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朱鹮》
搜索文档
追光的日子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30
文化内容出海 - 电视剧《山海情》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热播,受众覆盖率达九成以上[5] - 该剧在北美、东南亚、西亚、非洲多国实现跨文化语境播映,并获得98%的观众好评率[5] - 为贴近不同文化语境,该剧完成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韩语、老挝语、印尼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译制工作[5] 内容创作方法论 - 创作团队为《山海情》进行近5个月的面对面采访和实地体验,强调从土地里生长出的真实故事[6] - 拍摄驻地设在故事发生地闽宁镇,工作人员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体验真实生活细节[6] - 演员为塑造《装台》角色,提前一个月在西安城中村生活,与“装台人”一起干活,获取真实表演素材[18] 影视作品社会影响 - 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获得不错成绩,并带动了新疆旅游发展[15] - 创作者认为作品成功在于把握时代脉搏,与当下观众共情,并建立在优质原著和真实人生故事之上[15] - 电视剧《欢乐家长群2》定位“客厅喜剧”,聚焦家长群微观社会窗口,呈现细微且充满温情的真实家庭故事[19] 舞台艺术创作与主题 - 舞剧《朱鹮》构思以日本佐渡朱鹮灭绝为分水岭,主题涵盖“美的和谐、美的毁灭、美的再生”[22] - 该剧通过舞蹈化、心理化叙述方式,引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首演于日本[24] - 编导完成从《朱鹮》、《大河之源》到人工智能题材《深AI你》的“生态三部曲”创作[25] 新就业群体题材挖掘 - 音乐剧《在远方》创作前,主演深入快递员生活进行体验,了解“准时送达”背后的艰辛[29][30] - 作品通过描绘快递业从手推车到自动化分拣、无人机配送的变迁,展现行业飞速发展[30] - 该剧首演后获得快递员观众强烈共鸣,认为剧情真实反映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31] 传统文化传播与新媒介 - 快手创作者通过平台进行超1800场秦腔直播,收获超23亿次观看量,并招收8岁小徒弟传承技艺[17] - 创作者环中国边境自驾旅行,记录不同地理形态下的文化,内容在抖音等平台传播[17] - 中国青年创作者通过分享本民族文化,激励粉丝群体,传递正能量[17]
人鹮情缘(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舞剧《朱鹮》创作背景与主题 - 舞剧以世界珍稀鸟类朱鹮为题材 朱鹮象征吉祥幸福 并与人类在农耕时代和谐共处 [2] - 朱鹮种群曾因人类现代化进程濒临绝迹 1981年在中国陕西洋县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2] - 舞剧创作采风始于日本佐渡 此地因朱鹮"阿金"离世标志着日本本土朱鹮灭绝 成为舞剧上下场的分水岭 [2] 舞剧《朱鹮》的艺术表达与内涵 - 舞剧在"古代 近代 现代"时间维度中承载"美的和谐 美的毁灭 美的再生"主题 [3] - 艺术表现上不依赖具体复杂故事或情节冲突 采用舞蹈化 心理化的叙述方式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3] - 舞剧结尾呈现24只朱鹮闲庭信步的场景 象征美的再生和本属于朱鹮的天空的回归 [3] 朱鹮保护成果与生态意识 - 朱鹮数量从个位数 百位数持续增长至千位数 反映国家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 [3] - 陕西洋县生态环境优良 任何受伤朱鹮均会被送至保护站受到精心呵护 [3] 编导的艺术创作历程与"生态三部曲" - 舞剧《朱鹮》于11年前在日本首演 并于去年从洋县开启10周年巡演 [4] - 编导于2020年编创舞剧《大河之源》 将焦点从自然延伸至文明的流长 [4] - 编导于2023年编创国内首部人工智能题材舞剧《深AI你》 与《朱鹮》《大河之源》共同构成"生态三部曲" [4]
17部剧目27场演出陆续亮相武汉 共演“灵动长江”
新华社· 2025-09-14 02:28
活动概况 - 青春版《洪湖赤卫队》于9月13日晚在湖北剧院亮相,拉开“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活动序幕 [1] - “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是长江文化艺术季系列活动之一 [1] - 活动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演艺集团主办,湖北剧院承办 [2] - 活动将持续至10月25日 [2] 参与阵容与规模 - 国家京剧院、上海歌舞团、辽宁芭蕾舞团、内蒙古艺术剧院等16个院团参与 [1] - 展演包含17部剧目,共计27场演出将陆续在武汉上演 [1] 演出内容与形式 - 演出涵盖话剧、舞剧、音乐剧、歌剧、芭蕾舞剧、音乐会、戏曲等艺术门类 [1] - 具体剧目包括金承志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音乐会《活在爱里面!2025》、山东歌舞剧院的民族歌剧《沂蒙山》、舞剧《朱鹮》将于国庆期间连演四场,以及昆曲《牡丹亭》、楚剧《汉口茶港》、京剧《红灯记》等戏曲演出 [2] - 民族歌剧《沂蒙山》运用民族乐器与多样演唱形式 [2] - 舞剧《朱鹮》展现中国古典舞的婉约与芭蕾的优雅 [2]
让“梅花”绽放在观众的心坎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33
梅花奖评奖改革 - 国家级戏剧评奖强调戏剧的人民性和艺术性,推动戏剧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2] - 评奖活动汇聚17位演员和13个戏剧门类,重视保留剧目并接纳民营剧团 [2] - 评奖拒绝功利化作品,避免"评奖即封箱"现象,传递行业改革信号 [2] 戏剧艺术的本体坚守 - 戏曲艺术的核心特征包括唱念做打、声腔韵律和写意美学 [2] - 行业曾出现盲目追求舞美大制作、泛剧种化等问题,导致审美迷失 [2] - 本届评奖以"坚守戏剧本体"为准绳,传统剧目占比最大 [2]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 秦腔《焚香记》等作品赋予传统戏曲当代表达,兼具古典与现代审美 [3] - 昆剧《烂柯山》等加入契合人物的表演技巧,并从当代视角解读心理 [3] - 台州乱弹折子戏以"一桌二椅"为基础创新,融合传统虚拟性与极简艺术理念 [3] 人民性与市场生命力 - 评奖强调"人民性",要求获奖剧目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生命力 [4] - 舞剧《朱鹮》11年演出400余场,话剧《四世同堂》15年演出400多场 [4] - 京剧《林冲夜奔》等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体现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 [5] 民营剧团的突破 - 本届评奖首次为民营剧团开放申报通道,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入选 [5] - 台州乱弹曾停演近30年,新剧团通过"民办公助"模式扎根市场 [5] - 民营剧团入选彰显评奖改革对戏曲生态多样性的激活作用 [5] 行业生态与价值导向 - 评奖改革重申戏剧的最高价值在于服务人民,需尊重艺术规律 [6] - 强调"十年磨一戏"的工匠精神,推动艺术精品深入人心 [6] - 改革力推民营机构与稀有剧种从边缘走向大众视野 [5][6]
朱洁静:舞蹈就像一双巨大的手托着我(人物)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舞剧《朱鹮》的艺术成就 - 舞剧《朱鹮》被誉为"东方天鹅湖",融合芭蕾等西方舞蹈元素与中国舞元素,表现朱鹮的纤细与敏感 [5] - 该剧自2014年首演以来,通过每一帧如画的舞台呈现,向观众传递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理念 [5] - 2021年登上央视春晚表演《朱鹮》片段,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6] 朱洁静的舞蹈生涯 - 朱洁静6岁开始学习舞蹈,10岁从3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考入上海市舞蹈学校 [3] - 16岁成为职业舞者,23岁成长为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主演《野斑马》《霸王别姬》等多部经典舞剧 [4] - 2009年膝盖重伤后通过5个月康复训练奇迹般重返舞台,展现出对舞蹈的极致坚持 [4] 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 朱洁静在2018年排练中成功塑造"兰芬"角色,通过生活化舞蹈动作展现烟火气 [5] - 该剧至今已演出700多场,成为现象级作品,2020年其选段《晨光曲》登上央视春晚 [5][6] 艺术追求与专业精神 - 朱洁静坚持30多年每日练功,用"疯子般的磨练"换取舞台上的光芒 [5] - 2025年带伤完成《幽兰》排练并表演,期间经历6次化疗与19次放疗仍坚持艺术追求 [6] - 最终在2025年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标志其艺术成就达到新高度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