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行摄
icon
搜索文档
这个假期 “红色旅游”“赏秋出行”火热
新华网· 2025-10-08 00:12
假期出行总量 - 国庆中秋假期前四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达12.43亿人次,日均超过3.1亿人次 [1] 红色旅游趋势 - 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全国多地掀起红色旅游热潮,游客专程安排行程“打卡”红色地标 [2] - 平台数据显示红色景点搜索量激增,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搜索量增长8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搜索量增长2倍 [4] - 多地推出主题线路与活动,如北京上线10条抗战纪念主题线路,井冈山举办红色文化音乐周 [4] 赏秋旅游趋势 - 秋季赏秋游热度攀升,“赏秋”“红叶”“晒秋”成为平台搜索热词 [5] - 热门赏秋目的地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30%,四川阿坝、内蒙古兴安盟等地增速居前 [7] - 江浙地区酒店热度同比提升超20%,行摄、露营、旅拍等主题产品热度走高 [9] 夜游及节庆活动 - 假期叠加中秋,赏月主题带动夜游,游乐园夜场门票同比增长1.6倍 [10] - “观景”“赏月”相关搜索热度同比增长117%,部分度假酒店观景房提前30天订满 [10] - 多地景区延长营业时间并推出特色夜游活动,如西湖“月亮船”夜游、黄鹤楼光影秀等 [14]
旅游电商发布国庆中秋假期出游趋势预测 南京频频上榜热门目的地TOP10
南京日报· 2025-09-22 10:19
旅游需求趋势 - 国庆中秋8天长假激发出多样化旅行需求,游客偏好从“去看”加速转变为“去体验”,“打卡式旅游”逐步让位于“沉浸式度假” [2] - 具备“场景+文化+体验”的复合型产品受欢迎,情绪价值、时间效率与性价比成为影响出行决策的三大关键要素 [2] - 赏秋游、传统文化游以及红色旅游等更受游客青睐,带动行摄、露营、旅拍、徒步探索、骑行漫游等特色主题旅游产品热度高涨 [1] 平台预订数据 - 国庆中秋假期跨省游订单量同比增长45% [2] - 国内周边游、包车游预订热度同比增长翻倍,国内长线跟团游花费同比增长超20% [2] - 途牛平台跟团游产品咨询及预订热度快速升温,“南京3日游”位列“境内跟团游热门产品”第二名 [1] 热门目的地表现 - 南京在多个旅游平台热门目的地排行榜上名列前十,城市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60% [1][2] - 南京在境内游热门目的地中排名第八,在境内自驾游热门目的地中排名第六,在境内自由行热门目的地中排名第九 [1] - 南京主要客源地为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深圳等 [2] 细分产品热度 - 地处都市繁华商圈的高品质住宿产品及城市近郊的野奢民宿和度假型酒店成为热门选择,部分度假酒店的观景房型提前30天被预订一空 [2] - 与南京相关的主题公园、动植物园、文博场馆、历史遗迹等备受自驾游用户青睐 [1] -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六朝博物馆、紫金山天文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夫子庙等是游客钟爱的热门景区 [2]
“错峰游”迎来窗口期 旅游市场出现“换挡”特征
证券日报· 2025-09-08 00:09
错峰旅游趋势 - 9月成为旅游市场价格洼地 机票酒店价格普遍跳水 例如北京至昆明机票从国庆期间1500元以上降至400多元[1] - 错峰出游用户占比接近八成 预计趋势延续至国庆前一周 其中50岁以上银发族和中老年游客占比超四成[2] - 错峰游时间段为8月底至9月中下旬 此期间机票酒店价格处于全年低位 国内跟团游产品价格较暑期下降20%以上[3] 价格变化特征 - 国内外多条航线票价降幅显著 北京直飞曼谷、吉隆坡等东南亚航线维持在800-1000元区间 仅为国庆假期一半[1] - 热门酒店价格较暑期下降三成以上 五星级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达56%[1] - 旅游产品价格将在9月下旬后逐步回升 出境游和长线游可能率先上涨[3] 区域市场表现 - 海南成为错峰游热门目的地 文旅消费增速同比上涨58% 海南菜搜索量同比增长33% 糟粕醋火锅搜索量上涨30%[1] - 国内十大错峰游热门目的地包括海南、贵州、新疆、四川、云南、青海、上海、湖南、内蒙古和天津[1] - 西藏鲁朗花海牧场、云南雨崩、恩施大峡谷等徒步路线及桂林山水、环洱海骑行等主题产品订单量增长显著[2] 客群结构变化 - 出游主力人群从暑期亲子客群转变为中老年游客 产品偏好从亲子体验转向人文观光和观光游览[2] - 银发族更青睐节奏舒缓的跟团游和定制游 这两种方式在该群体中占比接近70% 偏好自然风光和康养休闲线路[2] - 年轻群体和户外爱好者追捧个性化玩法 包括行摄、徒步、骑行、露营和旅拍等主题旅游[2] 产品策略方向 - 旅游企业需精准把握客群需求变化 对银发群体开发含无障碍设施和专业陪护的慢游产品[3] - 针对年轻人设计分段式旅行和本地文化沉浸项目 借助数字工具动态监测市场变化[3] - 超长线、深度、全面的国内旅游产品需求增长明显 企业需平衡价格与服务质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