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顺风车业务
icon
搜索文档
顺风车,没人坐了吗?
36氪· 2025-08-27 08:24
公司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86亿元同比下降29.1% 净利润1.35亿元同比下降86.0% [4] - 顺风车业务量下降30% GMV下降34.9%至26.08亿元 [1][5] - 注册用户达3.95亿 注册车主1990万但未带动业务增长 [4] 盈利能力分析 - 顺风车业务毛利率67.2%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 分部利润1.72亿元净利率62.5% [8] - 智慧出租车业务收入249.7万元同比下降19.4% 毛利率-42.3% 分部亏损158万元 [8] - 广告业务收入920万元同比下降22.1% 体量过小无法对冲核心业务下滑 [9] 市场竞争环境 - 网约车用户规模5.11亿环比下降 使用率45.6%为2023年底以来最低 [5] - 面临滴滴/高德/哈啰等平台顺风车业务降维打击 [14] - 网约车整体价格下降及Robotaxi入场挤压顺风车需求 [6] 战略发展困境 - 智慧出租车业务覆盖96个城市较2024年底减少1城 [8] - 传统出租车体系转向接入主流网约车平台而非自建平台 [14] - 用顺风车盈利补贴第二曲线未获市场认可 [17] 资本市场表现 - 港股发行价6港元 现股价1.32港元市值13.44亿港元 [17] - 公司员工仅300多人 主张不增加运力前提下挖潜增效 [17] - 行业竞争焦点转向差异化服务和无人网约车 [18]
小拉出行如何“虎口求生”?
虎嗅APP· 2025-05-09 21:14
网约车行业现状 - 多地交通运输局发布市场饱和预警 深圳、海口等地网约车市场已进入饱和状态 [1] - 网约车司机收入两极分化严重 部分司机月入两万 部分日均仅80元 [1] - 司机数量激增 2023年增加148万 2024年又增91万 总数达748万人 [2] - 行业从"供给荒"转向"司机过剩" 司机陷入内卷式接单竞争 [2] 小拉出行商业模式 - 采用"自主抢单模式" 司机可自由选择订单 避免强制派单压力 [6] - 抽佣比例显著低于行业 会员司机最高10% 非会员最高20% 部分城市低至1% [16] - 独创预付制"一口价"模式 价格透明度高 避免行程中加价 [27] - 拒绝加入聚合平台 避免二次抽佣 降低运营成本 [19] 小拉出行市场策略 - 定位为司机补充收入渠道 不追求行业垄断 专注提高司机效率 [11] - 背靠货拉拉资源 采用车贴广告、支付宝/抖音端口等低成本获客方式 [21] - 拓展"四轮小件"业务 在广深等地贡献司机70%以上收入 [23] - 2024年9月新增顺风车业务 已覆盖145座城市 [23] 小拉出行市场表现 - 在贵阳、成都等非一线城市获得司机青睐 成为滴滴替代选择 [4] - 南方城市订单量明显优于北方 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9] - 客单价较低 被类比为"网约车界拼多多" [25] - 部分城市面临运力过剩问题 司机反映抢单困难 [30] 行业竞争格局 - 头部平台平均抽佣22% 聚合平台平均20% 部分订单抽佣超30% [14][15] - 小拉出行开创行业第三种商业模式 不同于滴滴直营和聚合模式 [13] - 采取"三低策略"(低抽佣、低单价、低补贴)平衡平台、司机、乘客利益 [28]
嘀嗒出行公布上市后首份年报:营收毛利双降 股价较发行价暴跌超七成
中国经营报· 2025-03-25 17:23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7.87亿元同比下降3.4% 毛利5.67亿元同比下降6.3% [3] - 净利润10.04亿元同比增长234.4% 主要因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8.7亿元 [3][9] - 经调整净利润2.11亿元同比下降6.6% 反映实际经营利润下滑 [3][9] 核心业务(顺风车) - 顺风车收入7.54亿元同比下降2.7% 占总收入95.7% [4] - 顺风车服务成本2.07亿元同比增2000万元 未解释成本上升原因 [4] - 司机及乘客奖励降至3846.3万元 同比减少2861.1万元 [4] - 分部利润5.08亿元同比下降2.3% 利润降幅低于收入降幅 [4] 业务拓展 - 出租车业务收入615.4万元同比下降45.7% 占比降至0.8% [7] - 出租车业务毛亏损309.8万元 分部亏损643.5万元 [7][8] - 已覆盖97个城市出租车网约服务 与71城签战略协议 [7] - 重点推动动态定价技术解决方案 助力行业转型 [7] 用户与市场 - 认证私家车主1890万名同比增长21.4% 覆盖366个城市 [5] - 顺风车交易额73.64亿元 订单量1.19亿单 [5] - 小程序订单量同比增长10.4% 下沉市场需求旺盛 [5] - 营销开支1710万元同比下降26.8% 采用精准投放策略 [6] 战略布局 - 通过第三方合作释放顺风车市场需求 探索通勤/校园场景 [5] - 上市募资净额中9117万港元用于用户增长 已动用5017万港元 [5] - 出租车战略转向扬招与网约一体化 尚未实现变现 [7] 行业环境 - 顺风车市场仅占网约车市场5% 上升空间有限 [10] - 多地推动出租车动态定价政策 应对网约车竞争 [7] - 业务模式高度集中 面临政策监管与市场竞争风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