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icon
搜索文档
关于稀土,有重要新发现
证券时报· 2025-11-07 23:46
研究人员表示,独居石是工业上重要的稀土矿石,主要在岩浆或热液活动等地质过程中形成,但天然独居 石中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元素,给开采与应用带来挑战。而乌毛蕨在自然生长的常温常压条件下所形成 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辐射,展现出极具潜力的绿色提取前景。 研究人员认为,此次发现不仅为已知超积累植物的研究打开新窗口,还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开 思路:通过种植乌毛蕨等超积累植物,可在修复污染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从植物体中回收高 价值稀土,真正实现"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模式。 来源:新华社 此前,科学界已发现乌毛蕨等一批特殊的稀土"超积累植物",即对稀土元素具有超强富集能力。它们仿佛 土壤中的"稀土吸尘器",能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观测到,在乌毛蕨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中吸收的稀土元素会以纳米颗 粒形式沉淀,并进一步结晶成一种名叫"镧独居石"的矿物。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的 自我保护机制,就像是植物在体内"打包封存"有毒物质,把可能伤害细胞的稀土离子,稳稳锁进矿物结构 中,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稀土元素在乌毛蕨中生物矿化为独居石 ...
关于稀土,有重要新发现
证券时报· 2025-11-07 23:43
据新华社消息,我国科研人员在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体内,不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还首次 观测到这些稀土元素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了一种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 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路 径。相关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防等重点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战略资源,但传统稀土 矿物开采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建喜研究员团队致力于寻找更 清洁、更可持续的稀土获取方式。 此前,科学界已发现乌毛蕨等一批特殊的稀土"超积累植物",即对稀土元素具有超强富集能力。它们仿佛 土壤中的"稀土吸尘器",能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 来源:新华社 责编:叶舒筠 校对: 陶谦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 究相关 行 为主体 法律责任的权利。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观测到,在乌毛蕨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中吸收的稀土元素会以纳米颗 粒形式沉淀,并进一步结晶成一种名叫"镧独 ...
关于稀土,有重要发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22:26
来源丨新华社 编辑丨吴桂兴 见习编辑张嘉钰 金饰价格跳涨,商家加税高达10%,部分攒金族热情退却 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 供了新路径。 相关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防等重点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战略资源, 但传统稀土矿物开采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建喜研 究员团队致力于寻找更清洁、更可持续的稀土获取方式。 此前,科学界已发现乌毛蕨等一批特殊的稀土"超积累植物",即对稀土元素具有超强富集能 力。它们仿佛土壤中的"稀土吸尘器",能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观测到,在乌毛蕨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中吸收的稀土元素 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进一步结晶成一种名叫"镧独居石"的矿物。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过 程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就像是植物在体内"打包封存"有毒物质,把可能伤害细 胞的稀土离子,稳稳锁进矿物结构中,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稀土元素在乌毛蕨中生物矿化为独居石纳米多晶聚集体。(研究团 ...
关于稀土,中国有重要发现
财联社· 2025-11-07 21:13
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相关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 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据新华社,我国科研人员在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体内,不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还首次观测到这些稀土元素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 装",形成了一种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 ...
能源早新闻丨“黔电送粤”再添绿色能源动脉
中国能源报· 2025-11-07 06:32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 贵州投资规模最大的单项电网工程500千伏金海湖输变电工程投运,总投资17.85亿元,为"黔电送粤"增添绿色能源动脉[3] - 北部湾海域最大油气平台涠洲11-4 CEPD平台完成浮托安装,平台应用2套国产25兆瓦级发电设备,机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5%[2] 绿色低碳发展 - 中国在世贸组织提出加强涉碳标准合作建议提案,旨在应对全球涉碳标准碎片化问题[2] - 宁夏将68家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涵盖发电行业46家、钢铁行业4家、水泥行业15家及铝冶炼行业3家[3] - 全球首型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工船"湛江湾1号"交付使用,具备绿色能源供给功能,填补深远海智能养殖多项空白[4]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 -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探获7亿吨冶镁白云岩矿资源[2] - 瑞典议会通过提案,自2026年1月1日起解禁铀矿开采,并将铀归类为"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金属"[5]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科研人员在乌毛蕨植物体内首次发现稀土元素生物成矿现象,观测到其形成"镧独居石"矿物,为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新路径[3] - 湘电重装交付首批具备KA认证的8吨矿用锂离子无人驾驶电机车,配置先进无人驾驶系统,提升运输作业效率[7] 企业资本运作 - 淮河能源重大资产重组获上交所审核通过,公司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淮河能源电力集团89.30%股权[7]
新发现:植物体内不仅有稀土,还能成矿!
中国能源报· 2025-11-06 20:06
科学发现 -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乌毛蕨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观测到稀土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 [1] - 乌毛蕨属于稀土超积累植物,能高效吸收并浓缩环境中的稀土元素,在其叶片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稀土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结晶成磷酸盐稀土矿物 [1] 成矿机制与特性 - 植物体内稀土成矿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将有毒的稀土离子打包封存并锁入矿物结构,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2] - 乌毛蕨在自然生长常温常压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辐射,而天然独居石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元素 [4] 行业意义与应用前景 - 该发现刷新了人类对植物矿物机制的认知,为近千种已知超富集植物的研究打开了新窗口 [5] - 研究为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新路径,通过种植乌毛蕨等超积累植物,可在修复污染土壤和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从植物体中回收高价值稀土,实现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模式 [5]
植物也能“造矿”?广东科学家在蕨类植物中发现稀土成矿现象
南方都市报· 2025-11-06 18:45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在天然植物乌毛蕨体内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形成名为“镧独居石[Monazite-(La)]”的矿物 [1] - 该矿物通常在岩浆或热液活动等高温地质过程中形成,而此次发现是在植物体内常温常压条件下完成 [1] - 这一发现刷新了人类对植物矿物机制的认知,为近千种已知超富集植物的研究打开了新窗口 [6] 乌毛蕨的特性与机制 - 乌毛蕨属于稀土“超积累植物”,能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 [2] - 在其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吸收的稀土元素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进一步结晶成磷酸盐稀土矿物 [2] - 此过程是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将有毒的稀土离子锁进矿物结构,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2] 潜在应用与产业前景 - 乌毛蕨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辐射,而天然独居石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元素,给开采与应用带来挑战 [6] - 研究成果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新路径,可通过种植乌毛蕨等超积累植物,在修复污染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从植物体中回收高价值稀土 [6] - 该模式可实现“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 [6]
新发现:植物体内不仅有“稀土矿”还有“加工厂”
新华社· 2025-11-06 15:32
科学发现核心 - 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天然植物乌毛蕨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观测到稀土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镧独居石”矿物 [1] - 该研究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1] 发现机制与过程 - 在乌毛蕨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吸收的稀土元素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结晶成“镧独居石”矿物 [2] - 此过程是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将有毒的稀土离子打包封存并锁进矿物结构,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2] 技术优势与潜力 - 植物在自然生长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辐射,而天然独居石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元素,给开采与应用带来挑战 [3] - 乌毛蕨是已知的稀土“超积累植物”,能像吸尘器一样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 [1] 行业应用前景 - 该发现为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路径,通过种植超积累植物可在修复污染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回收高价值稀土 [3] - 此方法有望实现“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模式,为更清洁、更可持续的稀土获取方式提供思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