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在远方》

搜索文档
追光的日子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30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2日 08 版) 锦绣河山,游人如织,好戏连台,佳片不断……国庆期间,丰富的文化活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增强 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这是文化中国的恢弘气象,更是"十四五"以来活力中国的切面。光影流转,大幕拉开,有共同富裕的故事, 有绿水青山的画卷,有热气腾腾的生活。人们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用幸福的璎珞编织着时代的活剧、闪光的 日子。 本版邀请几位创作者,共同书写追光的日子。 ——编 者 把我们"共同富裕"的故事讲到海外(大地风华) 侯鸿亮(制片人) 前不久,电视剧《山海情》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国际传播项目推动下,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热 播,受众覆盖率达九成以上,再次引发相隔千里的异国土地上的人们共情。 《山海情》讲了一个"共同富裕"的故事。宁夏西海固地区人民在福建的对口援建下摆脱贫困,有明显的地域 特色,是一篇从黄土黄沙中"长"出来的人民史诗。同时,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影像风格上真实朴实, 在叙事手法上以小见大,力求平实。 自播出以来,《山海情》不仅在北美、东南亚部分国家、西亚部分国家、非洲部分国家实现了跨文化语境的 播映,更借助全球流媒体平台 ...
“准时送达”四个字的背后(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如今,当我在街上看见穿工服的快递员,我总会多望一眼,心底多了一份感激和敬佩。而我也始终记 得,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多向生活深处看、多往生活深处走,把我们生活中"无名英雄"的 故事讲好,让更多人知道:活力中国的底气,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身上。这个时代该被看见、该被聚 光灯聚焦的,永远是他们。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2日 08 版) 音乐剧《在远方》首演时,我们邀请杨敬山师傅等快递员到现场观演。那真挚专注的眼神让我明白:他 们或许没站在聚光灯下,名字不会被太多人记住,但正是他们坚守、奔波的步履,让物流更通畅、生活 更便捷。 音乐剧《在远方》剧照。 资料图片 2021年7月16日,《在远方》演出当天,现场来了6名快递员观众。散场后,他们和我说,剧中分拣到凌 晨的场景,让他们想起自己熬通宵贴面单的日子;有穿工服的师傅说,"你抬手擦汗那下,跟我们站长 一模一样";还有人带刚入行的徒弟来看,徒弟哭着说"原来咱干的事这么有分量"。这些话比任何评价 都珍贵,我们通过《在远方》,让更多人"看见"了身边这些默默付出的人。 演这部剧,我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一次"认知的重塑"。对我而言,充满活力的中国不再是宏 ...
青年演员说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文艺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 艺术创作需要成百上千次的重复与精进,如舞剧《只此青绿》中"青绿腰"动作的打磨过程体现了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1] - 音乐剧表演需沉下心观察生活、打磨技艺,通过剧情与旋律搭建情感桥梁,如《在远方》通过欢快旋律展现快递员群体的乐观坚韧 [2][3] - 话剧表演需深入研读角色背景,如关晓彤为饰演秦怡反复揣摩传记内容,体现对角色的敬畏之心 [4] 艺术与时代使命的结合 - 文艺工作者需将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如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时,为巡道战士进行专场表演体现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 [1] - 音乐剧创作需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如《在远方》通过快递小哥的故事展现当代劳动者的精神面貌 [2] - 青年演员肩负传承前辈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如吴磊通过《西北岁月》等作品学习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6] 行业标杆的示范效应 - 游本昌"戏无大小,心守平常"的原则成为行业精神标杆,其九旬高龄入党的行为诠释了艺术家的信仰追求 [1][4][6] - 秦怡"一生在追求中"的从业理念与游本昌"继续前进"的登山精神共同构成行业价值导向 [4] - 德艺双馨的前辈艺术家为青年从业者树立了"好好演戏,好好做人"的职业准则 [6] 行业发展趋势 - 文艺创作日益强调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如音乐剧通过观察生活细节增强作品感染力 [2][3] - 青年文艺工作者正积极将专业素养提升与文化强国建设相结合,体现行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5] - 表演艺术领域呈现"艺术为人民"的鲜明导向,慰问演出等实践活动成为行业常态 [1]
聚焦舞台影像数字化,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沙龙共话艺术“破圈”
新京报· 2025-04-27 15:15
舞台影像数字化趋势 - 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8K超高清等技术推动舞台影像呈现升级迭代 [1] - 高清舞台艺术影像成为舞台艺术数字化最明显标志 数字化作品打破传统观演界限 [1] - 数字化演出和运营是世界各大艺术院团未来发展方向 [1] 技术应用与艺术平衡 - 技术应用需优先服务于艺术本质 需平衡细节视角与艺术原味的沉浸感 [2] - 舞者从舞台转向银幕需兼顾空间美感与情感沉浸感 电影镜头要求把握表演分寸感 [1] 行业活动与跨界合作 - 大学生电影节举办舞蹈影像、动画电影、舞台影像数字化三场主题沙龙 探讨学术研究及产业趋势 [2] - 电影节联动前门、王府井等重点商圈推出"票根经济"促消费活动 开发电影主题旅游线路 [2] 典型案例与行业实践 - 音乐剧《在远方》通过数字化手段扩大观众覆盖面 技术已成为创作必要条件 [1] - 舞剧电影《只此青绿》展现舞台艺术与电影技术的融合实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