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中国航天第7次“太空会师” 揭秘首次实施的3.5小时交会对接
央视网· 2025-11-01 23:33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 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神舟二十一号与中国空间站整个交会对接 的过程运行稳定、控制精准。这是我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3.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实现了 又一突破。 此次任务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我国载人飞船首次成功实施的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交会对接通常分为远程导引和近程导引两个阶段。远程导引是通过多次轨道控制发动机点火,将飞船引导至空间站后下方几公里至 几十公里的一个既定"等待区"或"瞄准点"。近程导引则是从远程导引的终点开始,启动更为灵敏的控制发动机,对自身的轨道和姿态 进行精细调整,到对接完成结束。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大幅加快交会对接速度,这两个阶段加速都发挥了作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一:"远距离飞行这一段,从原来6.5小时一共飞三圈,这次缩减到两圈,减少了一个半小时;另外近距离飞行 段,起始点相对之前空间站更近一些,距离短了,时间也会缩短,所以近距离这段大概能压出来1.5小时的时间 ...
中国经济圆桌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新华网· 2025-10-18 08:38
创新驱动发展 - 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多领域呈现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的态势 [1] - “十四五”期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果丰硕 [2] - 科技创新能力正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 [2] 创新要素投入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2]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9%,已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 [2] -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 [2] 科技创新成果 - 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 [2] -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2] - 2024年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4个,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 [2] 新兴产业发展 - 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0%左右 [2]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快落地 [2] 宏观经济发展 - “十四五”前4年GDP平均增速达到5.5% [3]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迈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 [3] -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更加凸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3]
理响中国|这就是“神秘的东方力量”
新华网· 2025-10-14 13:35
文章核心观点 - “十四五”期间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就,研发投入和产出均实现大幅增长,并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1][3][5] - 以杭州、合肥为代表的城市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独特的“合肥模式”等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愿景的典范 [1][2] - 中国科技从“卡脖子”到“掰手腕”的转变,得益于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创新生态三大制度优势 [6][9][11] 研发投入与全球排名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 [3]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3] - 根据《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提升至全球第十位,比2013年上升了25位 [3] 关键领域科技成就 - 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 [5] - 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云天,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携月壤而归 [1][5] - 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 [9] -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9]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 [11]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 [11] - 累计在研创新药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30% [11]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11] 城市创新案例与模式 - 杭州“六小龙”通过一系列充满未来感的创新产品在国内外火爆“出圈” [1] - 合肥走出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合肥模式” [2] - 合肥滨湖科学城产出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等重大成果 [6]
超10亿,“国家队”投了个汽车芯片丨投融周报
投中网· 2025-08-25 17:27
硬科技赛道投融资动态 - 空天科技领域成为新风口 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完成天使+轮超募融资[4] 追梦空天科技完成两轮合计超亿元Pre-A++轮及战略轮融资[4][22] - 半导体领域融资活跃 芯擎科技完成超1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11] JBD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1轮融资[20] 奕泰微电子完成近亿元A1轮融资[21] 芯动力科技完成近亿元B2轮融资[24] - 机器人及自动化企业获资本加持 视比特机器人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15] 魔仓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融资[14] 白犀牛自动驾驶累计B轮融资近5亿元[19] 首形科技完成超高仿生情感交互机器人融资[9] - 激光与通信技术公司受关注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16] 聿凡领光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13] 引导精密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10] - 智能制造领域持续升温 燕龙科技完成2亿元B轮融资[25] 中科卓尔完成B轮融资[7] 绿色云图完成Pre-A轮亿元融资[8] 大健康赛道投融资动态 - 合成生物学企业受资本青睐 微远生物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4][31] 苏州一兮生物完成近2亿元A轮融资[4][34] - 创新药研发企业融资活跃 应世生物完成超3400万美元C轮融资[37] 蔚程医药完成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32][33] 科凝生物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29] - 医疗AI与诊断技术获投资 惠每科技完成近2亿元新一轮融资[30] 凡知医学完成亿元级D+轮融资[35] 智瞳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8] - 医疗器械与治疗技术受关注 华硼中子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36] 佳惟达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7] 互联网/企业服务赛道投融资动态 - AI应用层投资聚焦情感交互与工具创新 宇生月伴完成情感语音交互模型融资[4][39] ChatExcel完成近千万天使轮融资[5][40] - 人工智能企业估值提升 红熊AI完成Pre-A轮融资 投后估值达5亿元[41]
载人航天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2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展 - 中国空间站于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标志着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1] - 空间站已安全稳定运行,常态化驻留航天员,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驻,完成6次太空会师[1] - 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逃逸飞行试验成功,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大突破[1] 航天技术发展 - 测控通信系统覆盖率从2003年的15%提升至全程覆盖,实现航天员与地面顺畅的音视频通信[2] - 空间站应用系统突破轻量化、大承载结构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支持未来十年科学研究需求[2] - 实验柜设计目标是将地面实验室功能集成到不到2立方米的太空实验环境中[2] 航天员成就 - 神舟十五号指令长费俊龙见证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并参与空间站建成[1] - 费俊龙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神舟六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1] 未来发展目标 - 以运行好、应用好、发展好空间站和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为目标推进工作[1] - 航天团队致力于探索宇宙奥秘,实现航天强国梦想[2]
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5位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05
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标志着飞天梦圆,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和无数奋斗者的努力 [1] - 空间站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道路 [1] - 空间站总体设计采用自顶向下方法,先进行10个专业功能设计再逐级分解,确保方案最优 [1] 航天工程技术创新 - 载人航天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 [2] - 工程团队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追求系统优化,不重复走老路 [2] - 为降低风险,工程全线累计制定上万项故障预案,论证材料达几麻袋 [2] 航天员训练与执行 - 航天员在地面进行数百次甚至上千次训练,达到肌肉记忆程度 [4] - 航天员在轨期间日程安排紧凑,需要密切关注各项操作和监测任务 [3] - 航天员对飞行器设计充满信心,表示"没有必要害怕" [3] 着陆场系统改进 - 主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场区,地形由草原变为戈壁 [4] - 针对沙漠着陆风险,改用地面搜救分队承担主要搜索救援任务 [5] - 搜救团队开展百余次沙漠越野训练,克服高达百米、倾角超50度的沙山挑战 [5] 空间应用系统发展 - 空间站实验柜突破轻量化、大承载结构动力学设计技术难题 [6] - 实验柜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2倍以上,满足未来10年科学研究需求 [6] - 目前已在果蝇、斑马鱼、水稻、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6]
“感觉良好”背后,中国航天员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22:21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 - 航天员出舱时的"感觉良好"源于地面充分训练和对中国航天技术装备的高度信心[1] - 2003年测控通信系统覆盖率仅15%,现已实现全程覆盖,保障航天员与地面顺畅通信[2] - 神舟十九号飞船因天气推迟返回时,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实现"舱落机到",展现高安全性和可靠性[2] 载人航天工程管理体系 - 采用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两条线管理,贯穿工程各层级,实现无死角管理[2] - 对总体技术、科研质量和条件建设统一管理,克服传统模式脱节问题[3] - 通过"总体先行、各方参与、全局最优"理念,整合14个大系统、百余家单位协同工作[3] - 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要素、全过程科学管理体系[3] 空间站运营与未来发展 - 中国空间站目前安全稳定运行,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行6次太空会师[3] - 空间站正发挥国家太空实验室职能,有序开展各项空间应用实验[3] - 将研制并择机发射扩展舱段以提升空间站能力[3] - 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逃逸飞行试验成功,标志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大突破[4] - 当前工作重点为运行好空间站和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