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搜索文档
 滕王阁,千载文心入新椽(文化中国行·唐诗宋词里的古建筑)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 -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由滕王李元婴建造,至今已迭废迭兴达28次,每个版本平均存世时间不足46年 [1] - 滕王阁承载深厚文化底蕴,是历代文人墨客如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等吟咏对象,王勃的《滕王阁序》使其文魂不朽 [1] - 该建筑被视为文明基因的活性载体,超越了砖木瓦石的物理存在 [2]   现代重建与建筑特色 - 第二十九次重建于1985年启动,以1942年梁思成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为蓝本 [2] - 重建工程由总建筑设计师陈星文主持,新阁体三面迥异,打破古代名楼四面相同惯例,并融合苏州香山帮木作、福建石工、西安彩画等各地工艺精粹 [2] - 重建后的滕王阁于1989年竣工,建筑风格承续唐风宋韵并以现代筋骨挺立 [2]   旅游运营与创新体验 - 景区推出背诵《滕王阁序》免票活动,人气高涨,特别是“孩子会背,家长免费”服务推出后,2025年背序免票游客已超5.4万人次 [2] - 景区内设有4楼全息投影展示历代楼阁变迁、5楼铜板雕刻《滕王阁序》、地下VR体验中心复现唐代盛宴等现代化文化体验设施 [2] - 2024年景区拆除屏障扩大免费游览区域,实现老城区与风景区的深度融合 [3]   周边经济与社区融合 - 景区门口的榕门路已形成汉服产业集聚,沿街有50余家汉服店,生意火爆,出现“每天爆单”的现象 [3] - 景区开放政策使市民可近距离游览,如73岁市民表示从前散步绕围墙走,如今阁楼就在身边,体现了文化遗产与社区生活的紧密结合 [3]
 我们村的“王牌”丨墨香氤氲处,笔锋见真章
 央广网· 2025-10-08 09:23
 行业概况与市场地位 -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被誉为“华夏笔都”,毛笔制作技艺延续1600多年,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文港镇生产的毛笔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 [1] - 2024年,行业创造了8.5亿元人民币营收及2200万美元出口额,产品从传统毛笔扩展到化妆刷、美甲笔等 [15]   核心工艺与技术传承 - 毛笔制作包含128道繁复工艺,工艺和配方占一支毛笔品质的80%,对毛的部位和搭配有极高要求,毫尖位置上下差一毫米即影响书写效果 [1][2] - 传承模式主要为父传子、师带徒,但面临由点到面传承的挑战,目前正通过系统性文字记录(已形成十多万字)来固化技艺,内容涵盖工序重点及原理 [15] - 行业参与起草了中国毛笔国家标准,并计划未来继续发力行业标准制定,以“守正创新”为原则筑牢技艺根基 [7][16]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产品从传统狼毫、羊毫扩展到西式油画笔、化妆刷、美甲笔等,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15] - 积极开发文创产品,例如为故宫文具礼盒、某知名酒业品牌“一笔臻樽”限量珍藏提供毛笔,千年雅韵在文化创意中焕发新生 [9] - 市场覆盖企业用户(如知名文具品牌、出版社)、传统文化爱好者、银发经济群体以及通过互联网吸引的海外消费者 [9][11]   销售渠道与商业模式演变 - 销售模式从传统手工业演变为现代商业,包括发展经销商、举办展会,并依托互联网直播将产品销售至海内外 [5][11] - 网络直播链接了全球传统文化爱好者,有加拿大客户通过直播购买产品,体现了数字消费的潜力 [11] - 行业从个体手工制作发展到规模化工厂生产,即使流水线作业也强调对笔性的精准把控以确保“尖、齐、圆、健”四德兼备的品质 [8]   文旅融合与品牌建设 - 依托毛笔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周坊村设有“中国毛笔第一村书画体验馆”,研学坊按45人规模设计,年接待量超过1500人,政府正在修建更大的毛笔研学体验基地 [13] - 进贤县打造“晏殊故里 进贤文笔”区域公共品牌,旨在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和价值 [16] - 文港镇通过毛笔造型路灯、毛笔雕塑等装饰强化文化氛围,将传统技艺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 [15]
 大地风华|收获的味道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十四五"时期文化创造活力涌动,文化服务迭代升级,文化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6] - 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要素[6]   线下文化教育与社群活动 - 夜校课程如茶艺、插花、古琴和声乐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退休人员丰富生活,年轻人解压提升魅力[8][9] - 夜校声乐课教师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内容成为"网红",课程需抢购,教学形式风趣互动性强[8] - 夜校学习提升个人技能如发音咬字识谱,增强自信并促进家庭沟通,被称为"精神按摩"[9] - 夜校活动启发社区服务,如"微光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辅导,茶艺师计划进社区传承文化[10]   传统戏曲创新与市场表现 - 越剧《我的大观园》巡演10余城市50余场,累计票房收入7000余万元,观众约9万人次[13] - 传统戏曲面临从业者流失挑战,毕业班30多人仅极少数留下做演员,行业需更多耐心[13] - 越剧通过社交媒体如小视频积累关注者,点赞量达数十万至百万,吸引年轻观众[14] -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和越剧《新龙门客栈》出圈,推动年轻人关注越剧[15]   数字微短剧行业规模与内容趋势 - 2025年微短剧上线3万多部,用户规模达6.96亿人,占网民总数近七成[18] - 微短剧需引发情感、文化与叙事三重共鸣,如《家里家外》首周播放量3亿,《弄潮》获深层认可[18] - 微短剧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傩戏》普及非遗知识,社交平台相关科普内容激增[19] - 行业向精品化发展,强调尊重文化原真性、讲好故事和采用年轻语态[19]   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与文化影响 - 网络文学作品如《天道图书馆》推出英文版后受海外读者关注,推动中文学习兴趣[22] - 作品传播带来稳定收入,作者从工地板房写作发展到与全球读者交流,体现文化获得感[23] -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反映国家全球影响力提升,故事内核如成长奋斗具有跨文化共通性[23]   公共文化设施无障碍服务建设 - 中国盲文图书馆牵头建成视障服务网络,盲人阅览室1659个,配备智能听书机近19万台[25] - 无障碍电影服务发展,全国志愿者参与讲解,互联网平台"无障碍剧场"提供超2000部影视剧[25] -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后博物馆如故宫提供触摸体验,视障人士文化权益得到落实[26]   戏剧演出市场与观众体验 - 学生公益票和惠民政策降低观剧成本,门票价格100元、80元或免费,使戏剧融入日常生活[30] - 江浙沪交通便利推动跨城观剧,经典剧目巡演经久不衰,新作和海外引进作品数量繁多[31] - 观众观剧161场写随感14万余字,戏剧培养美学感知和逻辑思维,增强人际联结与情感共鸣[32]
 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二十年:企业基金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样本
 新浪证券· 2025-09-24 11:0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企业基金会正通过将企业核心优势与社会需求、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以创新实践重塑公益生态,实现从单纯捐赠者到主动引领公益方向、创新公益模式的核心力量转变 [1][9]   绿色低碳公益 - 公司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通过设立“新奥公益慈善日”等系列活动,将绿色行动从宏观企业战略落地为四万员工的日常实践 [2] - 员工志愿者在全国多座城市联动开展绿色办公、垃圾分类、保护水资源等主题活动,搭建起向公众普及低碳知识的桥梁 [2][3] - 这些持续行动推动环保从“企业行为”转化为“社会共识”,为落实“两山理念”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奠定社会基础 [3]   教育科研公益 - 公司在教育公益领域开创“全生态”捐助范式,公益重心从早期“建校工程”升级为助力学子成长的“励志工程”和提升教师能力的“素质工程” [4] - 公司通过捐资建设北京大学工学楼等举措,以“校企协同”模式推动产业资源与科研优势深度对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融合 [4] - 公益捐赠累计惠及12万学子、1万余名教师,其战略投入对推动教育发展与创新意义重大 [4][8]   文化传承公益 - 公司在文化公益领域以“创新”为核心,覆盖“走出去、活起来、普及开”三个维度,取得富有成效的成果 [5] - 通过联合举办“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和支持世界剧院北京论坛等活动,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互鉴 [6] - 公司参与打造“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等创新形式,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并通过组织“艺术第一课”等活动提升大众文化素养 [6][7]   公益成果与模式升级 - 二十年来公益实践成果丰硕,赈灾行动覆盖全国170余个市区县及3个海外国家,约2万名“七色花”志愿者活跃在各类公益场景中 [8] - 公司先后8次获得中华慈善奖,其公益模式实现了从“单点发力”到“系统增效”的跨越,为共同富裕注入可持续动能 [8][9] - 公司坚持公益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通过精准帮扶和搭建公益生态系统,持续推动公益行业升级 [9]
 《时代摘要》第三季对话田沁鑫:探寻戏剧人生与时代共鸣
 新华网· 2025-08-12 14:00
 核心观点 - 田沁鑫的艺术成长经历体现对戏剧的执着追求与多元融合的创新理念 其导演生涯受体操训练 京剧学习及传统文化滋养的深刻影响 形成独特创作风格 [1][4][7][8] - 摘要酒作为栏目赞助方 通过"争上游"品牌理念与艺术家的卓越追求形成共鸣 强化品牌高端定位与文化关联性 [1][11][13]   成长经历与艺术积淀 - 童年经历体操训练 在70余人班级中成绩一度位列倒数第三 但培养坚韧性格 [4] - 京剧学习经历与体操西方肢体表达形成互补 虽未成为专业演员但为导演创作提供独特视角 [4][7] - 长期观剧习惯积累戏剧理解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考试获剧目分析第一名 [5] - 多元背景包括绘画熏陶 电影学院旁听及广告从业经历 为导演职业提供跨领域支撑 [7]   创作理念与艺术成就 - 创作融合舞蹈 戏曲 戏剧及多媒体技术 如《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采用实时传输技术呈现历史叙事 [10][11] - 作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 借鉴《三言二拍》等古典小说素材 强化故事叙述能力 [8] - 作品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戏剧魅力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 [11]   品牌关联与栏目定位 - 栏目聚焦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与文化发展 通过行业领军者故事传递摘要酒"争上游"理念 [13] - 品牌通过赞助文化栏目强化高端势能 关联艺术卓越追求与产品品质象征 [1][11][13]
 何以中国丨一纸风华传古今 “年画+”绘就新画卷
 央广网· 2025-08-07 15:19
 杨柳青年画文化传承与创新 - 杨柳青年画拥有400多年历史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色彩艳丽 构图饱满 做工精细著称[5] - 年画制作包含勾 刻 印 绘 裱五道核心工序 其中人物脸部彩绘有近20步精细流程[6] - 第七代传承人张宏通过融入生肖文化(如"福牛顶盛""如虎添亿")和当代审美进行创新 作品受到年轻人和国际学生欢迎[8]   古镇文旅融合发展成效 - 杨柳青古镇打造"年画+"沉浸式体验场景 包括"年画里"长廊 年画主题民宿 运河居酒屋等文旅业态[10][11][14] - 截至2025年6月末 古镇商户累计营收约1560.5万元 同比增长106.4% 客流人数约324.1万人 同比增长115.8%[15] - 西青区文旅局推动年画IP活化 未来将围绕文创产品 互动体验 商业服务等维度升级至3.0版本[11][15]   文创产品开发与跨界合作 - 文创产品从单一摆台扩展至泥塑摆件 折扇 充电宝 帆布袋 水杯 T恤等实用品类 其中鲤鱼图案帆布袋最受外国游客喜爱[16][18][20] - 设计遵循年画传统口诀"短胳膊短腿大脑壳 小鼻子大眼儿没有脖" 同时创新加入荷花等元素提升接受度[18] - 西青区旅游集散中心联动天津高校 引入学生创作二次元徽章等新鲜设计 持续注入创新血液[18]   非遗技艺与现代消费融合 - 将年画与茶百戏两项非遗结合 顾客可在茶汤浮沫上勾勒年画纹样 实现"年画印茶咖"的互动体验[14] - 通过光影魔法 立体雕塑 呼吸灯墙等技术手段 将传统年画场景转化为可触摸 可感知的沉浸式空间[10][11] - 古镇夜间消费场景显著提升 游客可乘船观水上剧场表演 体验"灯影桨声"的运河文化氛围[15]
 贵州省推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1 06:08
 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举措 - 建立贵州省版权登记平台并引入区块链技术 提供快捷高效安全的版权登记服务 [1] - 2020至2024年连续5年开展民族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服务工程 覆盖全省9个市州70多个县区 [1] - 设立15家版权服务工作站和5家贸易基地分中心 打通版权服务最后一公里 [1]   版权推广与品牌建设 - 常态化组织直播带货 云展览 故事分享会等活动 打造贵版流金版权工作品牌 [2] - 推动苗绣 蜡染 银饰等作品亮相国际展会 提升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2] - 围绕黄小西 村超 村BA等重点文旅IP加大整理提炼力度 [2]   版权资源体系建设 - 累计登记特色民间文艺作品超过6万件 [3] - 开展版权知识宣讲和登记培训280余场 服务4300余家企业和个人工作室 [3] - 整理收录苗绣 蜡染等优秀作品4万余件 建设版权资源数据库 [3]   版权转化与国际输出 - 打通与沿海发达地区轻工制造企业合作渠道 形成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转化路径 [3] - 《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英文版即将出版 [3] - 《这就是"村BA"》将由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正式推出 [3]   未来发展重点 - 整合人财物资源夯实保护基础 激活民间文艺版权价值 [4] - 做优做强版权贸易 在更大舞台展示多彩民族文化 [4] - 推动民间文艺走出国门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4]
 十大美院菁英力作集结!这场展览解锁当代艺术新图景
 经济观察报· 2025-07-16 14:10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艺途新章:中国十大美院新锐创作特展",汇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十大顶尖艺术学府的学生创作 [1]   - 展期从6月28日至10月31日,地点在秦皇岛市北戴河不同艺术小镇的不同CIRCLE当代艺术中心4F [2]     展览内容   - 展出50余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 [2]   - 绘画展区包括工笔画和写意画,雕塑区域展示金属与木材的结合以及传统榫卯与现代造型的融合 [2]   - 新媒体艺术区运用数字投影、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提供沉浸式体验 [2]     艺术风格与创新   - 作品风格多元,包括表现主义张力的油画、极简线条的水墨以及融合AR技术的互动装置 [1]   - 作品从超现实场景解构社会现象,或从古籍纹样中汲取灵感重构传统文化符号 [1]   - 展览不仅展示传统技法的传承,也体现对新兴媒介的大胆尝试 [2]     活动安排   - 展览期间将举办"青年艺术家创作沙龙"和"跨学科艺术工作坊",邀请艺术界资深学者、策展人与参展学生对话 [2]     展览意义   - 展览是对中国艺术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预示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2]
 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展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举行
 新华网· 2025-07-14 16:13
 展览概况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浙江周活动于7月12日开幕 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展作为首日重点活动吸引各国观众关注[1] - 国家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 中国驻大阪总领馆及浙江省相关负责人出席巡展[1] - 展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 浙江省贸促会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浙江省文投集团联合承办[2]   展区内容 - 设置两大主题展区:"江南之源 文脉之续"展区以青瓷 丝绸等传统工艺品呈现浙江传统工艺千年发展脉络[1] - "传习造物 匠韵新承"展区通过产品创新 技术升级案例展示传统产业焕新发展路径[1] - 展出二十余件历史经典产业创新产品 在保留文化精髓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2]   展品与技艺 - 展出多位国家级 省级非遗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 包括嵇锡贵越窑青瓷《山花》 徐朝兴龙泉青瓷《哥弟结合三环瓶》 陆光正东阳木雕《取经》 虞金顺黄杨木雕《鱼跃》[1] - 进行宋代点茶表演和杭州刺绣等非遗技艺展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家虹现场展示杭绣分线 点绣等代表性技艺[2] - 历史经典产业原创品牌非标造物局展出多件创新产品[2]   展览成效 - 展览现场气氛热烈 观众络绎不绝 欧洲参观者评价展品技艺精湛 细节生动[1] - 金家虹表示此次是继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后第二次在世博会展示杭绣[2] - 展览通过大师作品 活态展示与创新产品等多维角度 向国际社会展示浙江历史经典产业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实践成果[2]
 创意牡丹瓷 涌动“新国潮”
 消费日报网· 2025-06-19 10:45
 公司发展   - 洛阳牡丹瓷将唐白瓷烧制技艺与牡丹文化融合,打造出经典国礼彩绘花盘、小板壁系列、东方妞妞系列及国潮"小花匠"饰品系列 [2]   - 公司拥有牡丹瓷发明专利19个、实用新型专利上百个、外观专利千余个,构建了文化创意新兴产业 [7]   - 团队组建16人创新小组负责市场考察与产品开发,未来计划推出陶瓷材质唐朝侍女造型AI机器人 [7]     行业交流   -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为全国工艺美术人才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河洛文化、牡丹文化与其他多元文化碰撞 [2]   - 公司与专家学者探讨技艺创新、材料研发、市场推广等关键问题,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2]   - 博览会推动中国传统工艺走向世界舞台,提升洛阳牡丹瓷品牌形象 [2]     市场表现   - 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接待游客1033.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5.72% [3]   - 产品覆盖从瓷盘、花瓶到项链、耳坠等饰品,研发上千个品种,国潮系列瞄准年轻消费者 [7]   - 牡丹瓷作为国礼赠送给190多个国家贵宾,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7]     文化传承   - 牡丹瓷学名洛阳白瓷,融合千年牡丹文化与唐白瓷技艺,创烧于2009年 [3][4]   - 公司坚持守正创新,组建年轻设计团队,推动非遗文化IP年轻化 [7]   - 未来计划通过AI联动等科技手段增强非遗文化科普互动性 [7]     战略规划   - 以博览会为新起点,持续提升制瓷技艺,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8][9]   - 目标将牡丹瓷打造为洛阳、河南乃至全国的文化品牌 [7]   - 通过多角度创新模式推动传统非遗在多元化潮流中传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