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线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航发黎阳动力首任厂长王新民同志逝世,享年100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4 16:2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革命路上共努力"——深切缅怀中国航发黎阳动力首任厂长王新民同志 中国航发黎阳动力首任厂长王新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1月12日12点35分,在贵阳逝世,享 年100岁。 他出身江南,转战东北,却又远赴贵州大山,毕生为航空发动机事业谋发展,推动涡喷-7、涡喷-13两 大系列发动机改进研制,守护祖国的蓝天将近半个世纪……他就是王新民,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原 航空部劳动模范、中国航发黎阳动力首任厂长。 01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时代决定了一代人的命运,而这一代人又创造了一个时代。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经历过战火的洗礼 和困难时期的磨难,他们的生命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王新民,原名王积镛,又名王夷白,192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学时代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4 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农学,希望农业救国,让国人不再忍受饥饿。在校期间,他组织学生社团, 出版抗日进步刊物,并于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根据组织安排,他进入吴淞商船专科学 校学习航海。1948年冬,王新民进入苏北解放区,参与支援渡江战役、解放上海。 1954年,响应国家建设航空工业的号召,作 ...
四川三线军工厂探访,占地650亩楼房林立,荒凉破败如空城
搜狐财经· 2025-10-15 00:33
三线建设背景与目标 - 三线建设是1964至1978年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业体系建设,旨在将关键工业、科技与国防能力转移到西南和内陆山区,以增强国家防务体系[1] 348厂(国营红光仪器厂)概况 - 348厂是1965年至1972年间在华蓥山区兴建的八家三线企业之一,军工代号348厂[3] - 工厂于1966年8月正式投产,初期主要生产歼击机用的瞄准具,后扩展至电影机、照相机、化油器等军民用品[5] - 工厂占地约650亩,拥有约2400名职工,是一个集生产、生活、教育、娱乐设施于一体的完整“军工城”[7] - 工厂主生产线于1997年搬迁至成都郫都区[5] 348厂现状 - 原厂区建筑现已荒废,家属区住宅楼、学校、车间等仅存轮廓,门窗失落,被绿色藤蔓包裹[9] - 昔日热闹的校园、水泥球场和职工俱乐部现已沉寂,只余断壁残垣,充满冷清与沧桑感[9][11] - 工厂遗迹作为三线建设的记忆载体,象征着关于坚持、国家安全与自给自足的时代精神[11]
为何说重庆工业实力的强大和三线建设有很大关系?分析如下
搜狐财经· 2025-10-12 15:29
三线建设对重庆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 三线建设为重庆今天的工业实力打下了重要基础,使其在改革开放后获得先机 [1] - 1964年至1980年的16年间,重庆的三线建设催生了118家企业和科研单位 [1] - 逐步形成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并融入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多领域的国防工业体系 [1] 重庆被选为三线建设中心城市的原因 - 环境条件优越:四川地广人多、资源丰富,重庆作为要地具备天然优势 [3] - 工业基础雄厚:兵器工业基础来自抗战时期迁移的兵工厂,拥有重钢、特钢两大工业基地,机械和化学工业基础扎实 [3] - 能源保障可靠:煤炭资源丰富,并拥有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3] 三线建设与重庆现代产业的衔接 - 三线建设是一场重要的工业和经济输血,为后续民用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5] - 1984年11月,长安牌SC110型微型汽车在长安机器厂(456厂)首次下线,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向民用产业的成功衔接 [5] - 1985年11月,该厂成为微型汽车的定点生产厂,重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转向汽车产业 [5]
四川三线探访:曾是广元知名企业,旧址部分改造成三线记忆馆
搜狐财经· 2025-10-12 14:58
三线建设背景与081基地 - 三线建设是1964年至1980年间在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提升国家自给自足能力和综合国力[1] - 四川广元的081基地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型军事电子工业企业群,曾孕育出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部低空火控雷达[1] - 081基地旗下拥有105厂、120厂、118厂等多个分厂,职工数量最高时超过两万人[1] 120厂历史与现状 - 120厂是广明无线电厂的军工信箱代号,其正式军工代号为4130厂[3] - 厂区规模庞大,沿山沟绵延数公里,分为建筑密集的东区和依山而建的西区[3] - 部分厂区已改造为“三线记忆”展馆,保留斑驳红砖墙、宽敞厂房和退役旧机器[5] - 未改造区域被租用为驾校、家具厂等,原有人工开凿的大型山洞车间多已荒废,部分用于种植蘑菇[5] 产业转型与遗产 - 随着市场经济转型,081基地部分企业通过改制调整成为新一代“国之重器”的摇篮,也有不少企业从历史舞台消失[1] - 120厂旧址有私房菜、咖啡馆等商业业态进驻,成为春日郊游和放松心情的场所[5] - 该区域已回归宁静,但作为三线建设的历史见证,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记忆[7]
欧锦:让“三线”故事家喻户晓
搜狐财经· 2025-08-30 23:05
三线建设博物馆运营与文化传播 -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是重要文化场所,解说员欧锦10年来累计讲解1500余场,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 [1] - 博物馆通过寻访三线亲历者等方式挖掘历史细节,以提升讲解的温度和深度 [3] - 博物馆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开展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并打造“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教导300多名孩子 [3] 三线精神的社会影响与传承 - “三线精神进校园”活动已促成百余场宣讲,覆盖2万余名师生 [3] - 文化传播者通过公益行动扩大社会影响,例如为救助罕见病患者连续三个月奔波协调,并为濒临辍学者在3天内筹集2万元善款 [3] - 文化传承工作感召受助者参与志愿活动,形成爱心传递的良性循环 [3] 三线文化的未来发展规划 - 传播者计划继续用心用情学习研究三线文化,致力于让三线故事家喻户晓 [4]
一场应对“苏军压境、美军封海”的备战,重塑了中国工业命脉
虎嗅· 2025-08-20 10:30
地缘政治回归与大国地理战略 - 2025年全球地缘冲突加剧 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未解决 巴以冲突升级 伊以冲突爆发 泰柬印巴边境摩擦不断 国际调解作用微弱 大国政治强势回归[1] - 大国政治需大国地理为基础 国土规模与资源多样性构成战略纵深 小国如以色列英国法国伊朗缺乏承受同级别打击的能力 乌克兰广袤国土延缓俄罗斯推进速度[5][6] - 工业文明地理格局重塑大国定义 军事工业综合体实力受国土与人口规模影响 中国作为陆权大国具备地理优势[7]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 - 中央2023年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聚焦西南内陆地区 与冷战时期三线建设区位选择一脉相承[3][36] - 战略腹地需具备人口与资源涵养性 胡焕庸线以东的四川盆地兼具内陆区位与人口资源优势 是自然地理准备的战略腹地毛坯[37][38] - 应对新帝国主义威胁 需以历史警觉性塑造新的大国地理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具有打破域外大国封锁的战略意义[12] 三线建设历史经验 - 1964-1980年三线建设以备战为目标 在川贵陕甘等内陆地区投资428.35亿元 建设50多个煤矿区新增原煤开采能力11211万吨 68座电站新增装机1872万千瓦 开发8个油气田[22] - 实现产业备份与地理重塑 建设第二汽车厂 第二重型机器厂等替代设施 西南地区机械加工能力接近东北水平 建成攀枝花钢铁 六盘水煤炭等工业基地[20][23] - 交通布局西移 修建12条战略铁路 西部公路里程占全国32% 形成独立工业体系但存在选址分散 进洞建设导致成本过高问题 145个项目需关停并转迁[22][35] 新时代腹地建设方向 - 继承三线建设产业备份核心 发展紧急时刻能应急的产业链 特别关注半导体等战略性产业 保持军民结合型产业链发展势头[40][44]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 依靠产业政策与市场手段结合 需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对外开放双重目标 难度高于计划经济时期[41][43] - 构建亚欧大陆经济腹地 通过中欧班列等新交通设施向西开放 使战略腹地成为经略"世界岛"的前进基地[45][46] 产业地理重塑 - 工业化布局始终考虑国防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156项工程避开上海 重点布局长江以北 朝鲜战争期间沈阳工厂迁往齐齐哈尔[18] - 三线建设推动中西部工业化跳跃式提升 为改革开放奠定基础 若无三线建设 中西部现代化将更加滞后[29][30] - 当前建设需结合现代产业体系与生态文明 发展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实现产业备份与区域发展的平衡[39][44]
八栋楼:三线岁月里的生活坐标
搜狐财经· 2025-08-14 17:40
历史背景与建设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六枝矿务局拔地而起[3] - 八栋楼作为最早职工家属区紧靠矿务局机关大楼[3] - 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带着行李与梦想入住红砖楼[3] 社区生活与文化 - 居民共用厨房并分享一坛咸菜形成紧密社区纽带[3] - 男性职工天不亮揣馒头下井矿灯光在黑暗连成星带[4] - 女性居民守缝纫机与煤炉抚养子女维持家庭生活[4] - 整栋楼共享家庭喜事如职务晋升或子女考上大学[4] 建筑变迁与现状 - 斑驳墙面粉刷一新老水管更换为新型管道[6] - 共用厨房隔成独立空间适应现代居住需求[6] - 年轻人迁往新小区租户给老楼注入新活力[6] - 白发老人坐楼下晒太阳怀念过往接纳当下[6] 城市地位与象征意义 - 八栋楼作为精神地标屹立六枝特区超半个世纪[1][9] - 红砖建筑群紧邻公交站保持与城市脉搏连接[1] - 承载一代人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家与奋斗记忆[9]
变化超乎想象!10月底,我们相约城市原点,探寻不一样的“三线岁月”……
搜狐财经· 2025-08-07 19:28
项目概况 - 攀枝花市城市原点基础设施及工业旅游文旅融合建设项目以三线建设时期为主题 通过改造重现历史建筑风貌并融合现代审美 [5] - 项目依托兰尖社区兰一区现有11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改造 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7] - 项目计划于10月底开始试运营 目前仅剩席棚子设计院预计8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7] 建设进展 - 供销社复原改造 专家小院修建 两个形象入口区公交站建设 七户人家浓缩场景打造及沿街建筑风貌改造等工程均已完工 [7] - 席棚子设计院后续将转入内部装修和业态布局规划阶段 [7] 业态规划 - 项目将建设专家主题展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钒钛钢铁主题研学馆 "飞越攀枝花"沉浸式飞行影院等设施 [9] - 通过创新业态布局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满足研学教育 党建活动及市民休闲娱乐需求 [9] - 通过活化工业遗产构建具有攀枝花三线文旅特色的城市文化新场景 [9] 项目意义 - 东区作为攀枝花市三线建设主战场 承载深厚工业文化记忆 城市原点是三线精神的活态见证 [9] - 项目深度挖掘钢城发展历史及文化内涵 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打卡的新地标 [5][9]
四川四线小城人均GDP超成都:60多年前,中国一次伟大的产业备份
搜狐财经· 2025-08-05 14:56
攀枝花经济表现 - 2024年人均GDP达11.43万元 超越成都的10.97万元 位居四川省首位 [4] - 常住人口120余万 餐饮消费水平与成都相当 拥有4家三甲医院 [4] 三线建设背景与战略 - 1964年启动三线建设 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危机 苏联撤援并陈兵百万 美国虎视眈眈 [7] - 工业布局调整前 东北集中全国70%钢铁 80%机械制造 60%电力产能 [19] - 三线区域覆盖川黔云陕甘宁青等省 核心目标为分散隐蔽关键产业 创造战略纵深 [9] 资源与产业布局 - 攀枝花探明76种矿产 钛储量世界第一 钒储量世界第三 成为三线建设核心 [16] - 重庆常规兵器基地48家单位 攀钢供应40%特种钢 六盘水煤矿提供焦煤 [19] - 成昆铁路承担35%原材料运输 建设过程牺牲2100余人 1984年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 [15][21] 技术创新突破 - 攀钢108位专家攻克钒钛磁铁矿冶炼难题 1967年实现铁水合格率超90% 钒回收率60%以上 [30][32] - 1980年代掌握钒氮合金与钛白粉深加工技术 成为全球最大钒制品供应商 [34] 教育与科研迁移 - 北京多所高校迁至三线:石油学院发展为中石油大学 地质学院升级为中国地质大学 矿业学院重组为中国矿业大学 [26][27] - 西南交通大学师生参与成昆铁路关键技术设计 1995年入选211工程 [27] 工业遗产与持续影响 - 三线建设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 占全国基建投资40% 建成1100余家工矿企业与科研机构 [37] - 绵阳发展为科技城与军工重镇 拥有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风洞群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35] - 长虹由军用雷达制造商转型家电龙头 九州集团由涪江机器厂与有线电厂合并组建 [35]
四川四线小城人均GDP超成都
36氪· 2025-08-05 10:24
攀枝花经济表现 - 2024年攀枝花人均GDP达11.43万元,高于成都的10.97万元,位居四川省21个城市之首 [2] - 城市常住人口约120多万,拥有4家三甲医院,餐饮消费水平与成都相当 [2] 三线建设背景与规模 - 三线建设于1964年启动,旨在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压力,将工业布局从东北和沿海地区向中国腹地迁移,以创造战略纵深 [5][6][7][8][10][12] - 建设区域覆盖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广大地区,动员了上千万人参与 [3][11][12][40] - 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入资金超过2000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40%,建成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40] 工业布局与资源开发 - 三线建设前,东北集中了全国约70%的钢铁、80%的机械制造和60%的电力产能 [22] - 攀枝花因富含钒钛磁铁矿(钛储量世界第一,钒储量世界第三)被列为建设重点,攀钢为其核心企业 [19][35] - 六盘水煤矿集群为西南地区煤种最全、产能最大的基地,2010年年产能超5000万吨,2020年突破8000万吨 [27] - 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包含48家单位,其特种钢需求的40%由攀钢供应,焦煤部分来自六盘水 [24]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 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跨越991座桥梁,打通427条隧道,建设过程中有超过2100名建设者牺牲 [18][24][25] - 该铁路在1984年被联合国列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1970年承担了六盘水至攀枝花35%的原材料运输任务 [24][25] - 1970年通过成昆铁路运输300万吨洗精煤至攀枝花,支持攀钢一期工程产钢150万吨,并助力重庆兵器基地生产200万支枪械、1.2万门火炮及9000万发炮弹 [25] 技术与产业突破 - 攀钢汇聚108位冶金专家,耗时三年攻克钒钛磁铁矿冶炼难题,于1967年实现铁水合格率超90%,钒回收率达60%以上 [36][38] - 此项技术创新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钒制品供应商,并发展了钒氮合金、钛白粉等深加工技术 [38] - 绵阳作为三线建设形成的军工重镇,拥有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的超大风洞群,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等国家级科研单位 [39] 高等教育与人才迁移 - 多所北京高校迁至三线地区,如北京石油学院发展为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升级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学院部分成为中国矿业大学 [29][30] - 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师生直接参与成昆铁路关键工程设计,该校于1995年入选“211工程” [30] - 1968年国家特批专列运送哈尔滨等地的2137名女工至四川三线企业,以解决职工婚配问题,其中82%被分配至绵阳、德阳、自贡等地的工厂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