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保健品

搜索文档
“银发族”变身“剁手党”,老年人网购有多野?
钛媒体APP· 2025-05-06 12:48
银发经济消费趋势 - 60岁以上银发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达69.8%,年均线上成交单量增速达238% [1][2] - 消费结构呈现实用主义与情感补偿混搭特点:营养保健品类如蛋白粉、氨糖软骨素占比较高,同时珠宝首饰类成交额同比增长307%(翡翠项链)和132% [2] - 新银发人群消费理念转变,60%受访者认同"退休金不必留给子女,享受生活第一位",50-59岁群体该比例更高 [2] 电商平台战略布局 - 抖音电商推出"银发消费节",拼多多开设"长辈专属补贴",奢侈品品牌推出"适老款"直播 [3] - 京东采用"一键代付+人工审核"组合,拼多多开发"亲友代选"功能提升老年人购物体验 [6] - 淘宝长辈模式打造"银发生活地图",按四大生活场景(健康早餐站、兴趣充电站等)重组商品,细分20+子类如"关节保护"专区 [13][14] 用户行为驱动因素 - 60%老年用户因"主播喊爸妈""专属客服"等情感营销增加购买频次,社交分享转化率是年轻人3倍 [5][7] - 72%老年人偏好有线下实体店背书的商品,信任建立依赖"线下服务锚点+线上信任延伸"双轨机制 [10][11] - 日本案例显示,场景化细分策略(如"轻奢宴会服"分类)使55-65岁女性客单价达均值1.8倍 [15] 行业创新与服务升级 - 适老化改造从"字大色艳"进阶为"心智适配",京东视频导购、拼多多方言客服等设计使转化率提升40% [6][11] - 日本Nissui食品电商按"健康目标"(如改善睡眠)分类,聚合产品+服务形成解决方案 [14] - 老年大学与电商合作开设"网购课",社区便利店转型"网购体验点"解决信任问题 [6][10] 市场规范与社会责任 - 日本立法禁止针对老年人的"持续性定向营销",建议建立"银发ESG评价体系"规范诱导性销售 [16] - 需治理直播间话术诱导(如"不买就是亏")和算法推送"养老焦虑"内容等负外部性问题 [16]
警惕“保税仓发货”成为造假温床
广州日报· 2025-04-30 05:27
跨境电商假进口黑产链 - 无良商家将国内生产的保健品包装成跨境保健品高价出售 坑骗消费者并扰乱市场秩序 [1] - 部分号称"原装进口"的保健品实为国内生产后运至保税仓再"出口转内销"的普通产品 [1] - 造假手法包括注册境外公司打造虚假品牌 虚标含量标识 夸大医疗功效宣传 [1] - 类似问题也存在于跨境电商平台的"保税仓直发"化妆品 实为国内小作坊仿制的假货 [1] 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 - 保税区政策被滥用 造假成本低 利用"单小量散"特点规避市场监管 [2] - 造假企业注册空壳公司 被查处后可迅速换壳重生 [2] - 跨境商品维权流程复杂 多数消费者放弃追责 [2] 监管与解决方案 - 需加强保税区监管 查处违规行为 提高违法成本 将违规企业纳入信用黑名单 [2] - 推动"跨境溯源"技术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实现进口商品"来源可溯 去向可查"的电子监管 [2] - 跨境电商平台应展示商品全链路物流信息 帮助消费者辨清真伪 [2] - 监管部门需与时俱进 保障跨境贸易便利性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