能源的探索热情并未因技术挑战而消退。 目前,企业布局核聚变主要采取自主科研与战略投资两种方式。 能量奇点的计划是在2027年完成下一代强磁场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170的建设,该装置以实现Q(氘氚等效能量增益)>10为目标。 星环聚能 星环聚能成立于2021年10月,以建成中国首个商用可控聚变堆为目标,专注小型化、商业化、快速迭代的可控聚变能装置。其核心团队成员均毕 ...
可控核聚变行业系列报告之一:产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领航开启聚变元年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03 21: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3][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技术突破、政策落地和国内招投标加速,核聚变技术工程化与商业化进程有望加快,看好可控核聚变全产业链投资机会,推荐从核聚变总体项目挖掘核心配套标的和关注产业链高壁垒及高价值量环节两条主线,建议关注联创光电、国光电气等相关标的 [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进展或将突破“永远的”五十年 - 核聚变原理:发展核聚变能关键因素为能量密度高、安全清洁、可持续;氘 - 氚(D - T)反应是主流方案,需满足聚变三乘积条件;核聚变 Q 值是衡量反应能量产出与输入比的关键参数 [14][18][21] - 技术路线:磁约束聚变凭借稳定性和技术基础成熟等优势成主导,惯性约束并行探索;托卡马克是最成熟磁约束聚变装置形式,磁体系统是关键技术支撑 [22][26][29] - 发展现状: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入工程化验证阶段,国际聚变界处点火装置试验阶段并向反应堆工程物理实验阶段过渡;多数参与企业认为商业化及供电将在 2031 - 2040 年实现 [31][36][39] - 政策指引:我国形成从国际合作到自主攻关的政策演进路径,基本建立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应用的政策体系;发达国家将可控核聚变提升到能源战略层面 [41][43][45] 全球聚变格局:ITER 实现国际合作,全球持续加大聚变布局 - ITER 计划:是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目标是建造可自持燃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堆;我国投入占总额 9.1%,承担多项核心技术研发 [48][51][52] - 全球:公私合作模式加速核聚变进程,各国加大拨款投入;主要参与公司有太阳神能源、英联邦聚变系统公司、TAE 等 [61][63][64] 中国聚变崛起:多种路线并行发展,招标节奏加速 - 科研院所:我国磁约束聚变取得重大进展,科研院所聚焦托卡马克路线;2025 年开启密集招标,大额订单逐步落地 [68][75][83] - 民企:我国核聚变参与民企有能量奇点、新奥集团、星环聚能等,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87][90][94] 聚变工程建设铸造千亿蓝海市场,关注高壁垒及高价值量环节 - 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中游为设备及工程建设,下游为核电站运营;ITER 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磁体系统、真空室等 [101][104] - 市场空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 2029 年达 4795 亿美元;2025 - 2035E 装置迎来密集建设期,市场空间约 2035 亿美元 [107][108][110]
皖能电力(000543) - 000543皖能电力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29
2025-05-29 15:40
公司背景与发展情况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成立两年,背景与聚变从科研到工程的大环境相关,近两年资本市场和政府对可控核聚变支持增长,全球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公司共筹资71亿美元 [1] - 2023年5月公司规模为50亿,由皖能资本、皖能电力、合肥产投、蔚来汽车等参与;2024年6月增资扩股后规模达到145亿,引入新股东 [1] - 今年5月份,公司总装BEST项目启动 [1] 公司任务与路径 - 根据安徽省2022 - 2035年的聚变能商业应用行动计划,公司发挥研发优势,主要任务是开展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装置)建设 [1] - 公司制定三步走路径图,从BEST到CFETR再到商业堆,使命是打造一流的聚变发电工程 [2] - 两个项目部(B项目和C项目)分别负责推进BEST项目以及CFEDR工程堆,产业发展部负责产业链 [2] 人员与装置目标 - 已初步构建核心团队工程化和专业化队伍,与物质院形成深度合作关系 [2] - 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目标是率先实现点火,然后实现自身长时间的燃烧能力 [2] Q&A问答要点 - BEST后续总装开始和设备进场安装是重要节点,项目有十几个重大节点、几十个子节点,实行责任制度 [2] - 磁体系统、真空室、偏滤器三个核心系统都有较高壁垒,以真空室为例,双极、体积大、零部件多、精度要求高 [2] - AI可帮助了解以往工作情况,规避问题,辅助可控核聚变科学实验的硬件系统和装备运行控制 [2] - CFEDR目前未到确定建设或工程设计完成节点的阶段,需进一步完善工程设计 [2] - 聚变新能公司核心竞争力是设计、工程建设能力 [2] - 聚变产业联盟已升级为产业联合会,有200多家单位,还有20 - 30家申请,未来希望更多企业融入 [2] - 一级市场对聚变公司股权投资热情高涨,项目资本金不高 [2] - 中科院在超导材料方面主要用低温超导 [3]
深度| 万亿可控核聚变赛道群雄逐鹿,中国“人造太阳”商业化曙光初现
第一财经· 2025-05-10 14:37
可控核聚变行业进展 - 国内可控核聚变项目预计主流技术路线2035年进入示范阶段,2050年左右实现商业化发电 [1]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提前两个月启动,计划2027年完成 [1]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建造 [1] - 新奥集团"玄龙-50U"球形环装置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温度达4000万度 [5] - 中科院EAST装置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运行 [8] - 中核集团"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 [8] 技术路线与突破 - 当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重力场约束、激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核聚变 [6] - 磁约束装置中托卡马克和球形环是主要类型,球形环结构更紧凑 [6] - 新奥计划2026年在玄龙-50U实现氢硼聚变反应,2030年在"和龙-2"实现全面热核聚变 [5]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可提高磁场效率,降低建造成本 [15] - AI技术可优化等离子体控制参数组合,加速实验验证 [15] 商业化进展 - 全球核聚变公司数量从2022年33家增至2023年45家 [16] - 2023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吸引投资71亿美元(约514亿人民币) [16] - 中国形成三股主要力量:初创企业、国家队和民营企业 [16] - 中信证券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 [18] - 新奥集团自2017年以来聚变研发投入达40亿元 [5] 企业动态 - 东方财富可控核聚变板块5月6日收涨6.11% [1] - 雪人股份、海陆重工等概念股涨停,联创光电、西部超导等多股跟涨 [1]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合计17.5亿元投资 [16] - 西部超导从ITER项目供货商拓展至医疗、半导体等领域 [18]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总装正式启动;华谊集团拟收购三爱富六成股权丨新能源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7 07:43
可控核聚变领域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总装正式启动 该项目将安装超导磁体系统、杜瓦等核心部件 建成后有望率先实现聚变发电实验演示 [1] - 合肥BEST项目获国际专家认可 认为其将验证核聚变能源商业应用性 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重要突破 [1] - 消息刺激可控核聚变概念股爆发 久盛电气、合锻智能等个股大幅上涨 反映市场对核聚变商业化前景的期待 [1] 华谊集团收购三爱富 - 拟以40.91亿元现金收购控股股东持有的三爱富60%股权 交易资金来自自有及自筹资金 预计不会造成显著财务负担 [2] - 三爱富拥有完整有机氟化学产品链 收购将拓展公司在含氟聚合物、氟碳化学品及含氟精细化学品领域的业务布局 [2] - 交易需经股东大会批准及国资部门备案 完成后将实现主营业务适度多元化 强化先进材料领域竞争力 [2] 紫金矿业资源整合 - 完成收购藏格矿业3.92亿股股份 合计持股比例达26.18% 取得控制权 新增铜、锂和钾资源储备 [3] - 将提升对巨龙铜矿的运营管理效率 计划与藏格矿业在资源、产业、技术等方面深度协同 [3] - 此次收购是资源扩张战略的关键步骤 旨在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化 提升整体投资价值 [3]
加快“人造太阳”研发 记者探秘大科学装置“夸父”
环球网资讯· 2025-05-03 14:09
大科学装置发展现状 -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批大科学装置已建成运行 [1]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是世界海拔最高(4410米)、规模最大、灵敏度最优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 [3]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将人类观测范围扩展至百亿光年 [5] -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位于地下700米 可放大电信号1000万倍捕捉中微子 [7] 聚变能源研究进展 - 聚变能源具有原料丰富、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特点 有望实现零碳排放发电 [9]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预计2025年底全面建成 为聚变堆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13][14] - "夸父"项目包含19个课题 其中D形真空室装置总高20米 重295吨 采用超低碳不锈钢材料 已通过验收 [16][17] - 国际首创八分之一真空室装置 未来将组合成完整环形结构以约束上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 [17] 现有聚变实验装置成果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人造太阳)2006年建成 2024年初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 创世界纪录 [19][21]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已启动总装 将模拟商业化聚变堆运行状况 预计未来几年建成 [22] - 合肥科学岛已形成EAST、夸父、BEST组成的聚变研究装置集群 [22] 聚变能源商业化展望 - 聚变发电演示预计十年内实现 商用化需二十至三十年时间 [25] - "夸父"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发测试平台 [24] - 环向场原型线圈将于2024年8月完成子线圈研制并总装 用于产生约束等离子体的强磁场 [24]
我国新一代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实现白天卫星激光测距;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5-03 10:42
全球首次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白天测距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团队于2025年4月27日成功实现全球首次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1] - 该技术试验由"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科研团队完成 标志着中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新突破[1]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里程碑进展 - ITER组织完成全球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 其中中心螺线管第六个模块由美国制造并测试[1] - 完整组装后的脉冲磁体系统重量近3000吨 中心螺线管磁力可举起航空母舰[1] - 系统将作为ITER反应堆的"电磁心脏" 与俄罗斯、欧洲和中国制造的六个环形极向场磁体协同工作[1] 中国聚变能发电装置进展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工程总装提前两个月启动 将在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1] - BEST装置将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 为中国聚变能发展做出前瞻性贡献[1] 江苏增量配网虚拟电厂投运 - 江苏宿迁运河港配售电有限公司虚拟电厂正式投运 聚合26兆瓦分布式光伏和145兆瓦可调节负荷[1] - 该"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包含105千瓦/210千瓦时储能系统 自2023年6月启动建设[1] 智能制造产业资讯服务 - 提供智能制造产业日报订阅服务 包含精选行业新闻[1] - 会员服务可获取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AGI等热门赛道行业图谱和报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