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

搜索文档
花似人心向好处牵(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与影响 -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东南大学首演,演员中86%为00后,平均年龄约22岁[1] - 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20年超过500场,成为"青春文艺"的代表作[1] - 该剧推动昆曲从"博物馆艺术"回归大众视野,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合[1] 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与传承 - 2003年制作时采用"以戏带功"模式,邀请汪世瑜、张继青等名家指导青年演员[2] - 进行为期3个月的系统培训,每天10小时,涵盖基本功、唱念、文学修养等多方面[2] - 该剧被誉为"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对昆曲传承起到接力棒作用[2] 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特点 - 剧本整编只删不改,保留汤显祖原词和名出名段[2] - 演唱恪守昆曲规矩,尊重传统表演程式[2] - 依托老艺术家半个世纪的剧场经验进行创新编排[2] 昆曲的现代发展与创新 - 苏州昆剧院新排《邯郸记》,将传统昆曲与现代人文精神结合[3] - 昆曲600年传承依赖人才投入和社会参与,青春版《牡丹亭》是系统文化工程[3] - 昆曲艺术需要引导现代观众发现美,同时不断创新表现形式[3] 昆曲的未来发展方向 - 需要以开放包容姿态汇聚文化资源,吸收各种精华丰富艺术形式[4] - 青春版《牡丹亭》是昆曲与当代社会对话的艺术桥梁[4] - 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需注入时代活水,才能保持生命力[4]
大学生版《牡丹亭》:良辰美景“动”校园
中国青年报· 2025-05-09 15:44
演出概况 -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于4月26日在江苏大剧院首演,由完全由学生组成的演出、伴奏队伍表演,团队80%成员为00后,平均年龄不到22岁[1] - 该版本以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为蓝本,呈现《游园》《惊梦》《言怀》等折子戏,历经近9个月排练[1] - 演出团队由50名来自29所高校的学生组成,包括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4] 创作背景与意义 - 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此次校园版是古老昆曲艺术与青春活力的结合,为传统文化传承掀开新篇章[1] - 白先勇担任艺术总监,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演员指导学生排练,旨在激发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1][5] - 昆曲曾因观众老龄化陷入传承困境,培养年轻观众是关键,"昆曲进校园"是重要战略[12] 排练与演出细节 - 排练利用暑假、小长假与周末时间,学生被带到苏州集中训练,克服地区与课程差异[5] - 学生分为小生班、旦角班等小组,由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马进行"一对一"指导[7] - 同一角色由不同演员出演,形成"4个柳梦梅、6个杜丽娘"的创新模式,让更多学生获得展示机会[8] 学生参与体验 - 学生通过排练提升表演技能,同时学习昆曲历史、文化内涵等,加深对艺术的理解[9] - 参演学生表示经历难忘,如东南大学范宇鹏从小热爱戏曲,澳门理工大学程诚领略到昆曲精妙与深邃[4][13] - 学生克服训练困难,如张馨月每晚对着镜子练习台步,张早早反复打磨琵琶弹奏技法[7][9] 演出反响与影响 - 首演获得成功,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观众称赞演员将昆曲韵味与角色情感完美融合[11] - 海外青年如法国留学生哈尼亚被表演吸引,认为《牡丹亭》堪比《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更浪漫[11] - 白先勇欣慰表示学生非专业背景但短时间内掌握高深艺术,对他们是巨大激励[12] 行业专家评价 -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期待活动培养更多具有文化素养和时代担当的青年人才[2] - 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认为校园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希望优秀文化热点进入生活[13] - 浙江昆剧团导演汪世瑜对学生快速成长感到欣慰,期待他们传承昆曲艺术[12]
姑苏启夏宴 以笺寄江南
苏州日报· 2025-04-30 08:29
文化艺术活动盛况 -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以六大主题板块呈现姑苏文化魅力,涵盖戏剧、非遗、园林夜游等多元内容 [1] - 青春版《牡丹亭》20余年演出500余场,吸引百万观众,青年观众占比75%,网络传播超1亿人次 [2] - 舞剧《牡丹亭》首演3场售罄后加场,60%购票者来自长三角及北京、广州等核心城市 [3] 文旅产业基础设施 - 苏州拥有12家千座以上剧院及百余个"江南小剧场",形成覆盖全域的戏剧演艺网络 [5] - 开明大戏院焕新升级为文旅融合地标,结合民国建筑与现代化设备吸引客流 [5] - 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设立戏曲电影放映厅,每周惠民放映推动电影文化传播 [6] 文化创新与科技融合 - 苏州考古博物馆以1:1还原三国墓葬等展陈形式打造沉浸式文旅新空间 [6] - 园林推出11项夜游项目,结合光影秀与实景演艺重构古典美学体验 [7] - 非遗数字化应用如戏曲XR演绎、AI创作等科技产品亮相艺术节 [10] 青年参与与产业联动 - 高校学生策划非遗市集、数字媒体大赛等活动,为文化品牌注入青春活力 [8][9] - "轧神仙"庙会与龙舟赛等民俗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文创衍生开发 [10] - 戏剧消费带动"连打"模式,联动餐饮住宿形成跨城文旅消费链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