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KJ103
icon
搜索文档
估值近50亿!合成生物“黑马”冲刺港交所
上市申请与融资情况 - 公司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由中信证券与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2] - 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包括2021年2月3.19亿元A轮融资 2022年8月5.85亿元B轮融资 2024年7月4.26亿元C轮融资及12月4500万元C+轮融资[2] - 2024年C轮及C+轮融资每股成本均为16.91元 投后估值达48.71亿元[2] - 融资历史显示估值持续增长:A轮投后估值16.69亿元 B轮投后估值35.78亿元 C轮投后估值48.26亿元 C+轮投后估值48.71亿元[3] 业务定位与技术平台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技术企业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重组生物药物 专注于治疗选择有限且制造工艺复杂的目标病症[5] - 战略重点包括替代源自动物器官/血液/尿液的传统生化提取产品 以及对现有治疗手段进行升级[6] - 技术模式从源头避免病毒污染风险、伦理争议和供应不稳定性 有望生产纯度更高、疗效更优、成本更可控的创新药物[6]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3年收入693万元 2024年收入616万元 2025年上半年收入4199万元[6] - 同期亏损总额分别为1.60亿元、3.64亿元和1.83亿元[6] - 研发投入持续高企:2023年1.325亿元 2024年2.507亿元 2025年上半年1.11亿元[6] - 核心产品研发开支占比从2023年44.4%下降至2024年34.7% 反映管线扩展带来的运营开支增长[6] 产品管线与治疗领域 - 已建立四大治疗领域: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及重组生物制药替代传统生化制品[7] - 四大治疗领域临床可触及市场规模预计2033年合计超过500亿元[7] - 自研管线包括七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及五项临床前资产 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和SJ02享有全球知识产权保护[8] - 共持有9项授权专利和10项专利申请[8] 核心产品进展 - KJ017(重组人透明质酸酶)在中国完成III期临床试验 2024年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计划2026年上半年向FDA和EMA提交临床试验申请[8] - KJ103(重组IgG降解酶)在中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 获批准开展用于肾脏移植脱敏和抗GBM病的II期临床试验[8] - SJ02(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预计2025年底在中国商业化上市[9] 市场合作与行业前景 - 已与荃信生物、尚健生物等多家药企建立正式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开发皮下抗体制剂[2] - 正与十余个潜在合作伙伴进行业务磋商[2] - 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趋于谨慎 公司表现可能成为检验市场对创新生物技术企业信心的旁证[14]
宝济药业递表港交所 中信证券、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8-22 08:56
上市申请与保荐机构 - 公司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1] - 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公司定位与业务专注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 [1] - 专注于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在中国开发重组生物药物 [1] 产品管线布局 - 拥有涵盖四个治疗领域的七款候选药物 [1] - 包括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和SJ02 [1] - 另拥有五项临床前资产 [1] 核心产品进展 - 所有核心产品均已在中国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1] - KJ017用于大容量皮下给药 [1] - KJ103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1] - SJ02用于辅助生殖 [1] 知识产权保护 - 核心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受知识产权保护 [1] - 拥有9项授权专利和10项专利申请 [1] 生产能力与战略 - 公司拥有商业化规模的生产能力 [1] - 推行"两抗"战略开发抗体药物和抗生素的皮下制剂 [1] 业务模式特点 - 业务模式结合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 [1] - 具备成本效益和标准化生产能力 [1]
新股消息 宝济药业年内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核心产品都已于中国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金融界· 2025-08-22 08:09
上市申请与公司概况 - 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B于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由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为年内第二次递表[1]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技术企业 专注于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重组生物药物 致力于替代动物源提取产品或升级现有治疗手段[1] 研发管线与技术平台 - 研发管线覆盖四个治疗领域 包含七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含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SJ02)及五项临床前资产[2] - 核心产品在全球拥有9项授权专利及10项专利申请 均处于中国临床后期或NDA注册阶段[2] - 技术平台以底盘细胞技术为基础 结合药物设计与生物制造能力 聚焦四大治疗领域: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重组生物药替代传统生化制品 相关领域2033年临床可触及市场规模超人民币500亿元[2] 核心产品特性 - KJ017为高度糖基化重组人透明质酸酶 通过分解皮肤透明质酸加速注射药物吸收 用于大容量皮下给药[2] - KJ103为重组IgG降解酶 可分解致病性IgG抗体 针对肾脏移植脱敏/抗GBM病/吉兰-巴雷综合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展临床试验[2] - SJ02为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 与GnRH拮抗剂联用于控制性卵巢刺激[2] 生产能力与商业模式 - 建立商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具备成本效益和标准化优势 支持业务向其他治疗领域扩展[3] - 推行"两抗战略" 为抗体药物和化学药品(尤其抗生素)研发皮下制剂 覆盖高端生物制剂与平价常规药物[3] - 采用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相结合的平衡模式 根据候选药物特性定制开发策略[3] 财务表现 - 2023年至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分别为693万元/616万元/4199万元人民币[3] - 同期亏损及全面亏损总额分别约为1.60亿元/3.64亿元/1.83亿元人民币[3]
宝济药业年内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核心产品都已于中国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智通财经· 2025-08-22 07:12
公司上市申请 - 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B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信证券、海通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这是该公司年内第二次递表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在中国开发及提供重组生物药物,专注于攻克治疗选择有限且药物制造工艺复杂的目标病症 [3] - 公司已打造出涵盖四个治疗领域的自研管线,由七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包括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及SJ02)及五项临床前资产组成 [3] - 核心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9项授权专利及10项专利申请 [3] - 公司以底盘细胞打造技术为支持,结合药物设计及生物制造能力建立专有技术平台 [3]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到2033年,临床可触及市场规模合计将超过人民币500亿元 [3] 核心产品详情 - KJ017为一种高度糖基化的重组人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皮肤中的透明质酸,加速注射药物的吸收 [4] - KJ103是一种创新性重组免疫球蛋白G(IgG)降解酶,用于治疗由病理性IgG活动所驱动的多种免疫性疾病及病症 [4] - SJ02是一种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旨在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联合使用,进行控制性卵巢刺激 [5] - 所有核心产品都已于中国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5] 生产能力与商业模式 - 公司建立了商业化规模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具成本效益及标准化的生产,并具备成本优势 [6] - 在大容量皮下给药领域,公司正推行两抗(指抗体药物及抗生素)战略 [6] - 采取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和辅料供应相结合的平衡业务模式 [6] 财务数据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实现收入分别为693万、616万、4199万元人民币 [6] - 同期,年/期内亏损及全面亏损总额分别约为1.60亿、3.64亿、1.83亿元人民币 [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4199万元人民币,销售成本265万元人民币,毛利41725万元人民币 [7] - 同期研发开支111045万元人民币,业务发展开支2942万元人民币,行政开支46153万元人民币 [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除税前亏损183096万元人民币 [8]
新股消息 | 宝济药业年内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核心产品都已于中国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智通财经网· 2025-08-22 06:59
上市申请与保荐人信息 - 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B于8月21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为年内第二次递表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及海通国际 [1] - 每股H股发售价为0.20元人民币 最高发售价包含1.0%经纪佣金及多项交易费用 需以港元缴足 [2] 公司业务与技术平台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重组生物药物 专注于治疗选择有限且制造工艺复杂的目标病症 [3] - 通过替代动物源生化提取产品或升级现有治疗手段提升治疗标准 已建立涵盖四个治疗领域的自研管线 [3] - 管线包含七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含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SJ02)及五项临床前资产 [3] - 拥有9项授权专利及10项专利申请 以底盘细胞技术结合药物设计及生物制造能力构建专有技术平台 [3] - 四个战略治疗领域临床可触及市场规模预计2033年超500亿元人民币 包括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重组生物药替代传统生化制品 [3] 核心产品研发进展 - KJ017为高度糖基化重组人透明质酸酶 可分解皮肤透明质酸加速药物吸收 用于大容量皮下给药 [4] - KJ103为重组IgG降解酶 可分解致病性IgG抗体 用于治疗由病理性IgG驱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4] - KJ103正开展肾脏移植脱敏/抗GBM病/吉兰-巴雷综合症等领域临床试验 [5] - SJ02为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 与GnRH拮抗剂联用进行控制性卵巢刺激 [5] - 所有核心产品已在中国进入临床后期或NDA注册阶段 同时推进KJ101及BJ044等创新重组生物制剂研发 [5] 生产能力与业务模式 - 建立商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现成本效益及标准化生产 具备成本优势 [6] - 在大容量皮下给药领域推行"两抗战略" 为抗体药物及化学药品(尤其抗生素)研发皮下制剂 [6] - 采用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结合的平衡业务模式 根据候选药物优势量身定制方法 [6] 财务数据表现 - 2023年/2024年/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分别为693万元/616万元/4199万元人民币 [6] - 同期亏损及全面亏损总额分别约1.60亿元/3.64亿元/1.83亿元人民币 [6] - 2023年/2024年全年收入为6930千元/6160千元人民币 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41990千元人民币 [7] - 研发开支为主要成本项 2023年/2024年全年分别为132545千元/250727千元人民币 2025年上半年为111045千元人民币 [7] - 2025年上半年其他开支显著增加至55365千元人民币 [8]
宝济药业急冲刺港股IPO,连年融资后商业化之路何在?
搜狐财经· 2025-05-23 20:56
公司概况 - 公司专注于大品种生物药物研发,致力于通过替代传统生化提取产品或升级现有治疗手段提升治疗标准 [1] - 已在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及重组生物制药四大领域建立研发管线 [1] - 研发管线包含五项临床阶段药物(含三项核心产品KJ017/KJ103/SJ02)及七项临床前产品 [2] 财务表现 - 2023年全年收入693万元人民币,2024年前九个月收入444.1万元人民币 [2] - 研发开支持续高企:2023年全年13.25亿元,2024年前九个月达18.37亿元 [2] - 亏损持续扩大:2023年全年亏损16.04亿元,2024年前九个月亏损26.32亿元 [2] - 现金储备充足:截至2024年9月末现金及等价物达4.72亿元,占资产总额37.69% [3][4] 资本运作 - 成立四年估值增长23倍,2024年7月完成C轮融资后12月又完成C+轮融资,两轮合计融资4.707亿元 [3][5] - 港股IPO申报在C+轮融资后一个月即获港交所受理,资本运作节奏异常紧凑 [5] - 招股书仅披露一年一期财务数据(2023年全年+2024年前九个月),未按惯例提供三年完整财报 [3] 资产结构 - 非流动资产占比大:2024年9月末非流动资产64.91亿元,其中物业厂房设备占57.38亿元 [4] - 流动资产快速增长:从2023年末36.61亿元增至2024年9月末60.34亿元,主要受现金增加驱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