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海缆

搜索文档
东方电缆(603606):1H25业绩略低于市场预期 交付节奏强劲有望带动3Q25收入高增
新浪财经· 2025-08-15 08:31
1H25业绩表现 - 1H25收入44.32亿元,同比增长8.95%,归母净利润4.73亿元,同比下降26.57% [1] - 2Q25收入22.85亿元,同比下降17.13%,归母净利润1.92亿元,同比下降49.56% [1] - 业绩低于预期主要由于1Q25提前确认部分欧洲海缆项目收入及大型项目收入确认节奏靠后 [1] 分业务盈利状况 - 1H25电力电缆毛利率10.8%,海工业务毛利率29.1%,表现较强 [1] - 2Q25海底电缆和高压电缆收入7.6亿元,较1Q25的12.0亿元环比下降明显 [1] 订单及运营指标 - 截至2025年8月12日,在手订单总额196亿元,其中海缆与高压电缆110亿元,海洋装备与工程运维3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2] - 海缆与高压电缆订单规模超过2024年业务收入的3倍 [2] - 1H25存货31.2亿元,合同负债16.7亿元,呈现较快增长趋势 [2] 发展前景 - 2025年有望走出海上风电平价过渡期,进入订单和盈利双提升周期 [3] - 超高压海缆产品预计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3] - 3Q25有望迎来收入确认拐点,超高压产品占比提升将结构性拉动盈利能力 [3] - 订单和项目开工推动下,2026年有望保持业绩较快增长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2025年盈利预测下调7.8%至16.1亿元,2026年盈利预测维持23.10亿元不变 [4] -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21.9倍市盈率和2026年15.3倍市盈率 [4] - 目标价66.47元,对应28.4倍2025年市盈率和19.8倍2026年市盈率,较当前股价有29.3%上行空间 [4]
出口含“新”量更足!沪市主板公司以积极笔触描摹出中国经济大格局的稳健形制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4-30 22:41
沪市主板2024年年报核心表现 - 沪市主板公司展现出基础稳、韧性强的板块底色,积极描摹中国经济稳健形制 [1] 多元化外贸格局 - 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实现海外收入6.09万亿元,同比增长7%,非美出口占比超八成 [2] - 东盟、非洲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重要出口目的地:三一重工非洲区域业绩同比增长44%,上汽集团东盟销量达13万辆(新能源车占比43%),中国中车国际业务新签订单472亿元,八大建筑央企新签海外订单1.87万亿元(同比+15%) [2] - 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高科技产品加速出海:电子/汽车/家电/机械设备行业海外收入分别增长15%/10%/9%/7%,东方电缆交付欧洲海上风电超高压海缆,兆易创新NOR Flash出货量创新高,海尔智家多区域市场份额第一 [3] -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带动轻工、零售、食品饮料增长:小商品城跨境清算资金超40亿美元,顾家家居跨境电商沙发品类全球销量第一 [3] 并购重组动态 - 2024年至2025Q1沪市主板新增并购交易超1500家次,金额超1.4万亿元,重大重组交易金额同比+370%至4100亿元 [4] - 标志性案例: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中国船舶拟吸并中国重工(均超千亿元),湘财股份吸并大智慧为首单民营非同控合并,瀚蓝环境收购粤丰环保 [4] - 产业并购占比近七成:华电国际注入发电资产提升装机规模,恒丰纸业收购锦丰纸业形成产能互补,兆易创新收购苏州赛芯扩充模拟芯片品类 [5] 分红与回购 - 2024年沪市主板1259家公司现金分红1.77万亿元(同比+6%),分红比例39%(+0.83pct),股息率3.6%,1041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 [7] - 366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5749亿元(同比+1.9倍),140余家计划2025年中期分红 [7] - 2024年新增回购计划400家次(金额上限843亿元,同比+70%),增持计划380家次(金额上限537亿元,同比+80%) [7] - 2025年以来新增回购增持规模780亿元,专项贷款支持总额超520亿元,中国石化等11家央企获60亿元额度 [8] ESG表现 - 2024年沪市主板1068家披露ESG报告(披露率63%),306家纳入MSCI评级中90家等级提升,8家获AAA级 [9] - 环境保护投入超1800亿元,1300余家公司减碳措施减少CO₂排放11.4亿吨,830余家参与乡村振兴 [10] 指数化投资与外资 - 2024年沪市ETF净流入8400亿元(宽基ETF占7000亿元),规模达2.7万亿元(股票ETF占2.1万亿元,同比+96%) [11] - 外资增持703家公司(金额3893亿元),非美资持股占比近八成(同比+11%),偏好银行/食品饮料/非银金融等行业 [11][12] 退市机制 - 2025年沪市主板19家公司触及退市(12家强制退市),主动退市等多元渠道占比37%,5家公司通过破产重整改善经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