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农

搜索文档
琼海早稻屡创高产纪录
海南日报· 2025-06-23 10:01
产量表现 - 琼海邦禾农机专业合作社早稻最高亩产达1710斤,平均亩产超1300斤,较当地普通农田单产提高近300斤,刷新历史纪录 [1][2] - 万泉镇文台洋水稻亩产1585斤,嘉积镇龙寿洋亩产1640斤,产量数据持续突破 [2] 种植主体与模式 - 嘉积镇采用"农户+合作社+村委会"模式,引入专业化农业合作社集中连片耕种,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 [3] - 万泉镇通过海南省乐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垫资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整合753亩撂荒地,采取"全托管"和"半托管"模式,农户每亩可获得250斤湿稻谷及地力补贴 [3][4] - 人保财险琼海支公司试点"金融+创新"模式,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担保解决资金需求,提升粮食产量 [4] 品种选择 - 海南省乐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筛选出玮两优钰占和特优131两个优良品种,具备强抗病性、抗逆性和广泛适应性 [5][6] - 嘉积镇种植"特优嘉早""旱优78"和"旗Ⅰ优386"等新品种,当地土层深厚且营养丰富为高产奠定基础 [6] 科技应用与管理 - 万泉镇使用无人机巡田,实时采集数据提升田间管理精准度 [7] - 琼海投入插秧机械和无人机设备,推动机械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8] - 科学计算播种与收割时间,避开"清明风"等不利气候,提前防治病虫害确保水稻健康生长 [8] - 省市农技人员现场指导种植技术 [9]
苏州市召开2025年乡村振兴“一县一片”互比互看调研活动总结会
苏州日报· 2025-06-18 06:08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强化"三基三主"统领,包括建强基层组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做强主导产业、做优主体风貌、厚植主题文化 [1] - 建强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派出所所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三支队伍",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1] - 开展乡村体检,补齐普惠性、兜底性设施短板,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1] - 深入实施"扩中提低"行动,加强"一病一残""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1] - 聚焦主题IP,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 现代农业发展 - 统筹抓好夏收、夏种、夏管工作,全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 - 持续推进科技强农,实施科技强农"八大行动",建强农业科研载体,引育科技型农业企业 [2] -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品为核心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2] - 深化工农联动,发展"高效农业+高品质农产品深加工"模式,打造大健康食品产业 [2] - 结合暑期文旅消费热点,开展"苏州人游苏州"等活动,高标准打造环太湖、江南水乡古镇等主题品牌 [2] 乡村建设与运营 - 深化"抓两头、促中间"机制,提高建设管理运营水平 [2] - 高标准优化策划设计,提升乡村整体设计感 [2] - 实施乡村创客"十百千万"培育工程、"乡村主理人共创计划",评选金牌农创客 [2] - 持续开展"送技下乡"服务,加强资源盘活运营 [2] - 发挥国资平台支撑作用,引入市场化、专业化、年轻化运营商和创意创新团队 [2] 实地调研情况 - 调研张家港市长江古镇古村片区、常熟市"滨河智谷"农业科创发展片区、太仓市太昆常协同区生态循环农业片区 [3] - 调研昆山市"稻果花香丰稔江南"稻菽丰稔片区、吴江区水乡示范(环鼋荡)片区 [3] - 调研吴中区"雪海花香·苏作渔港"福香(苏作)片区、相城区"江南吴韵稻香田园"北太湖片区、苏州高新区太湖畔·漫享"科"村片区 [3]
财政12亿元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
苏州日报· 2025-06-12 08:26
科技强农 - 2021至2025年苏州累计投入超12亿元财政资金,系统破解农业生产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等痛点 [1] - 实施稻麦良种普惠工程,年统筹3500万元资金实现主栽品种全域更新,推动镇麦18、扬麦29系列等高抗病性品种覆盖率达95.9%,带动单产提高2%以上 [1] - 年度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携手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共同攻克种业研发难关,2024年累计展示评价新品种(系)22个 [1] - 苏州与中国农科院共建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苏州),市、县两级财政计划投入2.5亿元,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截至今年5月,该中心已累计入驻科创团队12支,累计孵化农业科技企业12家 [2] - 2025年预算安排1150万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技服务网络,安排850万元建设北斗导航农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集群,依托11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构建起"15分钟农机服务圈",主粮生产机械化率达99% [2] - 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开发农田监测、精准施肥等创新应用场景,实现作业效率三倍以上的显著提升 [2] 产业富农 - 2021至2024年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48亿元,联动市县配套5085万元,打造"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国家级产业镇、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产业矩阵 [2] - 今年新获中央财政资金额度2.6亿元,支持常熟农村改革试点、昆山现代农业园、吴江七都河蟹产业等项目 [2] - 2025年安排1000万元实施"苏字号"品牌振兴行动,聚焦"洞庭山碧螺春""苏州大米""苏州芡实""阳澄湖大闸蟹"等特色区域品牌建设 [3] - 安排1500万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打造一批预制菜"领航型"龙头企业 [3] - 安排900万元打造县域电商集聚区,建成直播基地10个 [3] 改革助农 - 2025年投入1380万元实施"姑苏乡土人才计划",持续推进农业专业、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四类乡土人才扶持培育 [3] - 落实250万元,支持现代"新农人"培育 [3] - 构建"政银担"风险共担模式,截至2024年,已累计提供担保贷款5327户,金额达到72.75亿元,平均每户获得贷款约136.57万元 [3] - 深化"农业保险+风险减量""农险保险+农技支持""农业保险+信用征信"等模式探索,2024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全市2.21万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70亿元,支付保险赔款3.33亿元,户均赔款14579.12元 [4] 成效 - 粮食亩产突破500公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 [4]
阜阳:百亿江淮粮仓破解“农字号”提振密码
新京报· 2025-05-23 13:23
城野露营基地与乡土好物 - 城野露营基地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超百万元 [1] - 基地集结椿树村有机黑土豆、曹寨村五谷杂粮、姜堂村土鸡蛋、梅寨村芥菜丝等乡土好物,供销大集受欢迎 [1] - 阜阳市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动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 [1] 科技赋能与粮食生产 - 阜阳市粮食产量连续17年超百亿斤,2024年播种面积1465.45万亩,总产107.76亿斤,居安徽省首位 [3] - 徐淙祥合作社高产试验田亩产超800公斤,采用大型自走式桁架喷灌机、无人机喷药等自动化技术 [2] - 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带动30万亩小麦、20万亩大豆、10万亩夏玉米优质高产,比一般大田增收10%以上 [3] 特色农业品牌发展 - 瓦大番茄谷年产量1800万斤,年产值2.6亿元,带动1500多人就业,自主研发"瓦大1号"鲜食番茄为拳头产品 [4] - 阜阳市培育颍州鸡蛋、太和香椿、阜南芦蒿等特色品牌,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6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家 [5] - 瓦大番茄通过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上海、杭州高端商超,并推出番茄汁新产品 [5] 农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城野露营基地2024年创收260万元,接待游客2万人次,打造星空露营、农耕体验等10多个特色业态 [6] - 富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37万元增至2024年157万元,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实现全链条融合 [6] - 富民村与苏州上市企业合作投资1.2亿元建设果蔬加工产业园,打造皖北水果精深加工基地 [7] 农产品加工业与区域经济 - 阜阳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31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645亿元,居安徽省前列 [7]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9元,同比增长6.6%,食品科技龙头企业带动600余人就业,年发放工资近千万元 [7] - 阜阳市推动"双千亿"计划,破解农业大市转型升级密码 [7]
苏州出台科技强农行动计划
科技日报· 2025-05-20 13:30
科技强农政策 - 苏州市出台《科技强农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8%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超99%,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超86% [2] - 政策聚焦12个关键领域,包括种源保护、耕地质量提升、高端农机装备研制、"AI+农业"大模型建设等 [2] - 同步发布2025年度"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指南,涵盖2个重点项目和18个面上项目,涉及生物育种、高端农机、智慧农业 [2] 农业科技投入与成果 - 苏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4.6%,位居江苏省首位,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2% [1] - 计划累计培育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30家,农业科研投入占地区农业生产总值比重达1%以上 [2] 金融支持措施 - 苏州农业产业科创投资基金成立,总规模20亿元,投向高端农业智能装备、现代生物育种科技、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前沿领域 [3]
聚焦五类人才 苏州市出台政策实施“科技强农”行动
苏州日报· 2025-05-18 08:33
苏州市现代"新农人"培育计划 - 到2027年苏州将培育现代"新农人"5000名以上,重点聚焦农业科技、农村创业、乡村治理、农村实用和农技推广五类人才 [1] - 农业科技人才计划引育200名以上,农村创业人才将引育乡村创客10名、团队100个、新秀创客1000名、农播客1000名 [1] - 计划培育乡村治理人才1000名以上、农村实用人才1000名以上,农技推广人才1000名以上 [1] 五大平台体系建设 - 农业科创平台将培育农业科技创新载体60个 [1] - 农村创业平台将认定市级乡村创客孵化园区10个 [1] - 教育培训平台将建成"新农人"实践所60家 [1] - 农技推广平台将实现每千名农业从业人员配备10名专业人才 [1] - 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平台,提供动态跟踪与精准服务 [1] 创新工作机制 - 创新乡村人才招引机制,编制需求目录并举办"乡村产业招引会" [2] - 建立系统化培育机制,实施"揭榜挂帅"计划并组建创业导师队伍 [2] - 优化人才使用机制,支持"新农人"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2] -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 [2] 政策保障措施 - 推动财政税费优惠、创业补贴、用地用电用水等政策落实 [2] - 鼓励各地制定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配套政策 [2] - 通过三年努力形成乡村人才振兴的组织体系、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