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冷系统

搜索文档
绿色技术赋能 应对用电高峰(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23
农业绿色能源应用 - 浙江衢州龙游县团石村采用"菌光互补"模式 在大棚顶部安装光伏板 实现棚上发电与棚下种菇结合[2] - 光伏板使夏季棚内温度比普通大棚低8至10摄氏度 7月产生680千瓦时余电并网带来额外收益[3] - 引入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 实时监测温湿度 光照及栽培基质水分 通过自动调节通风精准滴灌系统实现节水与生长环境控制[3] 城市集中供冷系统 - 山东济南中央商务区采用集中供冷系统 通过地下管网输送6摄氏度冷水 用户可通过室内面板调节温度[4][5][6] - 南部能源站采用"冰蓄冷+水蓄热"模式 配备大焓差热能充放机组 搭建跨季节蓄热蓄冷池群[6] - 齐鲁科技金融大厦供冷面积5.54万平方米 7月集中供冷节能率达32% 减碳量48.68吨 相比空调制冷节约10%以上成本[7] 工业园区能源管理 - 重庆江津工业园区武骏光能投建36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 屋顶铺设20万平方米光伏板(约6.2万块) 光伏发电占企业总用电量19%[8] - 企业通过熔窑余热回收利用 每天处理22万立方米烟气 每小时发电3800千瓦时 整体能耗下降33% 年省电4670万千瓦时[9] - 园区41家企业使用光伏能源 总装机容量79兆瓦 上半年整体能耗同比下降约38% 新项目预计降低用电用气成本30%以上[8][9] 技术升级与效益提升 - 华彬伟玻璃引入轻量化自动生产线 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0% 生产效率提升10% 产品合格率提升5%[9] - 冷热联供公司自主研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通过物联网和AI算法实现源端与末端精准匹配[6] - 武骏光能1-7月售电377万千瓦时 实现增收149万余元 所有产线实现满负荷运转[8]
海水、地源、空气源、磁悬浮……解码青岛新能源“集中供冷”
齐鲁晚报网· 2025-07-28 19:50
核心观点 - 青岛市通过光储直柔、海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及磁悬浮制冷等多元技术路径实现集中供冷 在商业建筑、公共设施及居民小区等19处场所实现高效节能与低碳减排 其中年总节电量超800万千瓦时 减碳量达1500吨 商业建筑平均节能率35% 居民小区达41.8% [1][7][8] 技术应用与案例 - 中天恒大厦作为全国首个既有建筑光储直柔项目 采用直流磁悬浮冷水机组和光伏发电系统 屋顶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15.7万度 覆盖建筑40%空调供冷用电 直流配电系统减少交直流转换损耗 综合能效提升14% 年节省损耗电量1.2万kWh 年减排二氧化碳136吨 节约标准煤55吨 绿电替代化石能源比例超35% [2][3] - 奥帆中心利用海水源热泵供冷系统 抽取海面下12-15米海水制冷 能效比达4.5 为传统空调1.5倍 无需冷却塔 避免噪音和热污染 服务面积1.76万平方米 [1][4]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采用地源+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 服务面积21.3万平方米 设备装机容量按设计负荷减配30% 供能运行费用降低25% 年减碳量超80吨 [5] - 青岛市立医院东院改造为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 年减碳量达218吨 相当于减少11.9万立方米天然气燃烧 [5] - 玲珑郡居民小区采用地源热泵风机盘管系统 制冷能效比达4.2 运行10年室温稳定在24-26℃ [6] 运营与经济效益 - 中天恒大厦通过水蓄冷系统在低谷蓄能、高峰释能 全年节省电费18万元 夏季高峰时段减少电网依赖度超50% [2][3] - 集中供冷通过区域能源站集中制备 可节约土地资源50%以上 传统写字楼每栋需设300平方米制冷机房和顶楼冷却塔 [7] - 项目实现柔性用能 通过数字平台实时匹配光伏出力与负荷需求 动态调整冷站运行模式 [2] - 用户按需付费模式 通过分层计量表实时监测各楼层用冷量 [3] 推广现状与挑战 - 技术路径已推广至全国12个园区 中天恒项目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优秀案例并获评山东省建设科技示范工程 [3] - 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能源利用项目预计今年10月投用 年用再生水1000万吨 为市北片区供冷供热 减少碳排放12万吨 [7] - 既有建筑改造需铺设管网 每户成本约5000元 且需整栋楼业主同意 目前主要覆盖新建小区和公共建筑 老城区改造困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