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J02
icon
搜索文档
宝济药业拟赴港IPO 正在开发一系列创新产品
中国证券报· 2025-09-02 19:58
8月21日,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济药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公司曾于1月21日首 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后因招股书有效期届满而失效。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93万元、616万元和4199万元, 分别实现净利润-1.6亿元、-3.64亿元和-1.83亿元。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是产生净亏损的主要原因。 此外,公司一项重要商业化协议于2025年7月28日终止。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分别产生研发开支1.33亿元、2.51亿元及1.11亿元。公司来自核 心产品的研发开支分别为0.80亿元、1.27亿元及0.58亿元,分别占同期总经营开支的44.4%、34.7%及 36.0%。 面对欧加隆的退出,宝济药业迅速调整相关策略。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在收到欧加隆的终止通知后, 由于预计SJ02将于2025年年底在我国市场进行商业化上市,公司于2025年7月与安科生物订立独家销售 代理协议,据此,安科生物将作为独家CSO(合约销售组织),负责SJ02在大中华区的商业化。 招股书显示,宝济药业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合成生 ...
宝济药业拟赴港IPO,正在开发一系列创新产品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8月21日,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济药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公司曾于1月21日首 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后因招股书有效期届满而失效。 公开资料显示,欧加隆在全球辅助生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背书与业务支持对宝济药业而言意义重 大。但从协议签署到终止,双方合作仅维持了不到11个月。 此外,公司一项重要商业化协议于2025年7月28日终止。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内部研发团队由242名人员组成,包括药物发现和临床前开发、医学和临床开 发、CMC(在药品和生物药品的临床前及临床开发阶段所使用的化学、制造与控制流程)、质量管理 及监管事务人员,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1.4%。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分别产生研发开支1.33亿元、2.51亿元及1.11亿元。公司来自核 心产品的研发开支分别为0.80亿元、1.27亿元及0.58亿元,分别占同期总经营开支的44.4%、34.7%及 36.0%。 欧加隆协议终止 宝济药业在招股书中提到,2024年9月,公司与Organon & Co.(纽交所:OGN)的 ...
估值近50亿!合成生物“黑马”冲刺港交所
上市申请与融资情况 - 公司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由中信证券与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2] - 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包括2021年2月3.19亿元A轮融资 2022年8月5.85亿元B轮融资 2024年7月4.26亿元C轮融资及12月4500万元C+轮融资[2] - 2024年C轮及C+轮融资每股成本均为16.91元 投后估值达48.71亿元[2] - 融资历史显示估值持续增长:A轮投后估值16.69亿元 B轮投后估值35.78亿元 C轮投后估值48.26亿元 C+轮投后估值48.71亿元[3] 业务定位与技术平台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技术企业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重组生物药物 专注于治疗选择有限且制造工艺复杂的目标病症[5] - 战略重点包括替代源自动物器官/血液/尿液的传统生化提取产品 以及对现有治疗手段进行升级[6] - 技术模式从源头避免病毒污染风险、伦理争议和供应不稳定性 有望生产纯度更高、疗效更优、成本更可控的创新药物[6]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3年收入693万元 2024年收入616万元 2025年上半年收入4199万元[6] - 同期亏损总额分别为1.60亿元、3.64亿元和1.83亿元[6] - 研发投入持续高企:2023年1.325亿元 2024年2.507亿元 2025年上半年1.11亿元[6] - 核心产品研发开支占比从2023年44.4%下降至2024年34.7% 反映管线扩展带来的运营开支增长[6] 产品管线与治疗领域 - 已建立四大治疗领域: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及重组生物制药替代传统生化制品[7] - 四大治疗领域临床可触及市场规模预计2033年合计超过500亿元[7] - 自研管线包括七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及五项临床前资产 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和SJ02享有全球知识产权保护[8] - 共持有9项授权专利和10项专利申请[8] 核心产品进展 - KJ017(重组人透明质酸酶)在中国完成III期临床试验 2024年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计划2026年上半年向FDA和EMA提交临床试验申请[8] - KJ103(重组IgG降解酶)在中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 获批准开展用于肾脏移植脱敏和抗GBM病的II期临床试验[8] - SJ02(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预计2025年底在中国商业化上市[9] 市场合作与行业前景 - 已与荃信生物、尚健生物等多家药企建立正式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开发皮下抗体制剂[2] - 正与十余个潜在合作伙伴进行业务磋商[2] - 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趋于谨慎 公司表现可能成为检验市场对创新生物技术企业信心的旁证[14]
宝济药业递表港交所 中信证券、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8-22 08:56
上市申请与保荐机构 - 公司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1] - 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公司定位与业务专注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 [1] - 专注于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在中国开发重组生物药物 [1] 产品管线布局 - 拥有涵盖四个治疗领域的七款候选药物 [1] - 包括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和SJ02 [1] - 另拥有五项临床前资产 [1] 核心产品进展 - 所有核心产品均已在中国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1] - KJ017用于大容量皮下给药 [1] - KJ103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1] - SJ02用于辅助生殖 [1] 知识产权保护 - 核心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受知识产权保护 [1] - 拥有9项授权专利和10项专利申请 [1] 生产能力与战略 - 公司拥有商业化规模的生产能力 [1] - 推行"两抗"战略开发抗体药物和抗生素的皮下制剂 [1] 业务模式特点 - 业务模式结合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 [1] - 具备成本效益和标准化生产能力 [1]
新股消息 宝济药业年内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核心产品都已于中国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金融界· 2025-08-22 08:09
上市申请与公司概况 - 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B于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由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为年内第二次递表[1]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技术企业 专注于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重组生物药物 致力于替代动物源提取产品或升级现有治疗手段[1] 研发管线与技术平台 - 研发管线覆盖四个治疗领域 包含七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含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SJ02)及五项临床前资产[2] - 核心产品在全球拥有9项授权专利及10项专利申请 均处于中国临床后期或NDA注册阶段[2] - 技术平台以底盘细胞技术为基础 结合药物设计与生物制造能力 聚焦四大治疗领域: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重组生物药替代传统生化制品 相关领域2033年临床可触及市场规模超人民币500亿元[2] 核心产品特性 - KJ017为高度糖基化重组人透明质酸酶 通过分解皮肤透明质酸加速注射药物吸收 用于大容量皮下给药[2] - KJ103为重组IgG降解酶 可分解致病性IgG抗体 针对肾脏移植脱敏/抗GBM病/吉兰-巴雷综合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展临床试验[2] - SJ02为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 与GnRH拮抗剂联用于控制性卵巢刺激[2] 生产能力与商业模式 - 建立商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具备成本效益和标准化优势 支持业务向其他治疗领域扩展[3] - 推行"两抗战略" 为抗体药物和化学药品(尤其抗生素)研发皮下制剂 覆盖高端生物制剂与平价常规药物[3] - 采用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相结合的平衡模式 根据候选药物特性定制开发策略[3] 财务表现 - 2023年至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分别为693万元/616万元/4199万元人民币[3] - 同期亏损及全面亏损总额分别约为1.60亿元/3.64亿元/1.83亿元人民币[3]
宝济药业年内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核心产品都已于中国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智通财经· 2025-08-22 07:12
公司上市申请 - 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B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信证券、海通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这是该公司年内第二次递表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在中国开发及提供重组生物药物,专注于攻克治疗选择有限且药物制造工艺复杂的目标病症 [3] - 公司已打造出涵盖四个治疗领域的自研管线,由七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包括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及SJ02)及五项临床前资产组成 [3] - 核心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9项授权专利及10项专利申请 [3] - 公司以底盘细胞打造技术为支持,结合药物设计及生物制造能力建立专有技术平台 [3]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到2033年,临床可触及市场规模合计将超过人民币500亿元 [3] 核心产品详情 - KJ017为一种高度糖基化的重组人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皮肤中的透明质酸,加速注射药物的吸收 [4] - KJ103是一种创新性重组免疫球蛋白G(IgG)降解酶,用于治疗由病理性IgG活动所驱动的多种免疫性疾病及病症 [4] - SJ02是一种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旨在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联合使用,进行控制性卵巢刺激 [5] - 所有核心产品都已于中国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5] 生产能力与商业模式 - 公司建立了商业化规模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具成本效益及标准化的生产,并具备成本优势 [6] - 在大容量皮下给药领域,公司正推行两抗(指抗体药物及抗生素)战略 [6] - 采取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和辅料供应相结合的平衡业务模式 [6] 财务数据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实现收入分别为693万、616万、4199万元人民币 [6] - 同期,年/期内亏损及全面亏损总额分别约为1.60亿、3.64亿、1.83亿元人民币 [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4199万元人民币,销售成本265万元人民币,毛利41725万元人民币 [7] - 同期研发开支111045万元人民币,业务发展开支2942万元人民币,行政开支46153万元人民币 [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除税前亏损183096万元人民币 [8]
新股消息 | 宝济药业年内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核心产品都已于中国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智通财经网· 2025-08-22 06:59
上市申请与保荐人信息 - 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B于8月21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为年内第二次递表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及海通国际 [1] - 每股H股发售价为0.20元人民币 最高发售价包含1.0%经纪佣金及多项交易费用 需以港元缴足 [2] 公司业务与技术平台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重组生物药物 专注于治疗选择有限且制造工艺复杂的目标病症 [3] - 通过替代动物源生化提取产品或升级现有治疗手段提升治疗标准 已建立涵盖四个治疗领域的自研管线 [3] - 管线包含七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含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SJ02)及五项临床前资产 [3] - 拥有9项授权专利及10项专利申请 以底盘细胞技术结合药物设计及生物制造能力构建专有技术平台 [3] - 四个战略治疗领域临床可触及市场规模预计2033年超500亿元人民币 包括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重组生物药替代传统生化制品 [3] 核心产品研发进展 - KJ017为高度糖基化重组人透明质酸酶 可分解皮肤透明质酸加速药物吸收 用于大容量皮下给药 [4] - KJ103为重组IgG降解酶 可分解致病性IgG抗体 用于治疗由病理性IgG驱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4] - KJ103正开展肾脏移植脱敏/抗GBM病/吉兰-巴雷综合症等领域临床试验 [5] - SJ02为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 与GnRH拮抗剂联用进行控制性卵巢刺激 [5] - 所有核心产品已在中国进入临床后期或NDA注册阶段 同时推进KJ101及BJ044等创新重组生物制剂研发 [5] 生产能力与业务模式 - 建立商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现成本效益及标准化生产 具备成本优势 [6] - 在大容量皮下给药领域推行"两抗战略" 为抗体药物及化学药品(尤其抗生素)研发皮下制剂 [6] - 采用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结合的平衡业务模式 根据候选药物优势量身定制方法 [6] 财务数据表现 - 2023年/2024年/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分别为693万元/616万元/4199万元人民币 [6] - 同期亏损及全面亏损总额分别约1.60亿元/3.64亿元/1.83亿元人民币 [6] - 2023年/2024年全年收入为6930千元/6160千元人民币 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41990千元人民币 [7] - 研发开支为主要成本项 2023年/2024年全年分别为132545千元/250727千元人民币 2025年上半年为111045千元人民币 [7] - 2025年上半年其他开支显著增加至55365千元人民币 [8]
安科生物(300009) - 300009安科生物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23
2025-07-23 21:12
会议基本信息 - 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别为电话会议,时间是2025年7月15日 - 7月22日,参与单位众多,包括建信基金、富安达等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执行总裁姚建平先生等多位公司高层 [2] 公司经营情况及战略 - 2025年公司整体经营目标是实现恢复性增长,加强学术推广提升生长激素水针销售占比,新患数量有所恢复,开发更多适应症并推动长效生长激素临床进度,“AK2017注射液”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入组,III期方案讨论会已召开 [3] - 推进干扰素喷雾剂和吸入剂型临床试验,开发栓剂和凝胶剂型,“AK1008项目”开展II期临床试验,“AK1012项目”开展I期临床试验 [3] - 2025年“安赛汀”销售呈上升趋势,加快产能建设并开展学术推广 [3] - 中成药板块自去年12月恢复生产后挖掘中药贴膏市场潜力,优化销售政策 [3] - 多肽板块加强市场分析定位,争取集采中标企业原料药市场,未来重点发展创新多肽药物 [3] - 化药板块有多个产品支撑收益稳定,安科恒益推进MAH项目合作 [3] - 公司计划剥离法医相关业务,转型新业务 [3] 生长激素竞争格局 - 有5家企业生产销售短效生长激素,2家企业拥有长效生长激素,维昇药业预计2025年下半年获批长效生长激素 [4] - 市场竞争激烈但价格体系稳定,新增长效制剂可能影响市场格局,隆培促生长素预计定位高端市场 [4] 创新药研发管线 自主研发 - “HuA21注射液”完成Ib/II期临床受试者入组,III期临床试验方案讨论会已召开 [4] - “AK2024注射液”拿到临床批件,可抑制HER2阳性肿瘤细胞增殖,与曲妥珠单抗有协同药效 [4] - “HK010注射液”完成I期临床剂量爬坡工作,准备联合用药的IND申请 [4] - “AK1008项目”开展II期临床试验,“AK1012项目”开展I期临床试验 [3][4] 对外合作 - 与阿法纳公司共同研发的“AFN0328注射液”开展I期临床试验,布局mRNA药物新赛道 [5] - 参股的博生吉公司的“UTAA09注射液”获CDE默示许可,还有双靶点通用CAR - T在研,研究In vivo CAR - T准备启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 [5] - 参股的元宋生物公司的“重组L - IFN腺病毒注射液”获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开展I - IIa期临床试验 [5] - 与郑颂国团队合作开发“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疗法相关产品”,开展相关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 [6] 合作意义 - 与维昇药业合作负责隆培促生长素市场推广,补齐长效生长激素短板,实现全剂型覆盖,未来计划针对内分泌其他产品商业化合作 [7] - 与宝济药业达成全国独家代理协议,获得“SJ02”,助力抢占辅助生殖市场先机,丰富产品矩阵,提升行业影响力 [7][8] 商务拓展与出海计划 - “HuA21注射液”完成Ib/II期临床受试者入组,待有中期数据后计划开展战略合作、许可交易等事宜 [8] - 公司建设符合FDA、欧盟认证的生产线,与国外经销商和代理商沟通,根据试验数据结果规划对外合作 [8]
宝济药业急冲刺港股IPO,连年融资后商业化之路何在?
搜狐财经· 2025-05-23 20:56
公司概况 - 公司专注于大品种生物药物研发,致力于通过替代传统生化提取产品或升级现有治疗手段提升治疗标准 [1] - 已在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及重组生物制药四大领域建立研发管线 [1] - 研发管线包含五项临床阶段药物(含三项核心产品KJ017/KJ103/SJ02)及七项临床前产品 [2] 财务表现 - 2023年全年收入693万元人民币,2024年前九个月收入444.1万元人民币 [2] - 研发开支持续高企:2023年全年13.25亿元,2024年前九个月达18.37亿元 [2] - 亏损持续扩大:2023年全年亏损16.04亿元,2024年前九个月亏损26.32亿元 [2] - 现金储备充足:截至2024年9月末现金及等价物达4.72亿元,占资产总额37.69% [3][4] 资本运作 - 成立四年估值增长23倍,2024年7月完成C轮融资后12月又完成C+轮融资,两轮合计融资4.707亿元 [3][5] - 港股IPO申报在C+轮融资后一个月即获港交所受理,资本运作节奏异常紧凑 [5] - 招股书仅披露一年一期财务数据(2023年全年+2024年前九个月),未按惯例提供三年完整财报 [3] 资产结构 - 非流动资产占比大:2024年9月末非流动资产64.91亿元,其中物业厂房设备占57.38亿元 [4] - 流动资产快速增长:从2023年末36.61亿元增至2024年9月末60.34亿元,主要受现金增加驱动 [4]