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在中国
icon
搜索文档
为保“中国方案”稳定落地 大众中国CEO贝瑞德续约三年
经济观察报· 2025-07-14 11:48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稳定性 - 大众汽车集团提前与贝瑞德续约三年至2028年夏,确保中国战略持续落实[1] - 贝瑞德将继续主持大众在华业务,管理层稳定对实现中国市场战略目标至关重要[1] - 大众正处于转型成果交付关键节点,大批新车即将推出市场[1] - 贝瑞德过去三年主要推进在华产品研发和"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下的系列投资[1] 贝瑞德的职业背景与角色 - 贝瑞德1993年进入大众集团,2020年升任大众乘用车品牌CEO[2] - 2022年8月转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及董事会主席[2] - 成为大众在华全新战略核心人物,负责提升决策效率和研发加速[2] - 新架构赋予中国区更多决策权和自主权,贝瑞德积极使用社交媒体传递战略[2] 在华业务转型与投资 - 过去三年是"全速推进在华业务重塑"关键过渡期[3] - 总投资达500亿元,重点推动智能电动车本土化研发[3] - 设立合肥研发中心VCTC,与大众安徽构成新总部基地[3] - 与上汽、华为、小鹏、地平线等建立合作关系[3] - 本土化车型平台和电子架构使开发周期缩短30%,成本优化40%[3] 产品规划与市场前景 - 2024年转型投资达巅峰,进入战略成果"交付模式"[4] - 2025年下半年起将陆续交付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产品[4] - 2026年计划在华推出超20款全新智能网联车型[4] - 产品覆盖燃油、纯电、插混及增程等多种动力形式[4] 财务表现与未来预期 - 2024年从中国合资企业获得投资收益17亿欧元,同比下滑33.5%[4] - 对集团总利润贡献率从30%降至不足10%[4] - 预计对华投资收益将继续触底,承诺2027年迎来反弹[4] 未来挑战与管理调整 - 未来三年是转型落地关键期,将与中国品牌电动车正面竞争[5] - 除贝瑞德外,大众中国董事会其他主要成员均进行了更替[5] - 7月1日齐泽凯接替孟侠担任大众乘用车品牌中国CEO[5]
再见!孟侠,你好!Mecha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9 08:50
大众汽车中国战略转型 - 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动"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 强调本地化技术架构和理念转变 这是决定性时刻[8] - 2023年成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 2024年2月与小鹏汽车签署合作协议 2024年4月发布ID.CODE概念车 7月发布ID.与众[4] - 2025年4月全球首发三款近量产概念车:上汽大众ID.ERA 一汽-大众ID.AURA 大众安徽ID.EVO 这些车型代表过去工作成果[5] 管理层变动与评价 - 孟侠(Stefan Mecha)将于2025年7月1日调任大众汽车商用车(VWN)CEO 结束3年中国任期[3] -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贝瑞德评价孟侠使公司战略以"中国速度"落实 为品牌转型奠定基础[4] - 新任CEO齐泽凯博士将接替孟侠 负责ID系列概念车的量产上市工作[5] 中国市场表现与展望 - 公司认为过去3年并非在中国发展最易时期 但通过团队努力取得多项战略成果[4] - ID系列概念车的推出证明德国总部已认可中国本地化发展方向 战略转型进入关键阶段[8] - 孟侠表示对中国市场理解不断深化 强调必须拥抱本地化才能在中国取得真正成功[8] 企业文化与创新 - 公司高度认可中国市场对创新的激情 认为这种精神力量非凡 计划将其引入德国总部[10] - 管理层表现出对中国市场的强烈投入 在发布会等场合展现高度热情与活力[8] - 公司强调"中国速度"的重要性 通过快速决策和执行推动战略落地[4]
确保“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连续性,齐泽凯出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
中国经济网· 2025-06-12 10:01
人事变动 - 齐泽凯博士将于2025年7月1日起担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 [1] - 齐泽凯接替孟侠的职位 后者将调任大众汽车商用车管理董事会主席 [1] - 齐泽凯自2025年1月1日起已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 产品与战略负责人 [2] 高管背景 - 齐泽凯拥有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2018年加入大众汽车集团 [2] - 齐泽凯曾负责大众汽车品牌生产战略(2018-2020) 南非公司董事总经理(2020-2022) MQB产品线管理(2022-2025) [2] - 孟侠在大众汽车集团工作超过15年 历任西欧/南美/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区域市场高管职位 [7] 中国战略 - 公司正推进"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 未来三年计划推出超过30款新车型 [2] - 新产品涵盖燃油/纯电/插混/增程车型 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20款 [2] - 齐泽凯在担任产品与战略负责人期间 已推动产品矩阵升级并建立本地合作关系 [3] 管理层评价 - 贝瑞德肯定齐泽凯过去六个月的工作表现 认为其具备战略远见和本地化能力 [3] - 施文韬评价齐泽凯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经验 能确保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3] - 管理层高度认可孟侠在中国市场的贡献 称其奠定了转型基础 [3]
外资企业在华以创新助推“在中国、为世界”
新华网· 2025-06-10 09:26
外资企业在华创新战略 - 欧莱雅集团全球研发、创新和科技事务副首席执行官芭芭拉·拉韦尔诺强调在中国建立"创新生态圈"的重要性,推动中外企业共同生长 [2] - 欧莱雅与未名拾光战略合作研发创新生物活性物质并推动规模化生产 [2] - 欧莱雅与凯辉基金和上海静安区合作成立"凯辉创美未来基金",重点投资成长阶段的美妆品牌和相关企业 [2] 外资企业本土化与全球化 - 依必安派特集团在中国销售产品本土化率接近90%,部分产品反向输出全球市场 [3] - 依必安派特集团正在扩建西安工厂三期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基地 [3] - 明治在中国推进本地开发、本地生产和本地人才体系强化,采用"高附加价值+技术创新"战略组合 [3] 中国市场对全球创新的影响 - 明治依托上海产品开发中心提升新品推出速度,计划将中国市场作为全球首发地 [4] - 外资企业加快在华战略布局,2024年1-4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832家,同比增长12.1% [5] - 上海出台政策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鼓励集聚研发创新等功能 [4]
阿迪达斯三叶草旗舰店正式开业,安福路迎来首家国际运动品牌|最前线
36氪· 2025-05-21 12:37
阿迪达斯三叶草旗舰店开业 - 公司在上海安福路322号开设首家三叶草全球旗舰店,这是该街区首家国际运动品牌门店[1] - 该店属于品牌直营门店最高规格,将首发三叶草最新产品、限量联名和地区特色产品[1] - 门店选址原野兽派店铺位置,租约准备期长达一年[3] 门店设计与定位策略 - 门店建筑前身为永乐宫电影院,外立面保留原址木饰面结构,融入影院美学、海派文化及品牌标识[3] - 店内设计融合老上海水门汀、水磨石等在地元素与现代机械艺术装置,二楼鞋类区保留老洋房压花玻璃门窗[5] - 定位为"金字塔"经销网络顶端,产品更新频率达每周一次,瞄准年轻消费群体[3] 本地化产品与营销策略 - 配合街区特色首发三叶草宠物系列产品(5月20-27日限量售卖),并推出取材海派文化的地区限量单品[5] - 公司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80%产品在中国制造,超50%在中国设计[5] - 大中华区CEO强调安福路门店与淮海路、南京东路门店具有同等战略意义[3] 财务表现与市场增长 - 2024年Q1公司全球营收61.53亿欧元(货币中性下同比+13%),营业利润6.1亿欧元(同比+82%)[5] - 大中华区营收10.29亿欧元(同比+13%),连续八个季度实现"有质量的增长"[5]
对话日产汽车马智欣:革新合资模式 赋予中国研发团队主导权
中国经营报· 2025-05-08 22:47
公司战略转型 -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强调公司已改变传统合资模式,赋予本地研发团队高度决策权,包括产品性能和动力配置等关键领域[2] - 公司启动新全球战略,计划到2027年夏季投放10款新能源车型,较原计划增加2款,其中9款为日产品牌车型[2][4] - 公司实施"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将中国市场定位为研发、生产和出口综合性基地,计划年内实现新能源车型出口突破[7][8] 研发能力提升 - 通过本地化决策机制将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显著提升市场响应速度[3] - 中国研发团队已具备全流程研发实力,涵盖整车设计、核心零部件、软件算法和智能网联系统开发[3] - 计划到2026年底追加超100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中心扩建,将容纳4000名员工[4] 产品布局规划 - 在上海车展推出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和纯电轿车N7,展示电驱化转型成果[4] - 坚持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并行的产品策略,持续优化燃油车技术同时加速新能源车型投放[4] - 中长期规划以新能源车型(纯电EV和插混PHEV)为主流,但认为燃油车不会完全退出市场[5] 市场竞争策略 - 强调保持"中国速度"同时不降低日产质量安全标准[4] - 计划强化紧凑型轿车和SUV等传统优势领域,同时拓展高端和新能源细分市场[6] - 注重产品差异化设计,从外观风格到内饰体验打造独特品牌识别度[6] 全球化协同 - 与中国科技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合作获取前沿技术,应用于全球产品升级[8] - N7和Frontier Pro PHEV两款车型将在一年内启动出口,实现"在中国研发、为全球市场"的战略目标[8] - 所有车型开发均考虑国内外双版本,依托全球销售网络制定差异化出口策略[8] 行业趋势应对 - 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变化速度快,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系统的需求迭代远超其他市场[3] - 观察到中国本土品牌快速迭代的特点,公司加速转型以保持"中国节奏"[4] - 利用中国市场需求共性,通过最新技术创新满足全球用户需求[6]
德国商会:关税可能影响经济前景,但德企对华投资计划依然强劲
搜狐财经· 2025-05-07 21:03
中美贸易冲突对在华德企的影响 - 86%的在华德国企业受到中美贸易冲突影响,汽车行业受影响比例高达93% [1] - 56%的德企预测未来六个月经济状况将下降,比一年前增加40个百分点 [1] - 贸易争端主要通过关税飙升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间接传导至德企 [3] 德企在华投资计划与战略调整 - 50%的德国企业计划继续增加对华投资 [1] - 超过三分之一的德企打算加快在中国的本地化进程作为贸易紧张局势的战略回应 [1] - 德国巴斯夫集团投资5亿元人民币扩建上海浦东Cellasto工厂,计划2027年投产 [4] "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成效 - 德企坚持"在中国,为中国"战略,通过深度本地化将在华业务与美国业务分隔 [3] - 该战略主要为中国消费者服务,有效缓解了贸易冲突影响 [3] - 三分之二的德企呼吁德国政府更积极与中国接触以支持在华业务 [3] 外资企业对华态度与行动 - 尽管关税逆风加剧,许多外企仍宣布对华新投资,用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信任 [4] - 80余家外资企业和在华外国商会代表参加商务部外资企业圆桌会 [4] - 中国商务部表示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