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贡彩灯
icon
搜索文档
进博观察⑦:“土”与“洋”里看融合 | 大江东
国际金融报· 2025-11-11 23:43
中国非遗文化产品的商业化与国际化 - 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进博会平台实现宋锦产品市场化,销售额实现翻番,网上搜索词条达1亿多条[2] - 自贡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彩灯产品已到80余个国家(地区)展出,年出口额超5000万美元[4] - 大相文创等公司通过将传统元素进行卡通化、时尚化设计,开发出60余款融合各地文化的新品,成为出圈秘籍[6] 老字号企业的创新与市场拓展 - 有300多年历史的晋艺坊开发适应现代生活美学的养生铁壶,产品在国内一线城市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均有销售[6] - 江苏集结55家重点老字号与高科技品牌参展,老字号与时俱进成为进博会人文展区一大特色[2][6] 国际特色商品借助进博会打开中国市场 - 新西兰太平洋羊驼家纺集团通过进博会实现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近300%,展位面积扩大15倍[10] - 叙利亚古皂从最初在中国市场"无人识君"变为每年十多万件的畅销品,在华门店和展厅发展至十几家[10][11] - 巴基斯坦骆驼皮灯在进博会上售罄,客商希望借此将传承近千年的文化遗产"救"回来[10] 进博会平台促成的跨境贸易成果 - 尼泊尔客商弗兰克首次参展即接到500余万元订单,生意拓展至中西部多个省份[8] - 乌兹别克斯坦商人李辰阳依托进博会平台实现手绣围巾、手工地毯等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常态化销售[7] - 非洲布隆迪咖啡借助进博会"洋土特产"专区获得免费展位等支持,旨在将中国市场活力转化为当地发展动力[11]
四川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赓续历史文脉 绘就时代新篇
四川日报· 2025-10-31 10:49
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体系 - 四川省通过出台和修订《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以及《成都市金沙遗址保护办法》等法规,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2] - 体系化推进立法保护、政策保护、系统保护和试点保护,强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2] - 创新推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遴选,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试点县和特色区域试点,入选点位获得财政支持 [3] 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举措 - 在全国率先推出“先考古、后出让”的成都模式,将考古勘探纳入土地出让前置审批流程,并出台国内首个文物考古“容积率”奖励政策,保护了蔡桥遗址、明蜀端王陵等重要发现 [2] - 坚持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并重,为三星堆、金沙、宝墩等多处遗址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保护展示、环境提升等工程 [3] - 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如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 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 - 深化研究阐释,建成12家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和“1+4”石窟寺保护研究体系,推动三星堆、蜀道、三苏等系统性研究,产出《蜀道方志集成》等成果 [5] - 通过川剧汇演、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蜀道新歌红色宣讲等“大思政课”活动,拓展传承传习,营造保护传承浓厚氛围 [5] - 突出科技赋能,实施数字文物创新应用工程,构建全省文化大数据体系,运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活化文化遗产 [5] 文化遗产数字化与科技应用 - 三星堆推出“天地回响——三星堆全景音画数字艺术剧场”,首创“交互式全景声LED穹顶”模式,提供沉浸式视听体验 [6] -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配备8K球幕影院,自贡恐龙博物馆利用AR、VR技术让恐龙“复活”,眉山三苏祠建立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6] - “千年蜀刻 蔚为大观——四川石窟线上展”运用数字孪生、三维建模、亿像素超高清图像等技术,使全球观众可线上欣赏广元千佛崖、乐山大佛等 [6] 文化遗产产业化与经济效益 - 自贡彩灯从传统工艺品发展为全球文化名片,蜀锦蜀绣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和国潮服饰,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非遗IP授权金额达3.5亿元 [7] - 打造“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旅游线、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线、蜀道翠云廊生态文化旅游线等,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 [8] - 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门票收入达3.3亿元,文创收入达2亿元;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吸引观众550.2万人次;2025年春节期间自贡灯会接待游客129万人次,门票收入1.49亿元,带动周边消费超6亿元 [8] 文化遗产国际传播与交流 - 自贡彩灯已点亮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连续在卡塔尔、美国、希腊等国家和地区亮相 [9] - 2024年11月,“太阳之光:古蜀与印加文明互鉴展”在秘鲁举行,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 [9]
四川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项久久为功的任务
四川日报· 2025-06-03 08:3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四川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工程达23项,包括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 [2][6] - 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0余处,构建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主体的保护传承体系 [2][6] -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1.7万余件,已完成近4000件文物修复 [4] 文化遗产研究体系 - 设立12家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和5家古文字研究中心,初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格局 [2][7] - 三星堆发布重点课题20余个,多学科融合研究古蜀文明 [4] - 《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出台,推进《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审议,强化法治保障 [5] 技术创新与展示 - 三星堆博物馆采用裸眼3D技术模拟考古方舱,AI数字修复技术复原青铜骑兽顶尊人像 [7] -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动态光影技术展示紫竹观音等石刻瑰宝 [7] - 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和展示 [7]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三星堆文物希腊展后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亮相 [2] - 自贡彩灯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 古蜀文明特展在希腊雅典获高度评价,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 政策与机制建设 - 四川践行"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5] - 成都老茶馆档案、德格印经院雕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6]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通过互动活动推广非遗文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