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镧独居石
icon
搜索文档
关于稀土,有重要新发现
证券时报· 2025-11-07 23:43
据新华社消息,我国科研人员在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体内,不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还首次 观测到这些稀土元素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了一种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 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路 径。相关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防等重点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战略资源,但传统稀土 矿物开采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建喜研究员团队致力于寻找更 清洁、更可持续的稀土获取方式。 此前,科学界已发现乌毛蕨等一批特殊的稀土"超积累植物",即对稀土元素具有超强富集能力。它们仿佛 土壤中的"稀土吸尘器",能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 来源:新华社 责编:叶舒筠 校对: 陶谦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 究相关 行 为主体 法律责任的权利。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观测到,在乌毛蕨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中吸收的稀土元素会以纳米颗 粒形式沉淀,并进一步结晶成一种名叫"镧独 ...
中国团队首次在蕨类植物体内发现稀土成矿现象
齐鲁晚报· 2025-11-07 22:50
科学发现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建喜研究员团队在乌毛蕨植物体内首次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 [1] - 研究团队不仅观测到稀土元素在植物体内大量富集,还首次观测到其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镧独居石矿物 [1] - 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 [1] 研究主体与对象 - 该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完成 [1] - 研究对象为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 [1] 研究发现细节 - 在乌毛蕨植物体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 [1] - 首次观测到稀土元素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 [1] - 稀土元素自我组装形成的矿物名为镧独居石 [1]
关于稀土,有重要发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22:26
来源丨新华社 编辑丨吴桂兴 见习编辑张嘉钰 金饰价格跳涨,商家加税高达10%,部分攒金族热情退却 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 供了新路径。 相关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防等重点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战略资源, 但传统稀土矿物开采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建喜研 究员团队致力于寻找更清洁、更可持续的稀土获取方式。 此前,科学界已发现乌毛蕨等一批特殊的稀土"超积累植物",即对稀土元素具有超强富集能 力。它们仿佛土壤中的"稀土吸尘器",能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观测到,在乌毛蕨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中吸收的稀土元素 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进一步结晶成一种名叫"镧独居石"的矿物。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过 程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就像是植物在体内"打包封存"有毒物质,把可能伤害细 胞的稀土离子,稳稳锁进矿物结构中,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稀土元素在乌毛蕨中生物矿化为独居石纳米多晶聚集体。(研究团 ...
我国科学家发现稀土资源循环利用新路径
新华网· 2025-11-07 14:54
科学发现 - 科研人员在乌毛蕨植物体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并首次观测到稀土元素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镧独居石矿物 [1] - 此为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 [1] - 相关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1] 行业影响 - 该发现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1]
【中国新闻网】中国团队首次在蕨类植物中发现稀土成矿现象 助力稀土可持续利用
中国新闻网· 2025-11-07 11:2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研究团队首次在天然植物乌毛蕨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形成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 [4] - 该发现揭示了植物对稀土的“解毒”与矿化机制,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新模式 [5] - 植物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辐射,展现出极具潜力的绿色提取前景 [6] 研究发现与机制 - 在乌毛蕨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吸收的稀土元素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进一步结晶成磷酸盐稀土矿物 [5] - 这一生物矿化过程是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将有毒的稀土离子锁进矿物结构中,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5] - 此前已知微生物和动物能在体内“造矿”,但植物界的“矿物制造能力”被长期低估 [6] 技术应用与行业前景 - 通过种植乌毛蕨等超积累植物,可在修复污染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从植物体中回收高价值稀土 [5] - 稀土元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防等高新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全球供应链中风险较高的关键原材料之一 [5] - 该发现为近千种已知超富集植物研究打开新的窗口,提供了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径 [6]
新发现:植物体内不仅有稀土,还能成矿!
中国能源报· 2025-11-06 20:06
科学发现 -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乌毛蕨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观测到稀土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 [1] - 乌毛蕨属于稀土超积累植物,能高效吸收并浓缩环境中的稀土元素,在其叶片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稀土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结晶成磷酸盐稀土矿物 [1] 成矿机制与特性 - 植物体内稀土成矿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将有毒的稀土离子打包封存并锁入矿物结构,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2] - 乌毛蕨在自然生长常温常压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辐射,而天然独居石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元素 [4] 行业意义与应用前景 - 该发现刷新了人类对植物矿物机制的认知,为近千种已知超富集植物的研究打开了新窗口 [5] - 研究为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新路径,通过种植乌毛蕨等超积累植物,可在修复污染土壤和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从植物体中回收高价值稀土,实现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模式 [5]
新发现:植物体内不仅有“稀土矿”还有“加工厂”
新华社· 2025-11-06 15:32
科学发现核心 - 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天然植物乌毛蕨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观测到稀土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镧独居石”矿物 [1] - 该研究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1] 发现机制与过程 - 在乌毛蕨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吸收的稀土元素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结晶成“镧独居石”矿物 [2] - 此过程是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将有毒的稀土离子打包封存并锁进矿物结构,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2] 技术优势与潜力 - 植物在自然生长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辐射,而天然独居石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元素,给开采与应用带来挑战 [3] - 乌毛蕨是已知的稀土“超积累植物”,能像吸尘器一样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 [1] 行业应用前景 - 该发现为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路径,通过种植超积累植物可在修复污染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回收高价值稀土 [3] - 此方法有望实现“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模式,为更清洁、更可持续的稀土获取方式提供思路 [3]
中国团队首次在蕨类植物中发现稀土成矿现象 助力稀土可持续利用
中国新闻网· 2025-11-06 12:38
研究核心发现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团队首次在天然植物“乌毛蕨”体内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观测到稀土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镧独居石”矿物 [1][3] - 该发现揭示出植物对稀土的“解毒”与矿化机制,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新模式 [3] 技术原理与机制 - 乌毛蕨作为稀土“超积累植物”,能高效吸收并浓缩环境中的稀土元素,在叶片组织中,稀土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结晶成磷酸盐稀土矿物 [5] - 此过程是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将有毒的稀土离子“打包封存”在矿物结构中,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5] - 植物在自然生长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辐射,不同于工业开采中常伴生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独居石 [5] 行业意义与应用前景 - 稀土元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防等高新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全球供应链中风险较高的关键原材料之一 [5] - 此项研究为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新路径:通过种植乌毛蕨等超积累植物,可在修复污染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从植物体中回收高价值稀土 [3] - 该发现刷新了人类对植物矿物机制的认知,为近千种已知超富集植物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