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动扣款
icon
搜索文档
「关不掉」的免密支付,肥了平台的钱包?
36氪· 2025-08-27 21:35
免密支付功能风险 - 免密支付功能无需输入密码或进行其他认证即可完成交易 旨在减少用户操作步骤但隐藏多重风险[5] - 多名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后遭遇盗刷 支付宝和微信等平台出现多笔无故扣费 累计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5]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达6.4万条 用户反映开通后很难取消且平台未充分告知[8] 用户受害群体及场景 - 免密支付围猎对象包括儿童和老人 未成年人在电商、游戏和直播平台未经家长同意使用 老人被平台推荐误触开通导致账户被盗[8] - 盗刷和乱收费问题集中在电商平台、会员开通以及二手交易平台等场景[8] - 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亿人 免密支付渗透率稳定 潜在受害者人数难以估量[10] 平台行为及设计问题 - 支付宝、微信、美团、京东、滴滴、抖音、携程等平台均提供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服务 覆盖衣、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消费类别[13] - 平台开通免密支付方式简单 通常为一键开启 支付过程中弹窗询问是否同意开通极速支付 用户输完密码后下意识点击确认易被开通[13] - 解绑免密支付需要多步操作 以微信为例最少需花费五步找到选项 累计需要六个步骤解除[15] - 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逻辑类似但界面和选项名称有细微变化 个别平台取消时需询问关闭理由并遭反复挽留[16] - 苹果强制用户在苹果应用商店使用免密支付方式付款 账户一旦被盗用可绕过支付工具身份验证直接实施盗刷[17] 商业动机及影响 - 免密支付加速消费者误判发生 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调研显示免密支付用户客单价提高18%但退货率增长40% 反映容易让消费者做出冲动决策[18] - 自动扣款功能帮助商家留住回头客 用户手动操作可能因忘记续费或不再想要而结束订阅 自动扣款让用户默认留下使商家稳定获利[18] - 有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亿元[19] 监管与追责挑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要求经营者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21] -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自动续费需显著提示且不得默认勾选需由消费者自主选择[21] - 平台对规定阳奉阴违 盗刷行为发生后用户追责难如登天 平台以得到用户授权作为抗辩理由 用户需经历复杂举证流程且承担高额成本[22] - 盗刷案例中环节风控缺失严重 支付机构误认为苹果系统安全放松自身风控 银行认为支付宝和微信请求已过风控不再额外审核 导致不法分子盗刷无人拦截[23]
「关不掉」的免密支付,肥了平台的钱包?
凤凰网财经· 2025-08-21 21:04
对于部分不熟悉免密支付操作和风险的用户而言,使用这项功能可能在不经意间造成严重的钱财损 失,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 近日,话题"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冲上社交平台热搜,关于免密支付功能相关的讨论再 次进入大众视野。 多名网友在网络上发文称,自己的电子设备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后遭到盗刷,支付宝、微信等平台 无故出现多笔扣费,累计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免密支付是指用户在进行支付时,无需输入密码或进行其他认证,直接完成交易的一种支付方式, 旨在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然而,这一看似便捷的功能背后却隐藏着重重风险。 01 钱消失了 不少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免密支付功能,随后被迫面临开通后乱收费的问题。发生的场景集 中在电商平台、会员开通以及二手交易平台等。 需要指出的是,免密支付"围猎"的对象不乏儿童和老人,有未成年人在电商、游戏和直播平台中在 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免密支付,还有一些老人被平台推荐误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 被盗。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多达6.4万条。多位用户提到,不少平台的免密支付是"霸 王条款",不仅开通后很难取消,还有一些平台被质疑在未充分告知的情况下让客户开通 ...
“关不掉”的免密支付,肥了平台的钱包?
凤凰网财经· 2025-08-21 20:54
免密支付风险与行业现状 - 免密支付功能无需输入密码或认证即可完成交易 但存在盗刷风险 用户损失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1] - 免密支付投诉达6.4万条 涉及电商平台、会员开通及二手交易平台等场景[2] - 免密支付渗透率稳定 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亿人 潜在风险影响范围广泛[4] 平台操作机制与商业动机 - 支付宝、微信、美团、京东、滴滴、抖音、携程等平台均提供免密支付服务 覆盖衣、食、住、行全方位消费[5] - 开通免密支付仅需一键 但关闭需多步骤操作 微信平台需至少六个步骤才能解绑[5][7] - 免密支付使用户客单价提高18% 但退货率增长40% 反映冲动消费增加[11] - 自动扣款功能帮助商家稳定获利 有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亿元[11][12] 监管与追责困境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要求经营者在自动续费等日期前显著提示消费者[13] - 平台常以用户授权作为抗辩理由 用户追责需承担高额成本及复杂举证流程[14] - 盗刷案例中存在风控真空 支付机构与银行均未对异常交易实施有效拦截[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