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机器人

搜索文档
湖北:科技创新点燃工业经济“主引擎”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0 18:44
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发展 - 2025年上半年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 [1]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1] - 高技术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5% [5] 人形机器人产业突破 - 湖北省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实施方案》,已组建4个院士专家领衔的技术团队,推出10余款本土人形机器人产品 [1] - 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开发的"天问"机器人已应用于咖啡店服务场景 [1] - 第三届链博会上20台"湖北造"人形机器人展示下棋、打太极等多样化功能 [1] 6G技术前瞻布局 - 中国信科集团在武汉东湖综保区投建基地,聚焦6G"空天地"网络装备研发制造 [3] - 该集团已掌握数千项6G核心专利,在星地融合、超维度天线等关键技术领域领先 [3] - 芯片、电路板、元器件等产业链企业同步开展6G前瞻布局 [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武钢建成0.1毫米无取向硅钢项目,10多款新能源车型密集推出 [5] -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壮大,超高速人工智能光模块等高端产品上市 [5] - 实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并进"战略 [3] 创新企业培育体系 - 武汉东湖高新区"瞪羚精选"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超50%,近3年单家企业平均股权融资超6000万元 [5] - 70%瞪羚企业位居赛道第一梯队,80%深耕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 [5] - 累计培育光谷瞪羚企业1862家,构建"发现-培育-资源链接"全流程服务体系 [7] 跨区域科创协同 - 黄石市在光谷设立离岸科创园,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的飞地模式 [7] - 魅客科技通过双中心联动覆盖湖北全省并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7] - 黄冈、咸宁等地相继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形成全省创新网络 [7]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推动高转矩直驱永磁电机技术在低空飞行器领域示范应用 [8] - 湖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87.71亿元,同比增长10.55% [11] - 全省建成600家省级以上孵化机构,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转化体系 [11] 五大优势产业规划 -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产业 [12] - 实施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三年行动,目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12] - 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建设全国影响力的发展高地 [12]
以武汉为核心串联五城,东西绵延150公里,“机器人谷”蔚然成型
长江日报· 2025-06-23 09:08
产业发展规划 - 湖北省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实施方案》一年多后,"荆楚"机器人即将在三季度批量上岗[1] - 武汉提出"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成势"的发展目标,通过有组织创新推动人形机器人项目快速产业化[1] - 武汉计划打造全国人形机器人标杆城市,在光谷、南太子湖、汉江湾设立专区和1万平方米以上创新创业空间[7] 技术研发进展 - 丁汉院士团队半年内完成原理样机,2023年2月推出第一代机并迅速产业化[1] - 武汉联合高校与企业攻克大脑、小脑、感知、躯干、四肢五大核心技术,在高功率密度关节、精细灵巧手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8] - 灏存科技自主研发的"小脑"技术被全球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采用,动作捕捉精度可达千分之一度[8] - 鄂州华威科研发出指甲盖大小的电子皮肤,集成105个感应点,感应点面积仅1平方毫米[9] 产业链布局 - 光谷东智机器人年内将发布2款产品并量产300台,工厂距离数据采集工厂仅10分钟车程[6] - 孝感手智创新科技计划7月底投产,达产后可年产1500台"远游"机器人[12] - 武汉都市圈形成150公里产业带,串联武汉、鄂州、黄石等五城,构建"机器人谷"版图[13] - 光谷聚集5家整机企业、13家核心企业,关键零部件实现85%覆盖率[13] 应用场景拓展 -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还原14个细分场景,40多台机器人进行商品抓取、摆排送餐等训练[6] - "神农""荆楚"等机器人已展示药房分拣、变电站巡检等多场景应用成果[6] - 武汉计划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医药流通、智能家电等领域"实训、打工"[17] - 岚图汽车工厂工业机器人配备数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机器人已应用于武汉大学、养老机构等场景[17] 企业动态 - 光谷东智一期生产线超万平方米,即将投产[5] - 黑芝麻智能华山A2000芯片赋予"天问"机器人常识与决策能力[8] - 武汉经开区法睿兰达科技"鲲鹏"系列机器人力争年内量产[16] - 华中科技大学丁汉团队"荆楚"机器人已启动量产[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