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座舱

搜索文档
航天智造:5月22日接受机构调研,招商证券、四川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等多家机构参与
搜狐财经· 2025-05-23 12:10
公司2024年业绩驱动因素 - 汽车零部件业务快速增长带动营收和利润双增长,客户包括吉利、长安、一汽、奇瑞、广汽、比亚迪等主流车企,并与华为鸿蒙智行等新兴造车势力建立合作 [1] - 产品结构中大总成项目收入占比提升至67.97%,智慧座舱等创新产品已形成批量供应 [1] - 全资子公司航天模塑拥有500余项专利授权,具备同步研发、制造及检测能力 [1] - 油气装备业务中页岩油气分簇射孔装备市场占有率达80%,与"三桶油"及国际油服巨头保持稳定合作 [1] - 高性能功能材料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84%至2.32亿元,压力测试膜收入增14.05%,耐候功能材料收入增54.82% [1] 2025年业绩展望 - 汽车行业预计总销量同比增4.7%,新能源车销量增24.4%,公司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单价占比达72% [2] - 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油气装备业务受益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深海深地油气开发成为重点 [2][4] - 高性能功能材料业务加速向压力测试膜转型,PCB用电子功能材料受益于AI、5G及新能源车发展 [2] -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21.55亿元(同比+13.66%),归母净利润1.86亿元(同比+11.3%),毛利率17.7% [5] 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 - 聚焦"智能光电、电驱电控、轻量环保、精致装饰"领域,突破智能座舱关键技术并在主流车企实现供应 [3] - 新获取项目中新能源汽车单价占比72%,客户覆盖头部自主品牌及鸿蒙智行等新势力 [3] 深海科技领域布局 - 子公司航天能源在深海油气开采领域打破国际垄断,产品覆盖海上主要产油区块,技术处于行业领先 [4] - 非弹性密封、耐高温高压射孔装备等关键技术支撑深海油气资源开发,与中海油长期合作 [3][4] 市值管理措施 - 已制定《市值管理办法》及三年股东回报规划,通过提升经营、加强投资者关系、股份回购等措施稳定预期 [4] 机构盈利预测 - 中邮证券预测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9.02亿、11.08亿、13.80亿元 [6] - 中航证券给出2026年净利润预测6.24亿元,目标价22元 [6]
车展观察 | 一汽-大众吴迎凯:合资品牌也是中国汽车,要乐观看未来
观察者网· 2025-04-28 14:40
公司战略与转型 - 公司提出"不做追随潮流的帆船,要成为迎风破浪、引领潮流的巨轮"的战略定位,强调在2025年市场竞争中将以"强大的产品阵容、前瞻的技术革新、最坚定的转型决心"参与竞速 [1][3] - 公司计划自2026年起推出10款全新车型,包括5款纯电、2款插电混动、2款增程式混动和1款燃油车,体现"油电混智"全面布局的战略方向 [3] - 公司与中国一汽及大众集团签署战略协议,深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明确新车型规划以丰富商品阵容 [3] 产品与技术亮点 - ID AURA概念车和智慧座舱成为2025年上海车展的核心技术展示亮点 [3] - 公司提出"油的优势不丢、电的机会不让、混动的效率不缺、智能的体验不弱"的产品开发理念 [3] - 3月燃油车销量同比增长1.4%,大众品牌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在行业下滑背景下表现突出 [5] 服务与品质升级 - 公司升级服务品牌为"匠·心服务",推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心喜之旅2.0"行动,包含15项核心客户权益 [4] - 全系燃油SUV推出发动机、变速箱等十大核心系统的"整车+原装备件双终身质保"政策,揽境/揽巡已率先实施 [4][5] - 公司强调"安全是造车必答题",提出通过"卷品质"和"卷服务"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3][5] 市场与行业观点 - 公司认为当前是"最难的时候",但未来竞争会更激烈,需保持乐观态度,强调汽车行业对中国经济的支柱作用 [5] - 提出"合资汽车也是中国汽车"的定位,强调产品由中国设计、采用中国配件和技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5] - 公司拥有34年品质积淀、3000万用户基础和中德股东合作优势,作为应对未来挑战的支撑 [6]
具身智能风口来了,多家车企早早布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6 23:51
政府工作报告与具身智能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显示中国对高科技自给自足的决心 [5] - 具身智能被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和"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载体,政策层面获得高度重视 [10] - 东风汽车在行业率先提出"具身智能体"概念,其科技跃迁3.0战略与政府导向高度契合 [5][10] 东风汽车的具身智能战略 - 提出"三网融合"(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和"五智一体"(驾驶/座舱/平台/能源/制造)的智能汽车新形态 [5][7] - 通过七大科技引擎打造具身智能体:高阶智能驾驶(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大模型)、智慧座舱(大语言模型)、情感光学(2026年量产百万像素智慧大灯)、量子架构(2000兆帕钢+16000吨压铸)、天元架构(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马赫动力(47.06%热效率发动机)、智慧能量管理(续航提升15%) [7][8][10] - 技术特征包括:车身模型智能优化、AI智能底盘控制系统、OTA升级效率提升、故障定位准确率>90%、AI预测式能量管理系统 [7][8]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2024年被视为具身智能元年,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比亚迪智能生产线、小米智能家居等已布局该领域 [10] - 国内车企加速入局:广汽探索人形机器人、北汽投资银河通用/帕西尼感知、上汽三次投资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小鹏推出Iron机器人 [10] - 新创企业涌现:理想前高管创立维他动力聚焦机器人产品,宇树科技成为人形机器人融资领先企业 [10] 技术定义与应用场景 - 具身智能强调物理实体(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通过传感器与环境互动,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边缘计算 [10] - 典型应用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仓储物流、农业无人机等领域 [10] - 技术范式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被视为继自动驾驶、生成式AI后的下一个技术风口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