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机器人

搜索文档
湖北:科技创新点燃工业经济“主引擎”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0 18:44
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发展 - 2025年上半年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 [1]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1] - 高技术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5% [5] 人形机器人产业突破 - 湖北省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实施方案》,已组建4个院士专家领衔的技术团队,推出10余款本土人形机器人产品 [1] - 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开发的"天问"机器人已应用于咖啡店服务场景 [1] - 第三届链博会上20台"湖北造"人形机器人展示下棋、打太极等多样化功能 [1] 6G技术前瞻布局 - 中国信科集团在武汉东湖综保区投建基地,聚焦6G"空天地"网络装备研发制造 [3] - 该集团已掌握数千项6G核心专利,在星地融合、超维度天线等关键技术领域领先 [3] - 芯片、电路板、元器件等产业链企业同步开展6G前瞻布局 [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武钢建成0.1毫米无取向硅钢项目,10多款新能源车型密集推出 [5] -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壮大,超高速人工智能光模块等高端产品上市 [5] - 实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并进"战略 [3] 创新企业培育体系 - 武汉东湖高新区"瞪羚精选"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超50%,近3年单家企业平均股权融资超6000万元 [5] - 70%瞪羚企业位居赛道第一梯队,80%深耕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 [5] - 累计培育光谷瞪羚企业1862家,构建"发现-培育-资源链接"全流程服务体系 [7] 跨区域科创协同 - 黄石市在光谷设立离岸科创园,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的飞地模式 [7] - 魅客科技通过双中心联动覆盖湖北全省并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7] - 黄冈、咸宁等地相继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形成全省创新网络 [7]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推动高转矩直驱永磁电机技术在低空飞行器领域示范应用 [8] - 湖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87.71亿元,同比增长10.55% [11] - 全省建成600家省级以上孵化机构,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转化体系 [11] 五大优势产业规划 -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产业 [12] - 实施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三年行动,目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12] - 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建设全国影响力的发展高地 [12]
以武汉为核心串联五城,东西绵延150公里,“机器人谷”蔚然成型
长江日报· 2025-06-23 09:08
产业发展规划 - 湖北省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实施方案》一年多后,"荆楚"机器人即将在三季度批量上岗[1] - 武汉提出"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成势"的发展目标,通过有组织创新推动人形机器人项目快速产业化[1] - 武汉计划打造全国人形机器人标杆城市,在光谷、南太子湖、汉江湾设立专区和1万平方米以上创新创业空间[7] 技术研发进展 - 丁汉院士团队半年内完成原理样机,2023年2月推出第一代机并迅速产业化[1] - 武汉联合高校与企业攻克大脑、小脑、感知、躯干、四肢五大核心技术,在高功率密度关节、精细灵巧手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8] - 灏存科技自主研发的"小脑"技术被全球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采用,动作捕捉精度可达千分之一度[8] - 鄂州华威科研发出指甲盖大小的电子皮肤,集成105个感应点,感应点面积仅1平方毫米[9] 产业链布局 - 光谷东智机器人年内将发布2款产品并量产300台,工厂距离数据采集工厂仅10分钟车程[6] - 孝感手智创新科技计划7月底投产,达产后可年产1500台"远游"机器人[12] - 武汉都市圈形成150公里产业带,串联武汉、鄂州、黄石等五城,构建"机器人谷"版图[13] - 光谷聚集5家整机企业、13家核心企业,关键零部件实现85%覆盖率[13] 应用场景拓展 -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还原14个细分场景,40多台机器人进行商品抓取、摆排送餐等训练[6] - "神农""荆楚"等机器人已展示药房分拣、变电站巡检等多场景应用成果[6] - 武汉计划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医药流通、智能家电等领域"实训、打工"[17] - 岚图汽车工厂工业机器人配备数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机器人已应用于武汉大学、养老机构等场景[17] 企业动态 - 光谷东智一期生产线超万平方米,即将投产[5] - 黑芝麻智能华山A2000芯片赋予"天问"机器人常识与决策能力[8] - 武汉经开区法睿兰达科技"鲲鹏"系列机器人力争年内量产[16] - 华中科技大学丁汉团队"荆楚"机器人已启动量产[16]
全国前列,武汉已有20余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
长江日报· 2025-06-04 10:47
机器人学院成立与专业发展 - 中南民族大学成立湖北省首个以"机器人"命名的学院 聚焦恶劣环境机器人系统集成 抗荒漠治理智能无人系统 石窟文物修复机器人 稳边固边教育机器人等方向 [1] - 全国343所本科院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 武汉地区包括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校 [1] 高校机器人专业建设与成果 - 武汉大学2024年联合小米集团成立机器人系 设立"机器人技术"硕士方向 2025年新增"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成为首批"双一流"开设该专业的高校 [2]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开展机器人方向科研教学 2020年设置机器人专业方向 在共融机器人 机器人化智能制造 医疗机器人领域具备雄厚师资 [3] - 武汉工程大学Nautilus机甲战队获2025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亚军 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始于2006年 累计获国际比赛冠军14项 国内28项 [4] 专业历史与政策支持 - 武汉交通学校2014年作为中职院校全国首招机器人专业 学生一年内被企业预定完毕 [5] - 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获批设立国内最早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2024年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获6项一等奖 数量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 [5] - 国家政策推动机器人工程专业成为新工科重点发展方向 武汉高校凭借自动化等传统学科优势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5]
31个交易日股价大涨逾120% 机器人“灵巧手”材料龙头官宣:签单了!
证券时报网· 2025-03-19 20:19
机器人产业链发展 - 机器人产业链当前受市场关注 腱绳作为关键材料之一 主流方案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钢丝 其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因高强度、耐磨损、折叠不受损等特性 适合机器人灵巧手动力传动需求 [1] 南山智尚业务进展 - 公司拥有36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能 处于满产状态 一期600吨于2022年投产 二期3000吨于2023年投产 总产能国内前列 二期项目已完成产能爬坡 一等品率达95%以上 [2] - 公司3月19日披露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腱绳产品实现销售订单 含税金额4万元 占2024年营收的0.002% [1] - 公司传统主业为"面料+服装"全产业链 新业务布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领域 [1] 战略合作与研发 - 公司与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手智创新签署5年战略合作协议 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 [4] - 公司与手智创新签订专利合作协议 共同促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在机器人领域应用 合作研发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 [4] - 武汉大学研究院以先进制造、新能源、先进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 执行院长刘胜为微纳制造领域专家 国内芯片封装技术引领者 [4] 机器人项目动态 - 手智创新由刘胜院士领衔 自主研发"天问"机器人 其灵巧手通过视触觉传感器和腱绳实现精准抓取 应用于零售、养老、医疗等服务场景 [5] - "天问"机器人项目计划建设4条人形机器人生产线 7月1日前投产 达产后年产1500台 年产值3亿元 [5] - 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 刘胜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5] 市场反应 - 2月以来公司股价受益于机器人概念 累计涨幅逾121% [1] - 公司订单消息引发投资者热议 但公告提示订单对业绩无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