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载人航天
icon
搜索文档
载人航天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2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展 - 中国空间站于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标志着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1] - 空间站已安全稳定运行,常态化驻留航天员,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驻,完成6次太空会师[1] - 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逃逸飞行试验成功,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大突破[1] 航天技术发展 - 测控通信系统覆盖率从2003年的15%提升至全程覆盖,实现航天员与地面顺畅的音视频通信[2] - 空间站应用系统突破轻量化、大承载结构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支持未来十年科学研究需求[2] - 实验柜设计目标是将地面实验室功能集成到不到2立方米的太空实验环境中[2] 航天员成就 - 神舟十五号指令长费俊龙见证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并参与空间站建成[1] - 费俊龙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神舟六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1] 未来发展目标 - 以运行好、应用好、发展好空间站和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为目标推进工作[1] - 航天团队致力于探索宇宙奥秘,实现航天强国梦想[2]
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5位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05
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标志着飞天梦圆,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和无数奋斗者的努力 [1] - 空间站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道路 [1] - 空间站总体设计采用自顶向下方法,先进行10个专业功能设计再逐级分解,确保方案最优 [1] 航天工程技术创新 - 载人航天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 [2] - 工程团队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追求系统优化,不重复走老路 [2] - 为降低风险,工程全线累计制定上万项故障预案,论证材料达几麻袋 [2] 航天员训练与执行 - 航天员在地面进行数百次甚至上千次训练,达到肌肉记忆程度 [4] - 航天员在轨期间日程安排紧凑,需要密切关注各项操作和监测任务 [3] - 航天员对飞行器设计充满信心,表示"没有必要害怕" [3] 着陆场系统改进 - 主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场区,地形由草原变为戈壁 [4] - 针对沙漠着陆风险,改用地面搜救分队承担主要搜索救援任务 [5] - 搜救团队开展百余次沙漠越野训练,克服高达百米、倾角超50度的沙山挑战 [5] 空间应用系统发展 - 空间站实验柜突破轻量化、大承载结构动力学设计技术难题 [6] - 实验柜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2倍以上,满足未来10年科学研究需求 [6] - 目前已在果蝇、斑马鱼、水稻、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6]
“感觉良好”背后,中国航天员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22:21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 - 航天员出舱时的"感觉良好"源于地面充分训练和对中国航天技术装备的高度信心[1] - 2003年测控通信系统覆盖率仅15%,现已实现全程覆盖,保障航天员与地面顺畅通信[2] - 神舟十九号飞船因天气推迟返回时,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实现"舱落机到",展现高安全性和可靠性[2] 载人航天工程管理体系 - 采用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两条线管理,贯穿工程各层级,实现无死角管理[2] - 对总体技术、科研质量和条件建设统一管理,克服传统模式脱节问题[3] - 通过"总体先行、各方参与、全局最优"理念,整合14个大系统、百余家单位协同工作[3] - 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要素、全过程科学管理体系[3] 空间站运营与未来发展 - 中国空间站目前安全稳定运行,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行6次太空会师[3] - 空间站正发挥国家太空实验室职能,有序开展各项空间应用实验[3] - 将研制并择机发射扩展舱段以提升空间站能力[3] - 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逃逸飞行试验成功,标志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大突破[4] - 当前工作重点为运行好空间站和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