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米
搜索文档
打响“时味苏州”主品牌
苏州日报· 2025-10-26 08:36
《行动方案》还提出,要健全社会化服务,强化用地、人才、资金、科技、机制的支撑和创新。到 2027年,全市培育升级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2个,建设国家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1个、省级 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6个;要增强智慧化支撑,到2027年,全市建成一体化农创孵化中心10个, 农业科创载体60个,形成"AI+农业"应用场景大模型15个,累计培育市级农产品电商产业化联合体15个 以上,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250亿元;要深化品牌化建设,依托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全面打响"时味 苏州"全市农产品主品牌,重点打造"阳澄湖大闸蟹""苏州大米""洞庭山碧螺春""苏州芡实"国家级区域公 用品牌。 此外,苏州将加快国际化步伐,支持"阳澄湖大闸蟹""苏州枇杷"等农产品保鲜出口,以及咖啡生 豆、大豆、榴莲等优质进口,到2027年,全市目标新增农产品出口企业10家。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 面,目标到2027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3个,省级农业文化遗产5个,推动吴江蚕桑文化系统 争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聚焦都市青年、亲子家庭、银发群体等客群,促进乡村消费业态融 合。 提高标准化水平成为重要着力点,《行动方案》聚焦碧 ...
财政12亿元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
苏州日报· 2025-06-12 08:26
科技强农 - 2021至2025年苏州累计投入超12亿元财政资金,系统破解农业生产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等痛点 [1] - 实施稻麦良种普惠工程,年统筹3500万元资金实现主栽品种全域更新,推动镇麦18、扬麦29系列等高抗病性品种覆盖率达95.9%,带动单产提高2%以上 [1] - 年度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携手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共同攻克种业研发难关,2024年累计展示评价新品种(系)22个 [1] - 苏州与中国农科院共建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苏州),市、县两级财政计划投入2.5亿元,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截至今年5月,该中心已累计入驻科创团队12支,累计孵化农业科技企业12家 [2] - 2025年预算安排1150万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技服务网络,安排850万元建设北斗导航农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集群,依托11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构建起"15分钟农机服务圈",主粮生产机械化率达99% [2] - 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开发农田监测、精准施肥等创新应用场景,实现作业效率三倍以上的显著提升 [2] 产业富农 - 2021至2024年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48亿元,联动市县配套5085万元,打造"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国家级产业镇、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产业矩阵 [2] - 今年新获中央财政资金额度2.6亿元,支持常熟农村改革试点、昆山现代农业园、吴江七都河蟹产业等项目 [2] - 2025年安排1000万元实施"苏字号"品牌振兴行动,聚焦"洞庭山碧螺春""苏州大米""苏州芡实""阳澄湖大闸蟹"等特色区域品牌建设 [3] - 安排1500万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打造一批预制菜"领航型"龙头企业 [3] - 安排900万元打造县域电商集聚区,建成直播基地10个 [3] 改革助农 - 2025年投入1380万元实施"姑苏乡土人才计划",持续推进农业专业、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四类乡土人才扶持培育 [3] - 落实250万元,支持现代"新农人"培育 [3] - 构建"政银担"风险共担模式,截至2024年,已累计提供担保贷款5327户,金额达到72.75亿元,平均每户获得贷款约136.57万元 [3] - 深化"农业保险+风险减量""农险保险+农技支持""农业保险+信用征信"等模式探索,2024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全市2.21万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70亿元,支付保险赔款3.33亿元,户均赔款14579.12元 [4] 成效 - 粮食亩产突破500公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