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

搜索文档
四川省广元市国营江陵电缆厂旧址,繁荣与落寞皆因三线企业的搬迁
搜狐财经· 2025-06-29 20:02
三线建设背景 - 上世纪60年代因国防压力加大,毛主席提出以备战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战略,四川作为重点省份承担大量项目 [1] - 广元因地处三省交界、山脉耸立、洞穴资源丰富,符合"靠山、分散、隐蔽"战略要求,成为理想建设场所 [1] 608厂建设过程 - 工程队快速开山修路,半个月内完成水电路基础设施连接,采用"先生产后生活"模式边建设边生产 [3] - 厂房先建成后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简易帐篷后期改建为宿舍楼 [3] - 工厂代号"608",对外称国营江陵电缆厂,专用信箱广元县213号(原应为123号因笔误沿用) [5] - 广元规划建设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工业基地,608厂为下属单位,技术支持来自天津609厂的28人技术团队 [5] 工厂规模与设施 - 设计为容纳3000名职工的中型工厂,生活建筑面积可满足近10000人需求 [7] - 设施包括生产区、生活区(宿舍食堂)、功能区(大礼堂、电影院、体育场、医院、学校等) [7] - 实际职工人数未达编制满员,但形成山中小型"社会" [7] 人力资源配置 - 从大中专院校招收专业对口毕业生,吸纳退伍军人,从民工营选拔积极分子转为正式职工 [8] - 广元及周边县招募知识青年,早期因军工背景要求严格政审(追溯家族五代) [8] - 三线厂物资供应优先保障,福利待遇优于地方,厂内商店食品供应充足 [9] 历史事件与变迁 - 1979年暴雨冲毁桥梁导致洪水淹没厂区,职工进行两天两夜抗灾 [10] - 80年代随改革开放转向市场化,盈利能力提升 [10] - 90年代因地理位置偏远导致营运成本高,1996年整体搬迁出山 [10] 产业规划 - 三线建设指挥部规划广元发展为川北电子城,608厂为电子产业基地组成部分 [5]
职工共建赋能幸福“蔬”果喜丰收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14:57
公司举措 - 兰州铁路局兰州西工务段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打造近300平方米的小菜园和果树园,成为全段38个小菜园示范样板之一 [3][5] - 公司采用"集体规划+小分队管护+全员参与"的创新模式,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栽种十几种蔬菜和果树 [3] - 选拔6名职工成立"劳作小分队",负责日常管护工作,实现从土地开垦到果蔬种植的有序推进 [3] -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借鉴专业种植经验,采用科学种植和管护方法,实现精细化管理 [5] - 根据不同蔬菜生长习性进行精准灌溉和施肥,保证果蔬生长需求 [5] - 开展"小菜园""小果园"评比活动,激发职工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6] 成效与规划 - 小菜园为职工提供新鲜果蔬,成为放松身心、增进团结的温馨家园 [5] - 38个小菜园即将迎来丰收季,为职工"幸福餐桌"提供绿色新鲜蔬菜 [3][5] - 未来将继续扩大小菜园和果园建设规模,完善种植和管理体系 [6] - 计划让更多"幸福果"结得更多更甜,成为职工心中的温暖港湾 [6] 组织管理 - 兰州西工务段工会按照"三线"建设和"幸福餐桌"运维管理要求推进项目 [5] - 立足职工需求优先的发展定位,围绕"共建、共享、共乐"的发展思路 [5] - 以车间为单元推动职工自建小菜园提质增效 [5] - 今年以来已在18个车间指导建设38个小菜园 [5]
郝鹏在省档案馆调研
辽宁日报· 2025-06-19 08:51
档案事业发展 -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1] - 省档案馆为国家一级档案馆,东北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馆藏档案170余万卷(册)[1] - 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辐射东北三省,坚持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高水平档案抢救保护和研究机构[7][9] 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 - 举办《中国共产党领导辽宁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览》,再现14年抗日斗争历史[1] - 抢救性收集"三线建设"档案史料2万件、采集口述视频500余人次,体现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担当[3][6] - 特藏档案室珍藏唐、明、清及近代档案,6组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加强珍贵档案研究和有序开发[9] 档案服务与利用 - 接收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档案4万余件,编纂《首战告捷》档案纪实[4][7] - 深入开发档案资源,提高资政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出档案文化精品力作[10] - 挖掘档案资源代表性元素开发文创产品,让群众多维度感受档案文化魅力[9] 档案治理体系建设 - 健全档案收集归档机制,保管利用红色"六地"档案,记录新时代"六地"建设实践[10] - 贯彻落实《档案法》及地方条例,做好档案安全工作,确保实体与信息安全[10] - 完善局馆协同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10]
中国最不好惹的一个省!半个中国都要依赖它,还能在战时承接产业
搜狐财经· 2025-06-14 11:00
国家战略腹地定位 - 四川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具备地理、能源、粮食、产业和人口等多维度优势 [4][5] - 盆地地形形成天然战略纵深,历史上曾作为战时陪都和三线建设主战场 [5] - 人口大省提供庞大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空间,综合国力突出 [5] 能源保障优势 - 天然气储量超40万亿立方米,占全国25%以上,年产量超百亿立方米 [7] - 川气东送工程年输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至华中和华东地区 [7] - 水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占全国近四分之一,2024年数据 [7] - 规划2025年光伏装机占比超13%,风电占比达6%以上 [8] 农业与粮食安全 - 2023年生猪出栏量超6600万头,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10] - 2024年粮食总产量726.8亿斤,西部领先,全国排名第九 [10] - 油菜种植面积全国首位,粮食播种面积近1亿亩 [10] 制造业与产业承接 - 三线建设奠定深厚制造业基础,航空装备、动力电池、新能源装备领域突出 [12] - 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西部第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12] - 完善供应链体系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2]
情怀丨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9 08:24
核工业发展历程 - 1969年陈炳章所在团体被国家第二工业机械部授予"34—32"英雄集体称号,1985年获核工业部"为核工业事业做出贡献"荣誉证书,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 - 1959年6月被招工至第二工业机械部,11月选派至404厂参与基地建设,在戈壁滩完成厂区自备公路、专用铁路、水线等基础设施 [2] - 1963年参与404厂大国重器建设,基地环境极端艰苦,住帐篷、听狼嚎、每日仅两个土豆充饥,用水需循环利用 [2] 重大工程与技术创新 - 1969年1月处理404厂工艺管道元件烧结事故,带领70人分5队在高辐射环境下抢险28小时,避免连锁爆炸 [2][3] - 1969年11月转战816工程(涪陵白涛),在石灰岩山体开凿最大192米长、70米高、30米跨度的洞室群,创新采用钢筋笼防塌方技术 [4][5] - 1984年816工程停建后主导军转民改革,推动成立重庆建峰集团,后发展为中国化工500强企业 [5] 行业精神与传承 - 践行"安下心,扎下根,戈壁滩上献青春"誓言,严格执行"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保密纪律 [2][4] - 2002年816工程解密后,陈炳章10余年开展义务宣讲,覆盖机关、学校、社区等,传播国防建设精神 [5][6][7]
四川,迎来史诗级大机会
投资界· 2025-05-13 15:35
战略腹地定位 - 四川获得"战略腹地"定位,意味着国家将进行最高级别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4][6] - 国家明确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腹地转移[7] - 四川计划未来两三年内筛选33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15万亿元[7] 经济数据表现 - 2024年前三月四川GDP突破1.5万亿元,高新产业增长14.3%[4] - 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等产业增速均超20%[4] - 成都外商投资暴涨74.04%[4] 地理与历史优势 - 四川盆地天然易守难攻,历史上多次作为战略后方[7] - 古代通过都江堰等工程将闭塞地区变为"天府之国"[8] - 现代通过川藏铁路、西成高铁等基建改善交通[8] 农业与能源实力 - 2024年粮食产量726.8亿斤西部第一,生猪出栏6149.6万头全国第一[10] - 油菜籽产量74.4亿斤全国第一,茶叶产量45.4万吨全国第四[10] - 天然气产量656.6亿立方米全国第一,水电3814亿千瓦时全国第一[10] 工业体系 - 拥有41个完整工业大类,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近2万亿元[11] - 六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11] - 不同城市分工明确:成都综合创新、绵阳硬核研发、德阳重大装备等[11][12][14] 科技创新 - 绵阳研发投入强度5.26%,拥有2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13] - 长虹集团压缩机全球第一,超低温冰箱达-180℃[13] - 九洲集团研发北斗三号芯片和C919客舱系统[14] 军工实力 - 乐山有核潜艇研发基地,绵阳有核武器研发中心[14] - 成飞集团研发歼-20,航天七院研发火箭弹[14]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战略发射能力[15] 历史传承 - 三线建设时期获得全国工业投资1/8,国防投资1/4[18] - 从农业省转变为工业大省、国防大省、交通大省[18] - 公路里程从9000多公里增至8万多公里[18] 未来发展 - 交通基建连续四年投资超2000亿元,铁路投入全国第一[19] - 2024年为企业减税降费880亿元,组建3236亿元产业基金[20] - 省外招商引资项目总额超8500亿元[20]
【“三线”记忆】“老三线”刘华贵的“老三件”
搜狐财经· 2025-05-13 00:31
三线建设历史回顾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无数青年响应号召投身绥阳三线建设 为当地工业发展注入动力 [1] - 1968年刘华贵参军入伍 1971年退伍后直接参与三线建设 初期工厂仅200余人 [2] - 建设者面临艰苦条件但信念坚定 将困难转化为建设力量的精神体现时代担当 [2] 建设初期工作状况 - 交通极为不便 采购需乘坐拖拉机或步行往返 单程常错过饭点 [4] - 采购员使用水壶途中补充山泉水 体现年轻建设者不畏艰辛的工作态度 [4] - 工厂初期基础设施简陋 建设者暂住食堂 家属区尚未建成 [2] 生产制造环节要求 - 车间生产标准严格 产品表面缺陷超过5毫米即报废 [5] - 紧急生产任务时组建突击队 不计报酬加班赶工 [5] - 老师傅带头在高温环境下穿着密不透风工作服坚持作业 [5] 个人职业发展历程 - 刘华贵从采购员转岗至车间 职业生涯跨越多个岗位 [6] - 工作期间获颁1992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和1993年个人二等功等荣誉 [8] - 三套工作服见证从采购到车间工作的完整职业轨迹 [6] 历史文物与精神传承 - 保存完好的水壶 搪瓷缸 厂服等物品成为三线建设历史见证 [8] - 荣誉证书镌刻建设时期功勋 体现平凡岗位的不平凡贡献 [8] - 建设者青春汗水在祖国山河间书写壮丽篇章 [8]
用诗歌守望“三线建设” |《飞天》序
搜狐财经· 2025-05-07 20:31
三线建设文化发展 - 近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三线建设文化呈现蓬勃生机,处于方兴未艾发展阶段,影视、文学、纪录片、口述史等不同形式作品涌现 [4] - 贵州作为三线建设分布最广、战线最长的省区之一,以贵阳为中心形成黔北航天、黔中航空、黔西能源、黔东电子等多元化布局,故事素材丰富 [4] 三线主题诗歌创作 - 诗人杨杰以公务员和业余诗人身份,在无经费支持下持续创作三线主题长诗,已完成反映六盘水能源三线的《热血》、航空三线的《逐梦》,即将出版航天三线的《飞天》 [2] - 作品通过诗歌形式展现三线建设历史场景和人物精神风貌,如描写92岁第一代三线人戚老的诗句具有强烈镜头感 [5] - 诗歌《行走在遵义的"大连路"上》生动再现当年2663名大学师生响应号召奔赴贵州的集体画面 [5] 三线建设历史价值 - 三线建设60周年之际,其历史贡献和人物故事通过文化作品被重新挖掘,十万建设者从全国奔赴贵州的壮举成为重要创作题材 [4][5] - 诗歌作为文学形式承担了记录时代和传播文化的功能,延续中国"以诗入史"的传统 [5]
【红色记忆】三线建设与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5-07 16:09
三线建设与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核心观点 - 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新建和扩建大量职工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极大促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包括机构增加、设备升级和人才队伍壮大 [6] - 三线建设时期经验为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包括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才培养、中西医并重等原则 [6][21] 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概况 - 20世纪60年代,国家在绵阳地区布置108个三线建设项目,涉及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配套兴建大量医疗保障单位 [7] - 职工医院分布在绵阳县、江油县、旺苍县等地,如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江油发电厂职工医院、广旺矿务局职工总医院等 [7] 三线建设对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促进医疗卫生机构逐渐增多 - 三线企业扩建或新建医疗卫生机构,如四川新华内燃机厂1960年成立医务所,1985年扩建至405平方米 [9] - 旺苍县1985年底有48所卫生院,病床322张,日均门诊1380人次 [9] - 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职工医院1985年病床增至120张,设备61台,设多个科室 [9][11] 促进医疗卫生设备协同升级 - 1974年卫生部在绵阳建立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脉象心电图仪、B型超声显像仪等10余种产品 [12] - 1987年江油县工矿医院拥有800毫安X光机19台、B超仪15台、救护车15辆等设备 [12] - 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成功改造匈牙利M-125型X光机并组装200毫安X光机 [12] 促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壮大 - 人才来源包括自行培养(如广元煤矿1965年培训54名卫生员)和公派培训(如德阳水利发电厂派5名医生进修) [13] - 九〇二基地职工医院通过脱产班培训护士、药剂士等,并为其他单位输送30名人员 [13] - 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儿科确诊罕见地中海贫血症,内科成功救治肺心病重症患者 [13][14] 三线建设时期经验总结 以人民为中心 - 职工医院服务当地群众,如九〇二基地医院抢救车祸社员,收费低于省医院 [17] 重视医疗人才 - 边上班边培训模式培养人才,如四机部医院医生发表冠心病诊断研究(准确率86.3%) [19] 中西医并重 - 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医院中药房从80味增至300味,日均配方从60付增至200付 [20] - 四机部医院加强中医科研和中药炮制 [20] 三线建设的深远影响 - 带动医疗卫生文化传播、环境改善和服务普及,实现地区与三线建设的"双向互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