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D. AURA概念车
icon
搜索文档
再见!孟侠,你好!Mecha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9 08:50
大众汽车中国战略转型 - 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动"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 强调本地化技术架构和理念转变 这是决定性时刻[8] - 2023年成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 2024年2月与小鹏汽车签署合作协议 2024年4月发布ID.CODE概念车 7月发布ID.与众[4] - 2025年4月全球首发三款近量产概念车:上汽大众ID.ERA 一汽-大众ID.AURA 大众安徽ID.EVO 这些车型代表过去工作成果[5] 管理层变动与评价 - 孟侠(Stefan Mecha)将于2025年7月1日调任大众汽车商用车(VWN)CEO 结束3年中国任期[3] -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贝瑞德评价孟侠使公司战略以"中国速度"落实 为品牌转型奠定基础[4] - 新任CEO齐泽凯博士将接替孟侠 负责ID系列概念车的量产上市工作[5] 中国市场表现与展望 - 公司认为过去3年并非在中国发展最易时期 但通过团队努力取得多项战略成果[4] - ID系列概念车的推出证明德国总部已认可中国本地化发展方向 战略转型进入关键阶段[8] - 孟侠表示对中国市场理解不断深化 强调必须拥抱本地化才能在中国取得真正成功[8] 企业文化与创新 - 公司高度认可中国市场对创新的激情 认为这种精神力量非凡 计划将其引入德国总部[10] - 管理层表现出对中国市场的强烈投入 在发布会等场合展现高度热情与活力[8] - 公司强调"中国速度"的重要性 通过快速决策和执行推动战略落地[4]
上海车展|未来三年在华推出超30款新车,大众聚焦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
观察者网· 2025-04-30 21:37
【文/观察者网 周盛明 编辑/ 高莘】2025年4月23日,大众汽车品牌于2025年上海车展呈现其"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的最新进展,进一步聚焦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 据悉,大众汽车未来三年将在各相关细分市场推出超过30款极具竞争力的新车型,其中大多是新能源车 型,涵盖纯电车型、插混车型和增程式车型,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本期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汽车品牌重磅亮相的三款全新概念车:来自一汽-大众的首款基于CMP平台和 CEA架构的紧凑级纯电概念轿车ID. AURA,来自上汽大众的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 ERA,以 及来自大众安徽的首款全时互联全尺寸纯电SUV概念车ID. EVO,进一步诠释了大众汽车的中国专属设 计和科技DNA。 大众汽车品牌于上海车展亮相三款全新概念车 大众汽车品牌 这三款概念车由大众汽车品牌和中国不同的合资伙伴联手打造,这些产品也具有各自的差异化风格,适 应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不同的消费人群。据悉,概念车的量产车型将从2026年起陆续推出。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Thomas Schäfer)表示:"40年前,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让汽车走进千 家万户。今天,凭借清晰的 ...
车展观察 | 一汽-大众吴迎凯:合资品牌也是中国汽车,要乐观看未来
观察者网· 2025-04-28 14:40
公司战略与转型 - 公司提出"不做追随潮流的帆船,要成为迎风破浪、引领潮流的巨轮"的战略定位,强调在2025年市场竞争中将以"强大的产品阵容、前瞻的技术革新、最坚定的转型决心"参与竞速 [1][3] - 公司计划自2026年起推出10款全新车型,包括5款纯电、2款插电混动、2款增程式混动和1款燃油车,体现"油电混智"全面布局的战略方向 [3] - 公司与中国一汽及大众集团签署战略协议,深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明确新车型规划以丰富商品阵容 [3] 产品与技术亮点 - ID AURA概念车和智慧座舱成为2025年上海车展的核心技术展示亮点 [3] - 公司提出"油的优势不丢、电的机会不让、混动的效率不缺、智能的体验不弱"的产品开发理念 [3] - 3月燃油车销量同比增长1.4%,大众品牌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在行业下滑背景下表现突出 [5] 服务与品质升级 - 公司升级服务品牌为"匠·心服务",推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心喜之旅2.0"行动,包含15项核心客户权益 [4] - 全系燃油SUV推出发动机、变速箱等十大核心系统的"整车+原装备件双终身质保"政策,揽境/揽巡已率先实施 [4][5] - 公司强调"安全是造车必答题",提出通过"卷品质"和"卷服务"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3][5] 市场与行业观点 - 公司认为当前是"最难的时候",但未来竞争会更激烈,需保持乐观态度,强调汽车行业对中国经济的支柱作用 [5] - 提出"合资汽车也是中国汽车"的定位,强调产品由中国设计、采用中国配件和技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5] - 公司拥有34年品质积淀、3000万用户基础和中德股东合作优势,作为应对未来挑战的支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