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钒制品
icon
搜索文档
调研速递|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接受25家机构调研,聚焦业绩亏损与合作发展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9-16 17:48
公司业绩与经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出现亏损 主要因钒钛产品价格下跌所致 [2] - 公司通过社会资源采购和产能释放 推动钒制品和钛白粉产量较同期提高 [2] - 组织实施钒钛竞争力提升和十大措施推进工作 全力降低钒钛产品制造成本 [2] 市场策略与产品销售 - 深入调研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效益好的产品产量并优化产品组合 [2] - 钛白粉调整出口区域 重点开拓东南亚、中东、日韩等区域新渠道 [2] - 新开拓氯化法产品销售渠道20余家 加大氯化法产品销售力度 [2] 战略合作与产能建设 - 与大连融科合资建设2,000立方米/年钒电解液产线 已长时间达产达效且运营良好 [3] - 2021-2024年向大连融科累计供应钒产品达2万余吨(折合五氧化二钒) [3] - 2025年预计总供应量20,000吨(折合五氧化二钒) 双方将共同推动6万立方米/年电解液产线建设 [3] 关联交易与供应链 - 攀钢集团生产的粗钒渣全量销售给公司 采购价格按成本加成模式进行 [4] - 向攀钢集团采购钛精矿 部分满足自身生产需要 部分对外代理销售 [4] 行业发展趋势 - 高质量反内卷有利于提高公司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 [4] - 推动钒在钢铁行业及储能等新兴领域的高端应用 [4] - 全钒液流电池适合安全、长时、大规模储能场景 将随政策推动迎来发展机遇 [4] 投资者交流活动 - 2025年9月15日举办鞍钢集团上市公司投资者集体交流会 吸引25家机构参与 [1] - 长江证券、国泰海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多家知名金融机构参与活动 [1] - 公司解读上半年生产经营状况及行业发展趋势 并开展投资者问答环节 [1]
钒钛股份(000629) - 000629钒钛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6
2025-09-16 17:04
业绩与亏损原因 - 2025年上半年业绩亏损主要因钒钛产品价格下跌导致 [3] - 公司通过社会资源采购释放钒制品产线产能并推动钛白粉新产线达产 钒制品和钛白粉产量较同期提高 [3] - 通过调整高效益产品产量优化产品组合 并实施成本控制措施降低钒钛产品制造成本 [3] - 持续拓展销售渠道 钛白粉出口调整至东南亚/中东/日韩等区域 新开拓20余家氯化法产品销售渠道 [3] 战略合作与产业发展 - 与大连融科自2021年合作深化 合资建设2000立方米/年钒电解液产线且长期达产达效 [4] - 2021-2024年累计向大连融科供应钒产品2万余吨(折五氧化二钒) [4] - 2025年计划供应大连融科20000吨钒产品(折五氧化二钒) 并共同推动6万立方米/年电解液产线建设 [4] - 全钒液流电池适合安全/长时/大规模储能场景 国家政策目标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达1.8亿千瓦以上 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5] 原料采购与运营模式 - 钒产品原材料粗钒渣全量采购自攀钢集团 按成本加成模式定价 [5] - 钛精矿全量由攀钢集团供应 部分自用生产 部分由公司代理对外销售 [5] 行业影响与公司战略 - 高质量反内卷政策提升公司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 推动钒在钢铁及储能领域高端应用 [5] - 公司坚持产品高端化/产线智能化/制造绿色化/技术自主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产品高值化 [5]
四川四线小城人均GDP超成都
36氪· 2025-08-05 10:24
攀枝花经济表现 - 2024年攀枝花人均GDP达11.43万元,高于成都的10.97万元,位居四川省21个城市之首 [2] - 城市常住人口约120多万,拥有4家三甲医院,餐饮消费水平与成都相当 [2] 三线建设背景与规模 - 三线建设于1964年启动,旨在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压力,将工业布局从东北和沿海地区向中国腹地迁移,以创造战略纵深 [5][6][7][8][10][12] - 建设区域覆盖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广大地区,动员了上千万人参与 [3][11][12][40] - 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入资金超过2000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40%,建成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40] 工业布局与资源开发 - 三线建设前,东北集中了全国约70%的钢铁、80%的机械制造和60%的电力产能 [22] - 攀枝花因富含钒钛磁铁矿(钛储量世界第一,钒储量世界第三)被列为建设重点,攀钢为其核心企业 [19][35] - 六盘水煤矿集群为西南地区煤种最全、产能最大的基地,2010年年产能超5000万吨,2020年突破8000万吨 [27] - 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包含48家单位,其特种钢需求的40%由攀钢供应,焦煤部分来自六盘水 [24]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 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跨越991座桥梁,打通427条隧道,建设过程中有超过2100名建设者牺牲 [18][24][25] - 该铁路在1984年被联合国列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1970年承担了六盘水至攀枝花35%的原材料运输任务 [24][25] - 1970年通过成昆铁路运输300万吨洗精煤至攀枝花,支持攀钢一期工程产钢150万吨,并助力重庆兵器基地生产200万支枪械、1.2万门火炮及9000万发炮弹 [25] 技术与产业突破 - 攀钢汇聚108位冶金专家,耗时三年攻克钒钛磁铁矿冶炼难题,于1967年实现铁水合格率超90%,钒回收率达60%以上 [36][38] - 此项技术创新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钒制品供应商,并发展了钒氮合金、钛白粉等深加工技术 [38] - 绵阳作为三线建设形成的军工重镇,拥有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的超大风洞群,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等国家级科研单位 [39] 高等教育与人才迁移 - 多所北京高校迁至三线地区,如北京石油学院发展为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升级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学院部分成为中国矿业大学 [29][30] - 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师生直接参与成昆铁路关键工程设计,该校于1995年入选“211工程” [30] - 1968年国家特批专列运送哈尔滨等地的2137名女工至四川三线企业,以解决职工婚配问题,其中82%被分配至绵阳、德阳、自贡等地的工厂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