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舞剧《咏春》
icon
搜索文档
有文化特色,更有情感共鸣(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舞剧《咏春》的市场表现与影响力 - 舞剧《咏春》在俄罗斯巡演一票难求,谢幕时观众掌声长达20分钟 [1] - 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200场,实现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1] - 作品融合广东非遗"咏春拳"和"香云纱",通过戏中戏叙事展现叶问传奇 [1] 非遗与舞剧的跨媒介创新 - 近年舞剧探索将非遗转化为舞台语言,如《唯我青白》模拟制瓷拉坯,《一扇百年》呼应扇骨构图,《永和九年》寓意书法笔势 [1] - 创作核心是挖掘非遗在节奏、空间、力度等要素与舞蹈的契合点,脱离实体形态重构审美特征 [1] - 跨媒介难点在于非遗与舞剧立意有机融合,并突破地域性实现普遍共情 [1] 《咏春》的叙事结构与艺术表现 - 通过三组关系丰满剧情:叶问与其他拳法比拼(舞武结合)、百姓与黑恶势力抗争(平凡英雄主题)、叶问内心"拳与人"对照(宗师形象塑造) [2] - 香云纱舞段以空间流动、节奏变化隐喻人物情感,如永成离世后纱幔象征思念,与叶问刚硬独舞形成反差 [4] - 主创通过演员调度、灯光舞美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人类共通情感表达 [4] 非遗题材舞剧的创作启示 - 成功案例显示非遗需深入精神意蕴而非形式噱头,艺术本质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5] - 跨媒介创新需结合非遗特质与情感表达,如《咏春》用香云纱柔韧特性隐喻角色性格 [4][5]
“出海”如何更出彩(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08 09:08
中国文化出海表现 - 舞剧《咏春》在俄罗斯演出时一票难求,谢幕掌声长达20分钟,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200场 [1] - 中国少年在法国巴黎世界街舞决赛中将醉拳、太极拳融入表演,进入四强创中国选手最佳成绩 [1]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1/5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 [1] - 婺剧在奥地利维也纳演出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通过《三岔口》《抬花轿》等节目实现跨文化共鸣 [4] 文化创新与融合 - 将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文化创新能产生"破圈"效应,赢得更广泛认可 [1] - 敦煌莫高窟VR项目实现窟内"自由行走",游戏《黑神话:悟空》用3D扫描技术再现中国古建 [4] - 李子柒视频展现的道法自然、舞剧《孔子》的理想坚守、《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等传统元素引发国际共鸣 [2] 文化传播策略 - 需要深入认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优长,挖掘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价值 [1] - 应研究各国文化与习俗以增进理解,如婺剧演出中融入当地语言音乐并即兴互动 [3][4] - 可尝试跨界融合与新媒介技术,主动进入年轻人聚集场域,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4] 文化价值认同 - 东方美学与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在国际上产生共鸣 [2] - "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传递的"和合共生"理念具有时代价值 [2] - 传统基因与现代语境交融,东方价值与世界人民期盼同频共振 [2]
从单向输出到共情共鸣 中式舞剧全球圈粉
北京商报· 2025-05-25 22:33
文化出海现状与挑战 - 文化出海面临语言翻译、渠道控制、文化理解、法律政策等多重壁垒 [1] - 舞台演出因依赖现场体验而在出海过程中更具挑战性,但也因其独特性更易讲述中国故事 [1] - 舞剧《咏春》通过市场化商演方式突破海外市场,改变传统政府全资保障的文化交流模式 [3][4] 成功案例与市场表现 - 周杰伦吉隆坡和新加坡演唱会门票秒空,新加坡国家体育场连开两场座无虚席 [3] - 舞剧《咏春》2023年9月开启海外巡演,2024年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连续演出9天12场,平均上座率80% [4] - 巴黎会议宫4场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97%,截至俄罗斯巡演前已在47座城市演出242场 [4] - 浙江婺剧团出访119次,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40多场 [6] 内容创作与国际化策略 - 《咏春》以中国功夫和中华武术精神为核心,融合咏春拳和香云纱非遗元素 [3][4] - 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交融,如话剧《青蛇》《西游记》《黄粱一梦》取材古典名著或民间传说 [5] - 浙江婺剧团根据海外观众偏好打磨剧目,降低语言障碍并优化道具设计以节省成本 [6] - 海外市场需求受思乡情影响,乐队和艺人出海演出票房表现良好 [6] 跨文化传播与艺术创新 - 话剧《恋爱的犀牛》虽含北京俚语和跳跃剧情,仍打破多国剧场上座率纪录 [7] - 纯肢体戏剧《水生》融合传统傩戏与西方形体戏剧,以肢体语言传递中国故事 [7] - 海外商业演出需完成从"猎奇式观看"到"价值认同"的跨越,注重精准跨文化传播 [8] 长期发展与战略方向 - 文化出海需拓展贸易渠道、加强精准宣传、提高受众触达率,实现有效传播 [8] - 通过美学共振(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提升中国文化全球叙事能力 [8]
民心相通助中俄关系从容前行(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8 06:27
中俄人文交流活动 - 2024-2025年"中俄文化年"期间双方举办数百项人文交流活动,社会民意基础更加稳固 [1] -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完成6场演出,获得热烈反响 [2] - 中俄合拍影片《红丝绸》在俄上映取得6.88亿卢布(约6000万元人民币)票房,9月将在中国上映 [2] - 中俄艺术家合作打造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华演出,融合经典与创新舞台美学 [3] - "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在莫斯科创下规模、时长和参与人数新纪录 [3] - 《熊猫剧场》年度开播暨金砖国家影视文化交流活动在莫斯科举行,900余名代表参与 [4] 经贸与旅游合作 - 2024年中国赴俄游客达84.8万人次,是2023年的4.2倍 [6] - 海南岛2024年接待俄罗斯游客17.8万人次,同比增长11倍 [6] - 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9%,中国连续15年保持俄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6] - 能源贸易占中俄贸易总额1/3以上,东线天然气管道提前贯通 [6] - 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6] 民意与机制建设 - 俄民调显示10年来对中国持友好态度的受访者比例保持高位,年轻人好感度达95% [7] - 签证便利化、经贸合作深化和交流机制成熟推动两国人民密切交往 [5][6] - 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实现跨境生活便利化,俄语标识和语言沟通无障碍 [5] - 国家到地方、高校至民间机构的多层级交流机制日益完善 [6] - 人文交流通过上合组织、金砖等多边平台扩展升级 [6] 高层评价与未来展望 - 俄外交部称人文交流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 - 俄中友好协会指出旅游、青年、教育等领域合作促进文化交融 [8] - 专家认为人文交流为两国世代友好注入新动力,基础比以往更扎实 [7][9]
特稿丨人文交流拉紧中俄人民相知相亲纽带
新华网· 2025-05-06 16:00
中俄人文交流活动 - 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在俄热映创票房佳绩 [1] - 两国艺术家携手打造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华震撼登场 [1] - 中国春节庆祝活动"走红"莫斯科 俄罗斯传统谢肉节迎春活动在中国多地举办 [1] - 2024-2025年为"中俄文化年" 数百项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蓬勃开展 [1] 语言学习与教育合作 - 俄罗斯140多所大学、220余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 全俄约11万人学习中文 [3] - 俄罗斯19所孔子学院、5个孔子课堂从事中文教学 2019年中文纳入俄国家统一考试外语科目 [3] - 中国180多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 约12万人学习俄语 [3] - 两国推出"中俄名校10+10联合培养计划""中俄同类大学联盟发展计划"等教育合作品牌 [3] 艺术交流与文化交融 - 中国原创舞剧《咏春》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 获俄媒高度评价 [4] - 俄罗斯文艺表演领域刮起"中国风" 包括话剧《我不是潘金莲》、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作品 [4] - 俄罗斯经典艺术作品如《天鹅湖》《安娜·卡列尼娜》等在中国舞台绽放 [5] - 中国中央歌剧院与俄罗斯艺术家合作再诠释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5] 旅游与民间往来 - 黑河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跨境互动频繁 俄罗斯游客赴华品尝特色早餐 [6] - 2024年中国赴俄游客达84.8万人次 为2023年的4.2倍 [6] - 俄罗斯部分城市机场和景点增设中文标识 "网红餐厅"提供中文菜单 [7] - 莫斯科市在中国春节期间组织系列庆祝活动吸引中国游客 [7]
彰显人文湾区独特魅力(观沧海)
人民日报· 2025-04-23 05:52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 - 澳门、香港、广州三城联动举办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通过舞台剧《海底两万里》、越剧《梁祝》、音乐剧《雄狮少年》等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1] - 岭南文化(粤剧、龙舟、武术、醒狮)是粤港澳三地共通的文化语言,承载共同人文记忆,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灯会通过粤语元素增强文化归属感 [1] - 佛山武术与香港电影艺术结合产生《叶问》系列电影,珠澳两地联合创排现代粤剧《无声的功勋》获好评,体现三地文化互补优势 [2] 文化创新与技术应用 - 醒狮文化通过动画《雄狮少年》(最受大湾区大学生欢迎影片)和同名音乐剧实现创新表达,融入新技术新理念焕发活力 [2] -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运用AI讲古人、裸眼3D视频、沉浸式数字展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2] - 舞剧《咏春》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亮相,融合武术与香云纱“双非遗”元素,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3]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 - 大湾区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平台,通过《咏春》等作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 [3] - 粤港澳三地以岭南文化为纽带,共同构建“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3]
打造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试验田
南方都市报· 2025-03-29 07:16
广东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 广东文化产业2024年营收超2.5万亿元,游戏产业、数字出版产值、电影票房等主要指标全国首位 [3][6] - 数字创意产业集群2023年营收6233.38亿元,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近5年年均增速10.37%,增加值增速16.1% [6] - 数字出版、动漫、音乐、游戏分别占全国份额1/5、1/3、1/4和4/5 [6] 产业优势 -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深圳示范区及横琴、前海等重大平台提供支撑 [7] -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广州国家版本馆等新地标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21年全国领先 [7] - 市场潜力巨大:1.27亿常住人口,2024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同比增12%,电影票房超52亿元 [7] - 科创实力强劲:2024年研发经费51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近8万家,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 [7] - 对外开放格局:2024年进出口总额破9万亿元,数字贸易规模超7000亿元 [8] 重点项目与政策 - 岭南数字创意大厦定位"竖起来的产业园",聚焦机器人、元宇宙、AI等领域,首批签约十余家高成长企业 [13] - 政策支持:完善动漫游戏、影视生产等重点行业政策体系,统筹文艺精品扶持专项资金 [10] - 技术攻关:共建AI实验室与大模型,已有45款生成式AI服务备案,实施"人工智能+文化"行动 [12] 文化数字化举措 - 建设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与大模型,推动文物古迹等资源数字化转化 [10] - 打造《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数字文化IP,舞剧《咏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成功出圈 [4] 人才与生态建设 - 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提供人才公寓、创投基金等配套服务 [11][13] - 科韵路11公里路段聚集150家规上游戏企业,年产值千亿元,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