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UIDL代币
icon
搜索文档
风口下的RWA:万亿市场盛宴,还是泡沫?
搜狐财经· 2025-11-23 20:01
RWA概念与市场前景 - RWA指通过代币化进入区块链的现实世界资产,包括国债、债券、房地产、艺术品等金融和实体资产[1] - 全球非流动性资产代币化潜在市场规模高达16万亿美元,接近2030年全球GDP的10%[2] - 花旗银行预测2030年将有45万亿美元的代币化数字证券[1] 当前市场格局与规模 - 截至2025年中,240-250亿美元现实世界资产被迁移至区块链,涉及15个区块链生态系统,较2023年初不足50亿美元增长超五倍[3] - 私募信贷和代币化美国国债主导市场,贝莱德BUIDL代币市值24.2亿美元,Ondo Finance OUSG代币规模17.6亿美元,两者合计占RWA市场近20%份额[3] - 代币化房地产总市值仅约3亿美元,艺术品和碳信用等类别规模约1亿美元[3] 市场驱动因素 - 收益率差异驱动资本流动:DeFi协议收益率从超10%降至0.1%-2%,而美债收益率从0.3%增至5%[5] - 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布局:香港特区政府成功发售8亿港元代币化绿色债券,摩根大通在Polygon区块链执行实时交易[5] - 技术可行性得到验证:MakerDAO在2022年12月约70%收入来自RWA[5] 流动性挑战 - 贝莱德BUIDL代币市值24.2亿美元,但持有者仅85个,每月活跃地址仅30个,二级市场交易几乎不存在[6] - RealT平台住宅房地产代币平均每年仅换手一次,远低于发达市场股票换手率[6] - 代币化房地产和艺术品买卖价差高达10%-20%,严重侵蚀投资者收益[6] 行业发展障碍 - 监管分类使多数RWA代币被归为证券,需设置白名单机制限制市场参与度[7] - 市场缺乏统一交易中心,形成流动性孤岛,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同一资产多个代币并存[7] - 异质性资产估值困难,缺乏成熟估值框架和专业评估机构,信息不对称阻碍市场参与[8] - 专业做市商稀缺,风险管理困难导致交易成本提高[8] 未来发展路径 - 混合市场结构结合中心化平台发行与去中心化协议交易,香港证监会探索"代币化证券沙盒"框架[9] - 抵押借贷模式提供流动性,MakerDAO将代币化美国短期国债作为稳定币DAI抵押品[9] - 推动监管创新,建立标准化资产披露和第三方估值报告,降低信息不对称[9] - 建立统一代币标准和最佳实践指南,促进平台互操作性,引入评级机构和审计公司提升可信度[10] 投资参与策略 - 优先关注流动性强的资产类别,如代币化黄金产品PAXG持有者超69,000名,每月转账超52,000笔[11] - 选择与受监管金融机构合作的合规平台,如Ondo Finance等链上美债项目[11] - 认识RWA应用领域主要围绕证券、股票和稳定币,其他合成资产及借贷规模相对较小[11] - 分散投资不同类别资产,关注香港、新加坡等监管开明地区的项目发展[12]
风口下的RWA:万亿市场盛宴,还是破裂前的泡沫?
搜狐财经· 2025-11-19 09:13
RWA市场定义与本质 - RWA指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世界资产转化为可交易数字代币,涵盖金融资产(国债、债券)和实体资产(房地产、艺术品)等[3] - 本质是资产流通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实现全天候无摩擦交易[3] - 全球非流动性资产代币化潜在市场规模达16万亿美元,接近2030年全球GDP的10%[3] 市场现状与格局 - 截至2025年中,链上RWA规模达240-250亿美元,涉及15个区块链生态系统,较2023年初不足50亿美元增长超五倍[4] - 私募信贷和代币化美国国债主导市场,贝莱德BUIDL代币市值24.2亿美元,Ondo Finance OUSG代币规模17.6亿美元,两者合计占近20%份额[4] - 代币化房地产总市值仅约3亿美元,艺术品和碳信用等类别约1亿美元,占比极小[4] 市场驱动因素 - 收益率差异驱动资本流动:DeFi协议收益率从超10%跌至0.1%-2%,而美债收益率从0.3%增至5%[5] - 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布局:香港特区政府发售8亿港元代币化绿色债券,摩根大通在Polygon区块链执行实时交易[5] - 商业可行性已验证:MakerDAO在2022年12月约70%收入来自RWA[5] - 降低投资门槛:商业地产投资可从数百万美元降至几千美元,实现投资民主化[5] 流动性挑战 - 贝莱德BUIDL代币市值24.2亿美元,但持有者仅85个,每月活跃地址仅30个,二级市场交易匮乏[6] - RealT平台住宅房地产代币平均每年仅换手一次,远低于发达市场股票换手率[7] - 代币化房地产和艺术品买卖价差高达10%-20%,严重侵蚀投资者收益[7] 结构性发展障碍 - 监管归类为证券,需遵守严格法规,通过白名单机制限制市场参与度[8] - 市场碎片化:缺乏统一交易中心,形成流动性孤岛,同一资产在多平台发行代币但无法跨平台流通[9] - 估值困难:异质性资产缺乏成熟估值框架,买卖价差巨大[10] - 做市商缺失:专业做市商稀少,风险管理困难导致交易成本高[11] 未来发展路径 - 采用混合市场结构:受监管中心化平台负责发行与合规,去中心化协议进行二级交易[12] - 抵押借贷提供流动性:MakerDAO将代币化美国国债作为稳定币DAI抵押品,资产持有者可通过抵押获得流动资金[13][14] - 完善生态系统:推动监管创新,建立标准化资产披露和估值报告,促进行业自律与互操作性[15] 投资策略方向 - 关注高流动性资产类别:代币化黄金产品PAXG持有者超69,000名,月转账超52,000笔[16] - 选择合规平台:优先考虑与受监管金融机构合作、透明度高的项目如Ondo Finance[16] - 认识风险本质:RWA价值仍受底层资产基本面驱动,目前应用主要围绕证券、股票和稳定币[16] - 分散投资:在代币化国债、公司债券、房地产等不同类别间配置以分散风险[16]
美国财政部-数字货币(中文版)
搜狐财经· 2025-09-15 12:26
稳定币市场现状 - 稳定币总市值约2340亿美元,被广泛用作"链上现金" [1][8][16] - 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占比超99%,其中Tether(USDT)市值1450亿美元,Circle(USDC)市值602亿美元 [1][16] - 代币化货币基金(MMFs)作为替代选择快速发展,如贝莱德BUIDL代币首周吸引超2.4亿美元投资,富兰克林邓普顿BENJI代币发行于多个区块链 [1][13] 监管框架与立法动态 - 美国《天才法案》(2025年)将稳定币定义为"支付手段的数字资产",规定其无息属性,要求发行方需获联邦或州授权 [2][26] - 储备资产限于93天内短期国债等低风险资产,且仅限公共区块链发行,要求月度披露储备信息 [2][26] - 法案对比欧盟MiCA、新加坡MAS、中国香港稳定币法案,四地均要求稳定币无息且储备以低风险资产为主,但在发行人资质、区块链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 [2] 增长预测与驱动因素 - 报告预测到2028年稳定币市值或达2万亿美元,若《天才法案》通过,交易量可能从每月7000亿美元增至6万亿美元 [1][22][24]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金融机构参与、批发市场链上迁移、商户支付集成及生息稳定币潜力 [22] - 渣打银行研究报告指出稳定币交易占比可能从外汇即期市场交易总量的3%提升至10% [24] 对金融领域的影响 - 对银行存款:无息稳定币影响较小,生息稳定币可能引发存款转移,银行或需提高利率应对 [2][29] - 对国债市场:当前稳定币发行方持有超1200亿美元国债,未来若指数级增长,预计新增约9000亿美元短期国债需求,且需求向收益率曲线前端集中 [2][30] - 对货币供应:稳定币对美国货币供应净影响中性,但可能推动非美元流动性转入美元,导致M1/M2内部资金转移 [2][33] 应用场景与金融机构参与 - 稳定币应用场景包括跨境转账、链上结算、商户支付等,区块链技术提供即时结算、24/7跨境支付等功能支持 [3][20] - 金融机构可通过发行稳定币、管理储备、加强资金和抵押品管理等方式参与市场 [20] - 代币化货币基金与稳定币在目标用户、用例场景、标的资产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均可作为链上支付和投资工具 [18] 市场结构与风险缓解 - 历史上稳定币存在脱钩风险,如2022年2347次脱钩事件,2023年1914次 [35] - 现行立法储备要求类似2010年货币基金改革,要求>10%资产为现金或短期国债,加权平均到期日<60天,可能减轻脱钩风险 [35] - 稳定币发行方无法接入美联储系统,可能加剧压力时期波动,但监管框架或减少对市场准入的需求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